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前端公共图表数据大盘方案

    前言

    前端常常会在的业务中后台开发数据统计图表,对于类似Echarts这种配置性极强的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查看文档, 一个项目中统计图表大多情况下只占少部分,平时写的不多容易忘记配置,重复开发的效率低。产品经理对于图表的设计个性化明显(今天看到一种样式的图表觉得也挺好,然后就想照搬到自己业务之中),同类型的图表可能样式不一,代码又得重新写。总归给人的感受就是开发效率低,产品设计效率低。

    在文章的开始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前端平常在开发各种数据图表时,可能经历的过程,以Echarts为例:

    1. 打开echarts官网
    2. 查看实例界面,参考需要实现的类似的图例,找到合适的实例拷贝需要的实例代码
    3. 打开业务项目复制代码,发现需要安装依赖,也许通过html中script引入,也许通过模块方式引入(这种情况下可能还需要配置一下webpack解决一些依赖优化的问题)
    4. 发现细节上和ui或者产品原型不符,开始查找文档配置,比如:轴线颜色,刻度颜色,内间距,提示器,文案模版等等
    5. 做第二个图表的时候,发现和第一个类似都是折线图,但是这次是一个图中有多个折线,ui在细节上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然后重复上面步骤4。
    6. 一段时间以后,另一个业务项目,再次需要做数据图表。这个时候,想到以前做过,然后找到老项目对比图表,拷贝类似的代码,进行修改,发现细节不一致的地方又开始步骤4

    因为每次做的图表不一样重复步骤4、5几次以后,耗费的时间已经很多了,加上配置代码本身就比较多,2、3个图表就能让代码上一百行。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折腾以后,可能稍微熟悉了一下API,但是仍然会觉得每次开发的效率好低。于是就有了今天所做的分享,下面进入正文。

     

     

    方案

    针对公司各个业务中后台项目开发数据统计图表的应用场景,为了解决以上两个效率问题,我想到了通过下面两个方向来做处理:

    • 抽象代码减少应用代码量,傻瓜式配置避免每一个开发者花费时间重复阅读文档 —— 提升开发效率。
    • 统一图表使用风格,减少一定程度个性化,提供图表界面和对应组件代码 —— 提升产品设计效率。

    简单来说,就是封装公共图表组件供团队使用,约定统一图表样式,提供可视化界面文档

    优点:

    • 只关心更核心的配置、组件抹去配置细节、提升开发效率
    • 提升产品设计效率、省去设计选择的时间

    缺点:

    • 缺少一定灵活性(抽离常用部分,牺牲灵活性,多用共性)
    • 公共图表组件开发需要投入成本 

     

    实施

    JS组件库

    目的和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那肯定就是基于三方图表库做一次组件封装,通过npm安装依赖,最后再写好文档就行了。现在称它为JS组件库方案,那我们来考虑考虑此方案组件库的一个实现和使用流程,以Echarts为例

    1. 新建一个代码库,安装echarts依赖
    2. 新建组件(比如一个折线图组件)
    3. 封装组件参数,回调方法等
    4. 如果要兼容vue,angular,react,组件代码需要写三套兼容,或者通过代码优化和构建处理,一套代码生成多种框架组件
    5. 定版本,发布组件库
    6. 写一个网页文档并在网页上展示实例
    7. 业务系统安装组件库使用
    8. 如果代码需要升级或者修改bug,需要重新修改组件库,并发新版本,业务系统重装依赖

    下图为此方案的示意图:

     

    但是以上的方案带来了一些麻烦和问题:

    • 可能需要兼容多套框架,组件库开发成本增加
    • 修改bug和库升级都需要发版本,每一个业务系统都有可能需要在一个版本之后更新依赖,维护成本增加

     

    Iframe方案

    而我最初的下手点是通过iframe + postMessage来实施了这套方案,下面介绍一下此方案。此方案最终把一个个组件输出为一个静态的页面,通过iframe的方式,嵌入到我们的业务系统之中,通过postMessage来传递数据、配置和事件绑定。先介绍一下大致开发和使用流程,而后对其优劣做分析。

