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计算机网络基础》笔记 2——MAC相关概念

    以太网的MAC层

    MAC层的硬件地址

    物理地址的前三个字节为组织唯一标识符,统一由IEEE的注册管理机构RA(Register Authority)进行分配,通常也叫做公司标识符,这是要掏银子买的。
    后三个字节为扩展标识符,只要保证生产出来的适配器没有重复的地址即可。

    适配器具有过滤功能,每从网络中收到一个帧,会启用硬件检查目的地址,若不是发往本站,则丢弃,避免浪费主机的处理机和内存。
    这里提到的发往本站的帧包括如下三种:

    1. 单播帧(一对一),帧中目的地址即为本站MAC地址
    2. 广播帧(一对全体),发往本局域网所有站点,地址为全1
    3. 多播帧(一对多),发往本局域网上一部分站点的帧
      适配器至少支持接收1、2两种帧,部分适配器也可编程控制支持第三种多播帧。

    以太网适配器还有一种特殊工作方式,混杂方式(promiscuous mode)。该工作模式下,不管是否发往本站的帧都会被接收。嗅探器(sniffer)即使用了配置为该工作模式的网络适配器。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抓包工具。

    MAC帧的格式

    帧格式有两种标准,DIX Ethernet V2标准,IEEE 802.3标准。如下是V2标准的MAC帧格式介绍。

    七个字节的前同步码和一个字节的帧开始定界符的前6位,用来进行位同步,让接收方能调整时钟频率。使用SONET/SDH进行同步传输时,不需要前同步码,因为收发双方位同步一直保持。
    如图所示,以太网帧传输时有帧开始定界符,但没有结束定界符,这是因为其传输时使用的曼切斯特编码,其1、0码元中间一定有一次电压的转换(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这样,在结束传输是就没有码元,就没有电压转换,接收方可以很容易检测到。以太网在传送帧时,各帧之间必须有一定间隙。这样就完全不需要结束定界符。

    IEEE 802.3标准的MAC帧格式与V2标准的差别有以下两点。

    1. MAC帧的第三个字段“长度/类型”,当其大于0x0600(相当于是十进制的1536),就表示类型,当小于就表示MAC帧数据部分的长度。若长度不一致,就为无效帧。长度字段更大的意义在于找到MAC帧的结束位置,但因为以太网使用曼切斯特编码,所以其存在意义不大。
    2. 当“长度/类型”字段小于0x0600时,数据字段必须装入上面的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的LLC帧。
      由于现在广泛使用的局域网只有以太网,因此LLC帧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是以太网V2的MAC帧,但大家也常常把它称为IEEE 802.3标准的MAC帧。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差别,两种标准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 相关阅读:
    Jdk 1.6 在线 API 中文版
    数据库的最简单实现
    互联网公司GitHub repo 语言使用情况
    Chrome浏览器查看 iframe信息 OpenFrame
    PostgreSQL 保存json,jsonb类型
    修改PS1变量
    postgres json
    PostgreSQL PL/Python 和 PL/Postgres 函数互相调用
    转:CentOS 6.x 挂载读写NTFS分区(fuse-ntfs-3g)
    CentOS 7 设置静态IP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million/p/1198291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