    1. 新建代码库,安装echarts依赖
    2. 新建页面组件(比如一个折线图组件)
    3. 封装组件参数,回调方法等
    4. 打包输出为一个个静态资源页面,发布到静态资源服务器
    5. 写一个网页文档并在网页上展示实例
    6. 业务系统不需要安装任何依赖,通过Iframe配置url引入组件,通过postMessage发送配置和数据
    7. 如果代码需要升级或者修改bug,重新修改组件库,打包更新静态资源,业务系统不需要重装依赖直接访问就更新。如果存在变化比较大的类似组件,可以考虑输出新版本,比如老版本是xxx.com/v1/bar.html,新版可以定义为xxx.com/v2/bar.html,互不影响

     

    下图为此方案的示意图: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个方案:

      

    优化

    稳定性:

    Iframe有个比较需要特别谨慎的地方就在于其稳定性上的问题,由于所有业务系统的图表都指向到公共图表项目,都需要对其进行访问,如果出现了问题,那影响是很大的。由于业务系统是分散的,我们在发布新的公共图表项目版本的时候,需要进行一轮测试,测试新版本,首先需要满足的是不影响已有业务系统。于是,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一方面需要严格保障公共图表项目的代码质量,在代码合并权限控制和人为review上需要格外重视;一方面可以同样通过Iframe的方式,在公共图表的文档网站页面加入一个页面菜单、嵌入所有中后台业务系统的相关页面。由于我们中后台统一接入了公司内部开发的sso权限登录系统,因此可以根据当前的登录用户和他的权限,看到他所能够看到的业务系统的图表统计相关的页面。那我们给一个测试用户配置所有业务的权限,就能通过公共图表系统本身查看到所有业务相关界面,以此来做测试验收。

    也因为如此,公共图表项目本身不仅提供了页面组件给业务中后台系统使用,也同时集合了所有业务系统的数据统计界面,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数据大盘。到此我们的方案就是一个完整的公共图表数据大盘。

    资源大小

    在静态资源大小方面,每一个html组件,只引入了一个三方图表库和组件本身的一小段js代码,并没有引入任何框架,尽可能的减少文件大小。

    迭代原则:

    首先做封装是有成本的,并不是一开始我们就写好所有的组件库,而更多应该是在开发需要某一种图表时,再考虑进行封装,封装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版本使用,也要尽量考虑通用性和后期其他项目使用的情况

    纯个性化配置

    当然很多情况下 需要个性化配置我们的图表,既然当前已经有了公共系统,如果遇到个性化的图表,难道又要让业务系统去安装Echarts依赖,然后以旧的模式写配置吗?所以,在公共图表项目内部也提供一个纯个性化配置的图表,也就是没有任何多余封装的组件,配置信息完全需要业务方写好,组件直接调用生成,不做任何处理。这样我们依旧不需要管理依赖,仍然也只是关心配置。

    界面优化和约定

    如何统一用什么样式的图表,这需要产品、设计和研发一起商量做好约定,这块是需要投入成本的

    多图表库支持

    上周在公司内部分享的时候,被问到可以支持多库吗。确实不排除后期需要多库的情况,或者某些图表库不支持我们想用的功能,因此在代码架构配置中做了处理,已经支持多三方图表库存在的情况,具体内容可以看github仓库。

    Iframe方案可能会被吐槽的一些问题

    • 阻塞父页面加载:由于单页面框架内使用Iframe大部分都是在框架本身生命周期中创建节点,所以并不会阻塞业务本身
    • 安全问题:因为我们的图表项目是自己写的,并且是纯静态资源,没有接口的输入,也没有任何业务,因此没有任何攻击的价值
    • 性能低下:因为在PC端这样的场景之下,Iframe本身会带来的性能问题是微不足道的,并且一个界面之中的图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超过10个的,即便有10多个,也都并不会导致卡顿。配合上缓存策略,图表的加载实际也很快

    代码展示

    业务代码在使用组件时,只需要大致下面这些代码,不需要安装任何依赖

    仓库演示

    https://dashiren.cn/public-chart/dist/index.html


    仓库地址

    https://github.com/zimv/public_chart

    结语

    基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哪一种方案,其实都可以,只是刚好我偏向于Iframe。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提出想法到实施落地,以上便是全部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 相关阅读:
    NEO从入门到开窗(4)
    NEO从入门到开窗(3)
    NEO从入门到开窗(2)
    NEO从入门到开窗(1)
    重读大型网站技术架构
    c#并行编程
    关于使用CPU缓存的一个小栗子
    Visual Studio中从应用程序中调试SQL脚本
    JavaScript启示录
    LabVIEW工控二进制数据存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wen/p/1225888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