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ConcurrentHashMap的初步使用场景、源码分析讲解(中)

    紧接上篇

    CounterCells 初始化图解
    初始化长度为 2 的数组,然后随机得到指定的一个数组下标,将需要新增的值加入到对应下标位置处:

    transfer 扩容阶段

    判断是否需要扩容,也就是当更新后的键值对总数 baseCount >= 阈值 sizeCtl 时,进行
    rehash,这里面会有两个逻辑。
    1. 如果当前正在处于扩容阶段,则当前线程会加入并且协助扩容。
    2. 如果当前没有在扩容,则直接触发扩容操作。
    if(check >=0)
    
        {//如果 binCount>=0,标识需要检查扩容
            Node<K, V>[] tab, nt;
            int n, sc;
            //s 标识集合大小,如果集合大小大于或等于扩容阈值(默认值的 0.75)
            //并且 table 不为空并且 table 的长度小于最大容量
            while (s >= (long) (sc = sizeCtl) &&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MAXIMUM_CAPACITY) {
                int rs = resizeStamp(n);//这里是生成一个唯一的扩容戳,这个是干嘛用的呢?且听我慢慢分析
                if (sc < 0) {//sc<0,也就是 sizeCtl<0,说明已经有别的线程正在扩容了
                    //这 5 个条件只要有一个条件为 true,说明当前线程不能帮助进行此次的扩容,直接跳出循环
                    //sc >>> RESIZE_STAMP_SHIFT!=rs 表示比较高 RESIZE_STAMP_BITS 位 生成戳和 rs 是否相等,相同
                    //sc=rs+1 表示扩容结束
                    //sc==rs+MAX_RESIZERS 表示帮助线程线程已经达到最大值了
                    //nt=nextTable -> 表示扩容已经结束
                    //transferIndex<=0 表示所有的 transfer 任务都被领取完了,没有剩余的hash 桶来给自己自己好这个线程来做 transfer
                    if ((sc >>> RESIZE_STAMP_SHIFT) != rs || sc == rs + 1 ||
                            sc == rs + MAX_RESIZERS || (nt = nextTable) == null ||
                            transferIndex <= 0)
                        break;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sc + 1))//当前线程尝试帮助此次扩容,如果成功,则调用 transfer
                        transfer(tab, nt);
                }
                // 如果当前没有在扩容,那么 rs 肯定是一个正数,通过 rs<<RESIZE_STAMP_SHIFT 将 sc 设置为一个负数,+2 表示有一个线程在执行扩容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transfer(tab, null);
                s = sumCount();// 重新计数,判断是否需要开启下一轮扩容
            }
        }
    
    resizeStamp
    这块逻辑要理解起来,也有一点复杂。resizeStamp 用来生成一个和扩容有关的扩容戳,具体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基于它的实现来做一个分析
    static final int resizeStamp(int n) {
         return Integer.numberOfLeadingZeros(n) | (1 << (RESIZE_STAMP_BITS - 1));
    }    
    
    Integer.numberOfLeadingZeros 这个方法是返回无符号整数 n 最高位非 0 位前面的 0 的个数,比如 10 的二进制是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1010,那么这个方法返回的值就是 28,根据 resizeStamp 的运算逻辑,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 n=16,那么 resizeStamp(16)=32796,转化为二进制是[0000 0000 0000 0000 1000 0000 0001 1100],接着再来看,当第一个线程尝试进行扩容的时候,会执行下面这段代码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rs 左移 16 位,相当于原本的二进制低位变成了高位 1000 0000 0001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然后再+2 =1000 0000 0001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10=1000 0000 0001 1100 0000 0000 0000 0010 ,高 16 位代表扩容的标记、低 16 位代表并行扩容的线程数。
    高 RESIZE_STAMP_BITS 位  低 RESIZE_STAMP_SHIFT 位
    扩容标记      
    并行扩容线程数
    ➢ 这样来存储有什么好处呢?
    1. 首先在 CHM 中是支持并发扩容的,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数组需要进行扩容操作,可以由多个线程来共同负责,这块后续会单独讲。
    2. 可以保证每次扩容都生成唯一的生成戳,每次新的扩容,都有一个不同的 n,这个生成戳就是根据 n 来计算出来的一个数字,n 不同,这个数字也不同。
    ➢ 第一个线程尝试扩容的时候,为什么是+2
    因为 1 表示初始化,2 表示一个线程在执行扩容,而且对 sizeCtl 的操作都是基于位运算的,所以不会关心它本身的数值是多少,只关心它在二进制上的数值,而 sc + 1 会在低 16 位上加 1。 
    transfer
    扩容是 ConcurrentHashMap 的精华之一,扩容操作的核心在于数据的转移,在单线程环境下数据的转移很简单,无非就是把旧数组中的数据迁移到新的数组。但是这在多线程环境下,在扩容的时候其他线程也可能正在添加元素,这时又触发了扩容怎么办?可能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解决方案是加互斥锁,把转移过程锁住,虽然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会带来较大的性能开销。因为互斥锁会导致所有访问临界区的线程陷入到阻塞状态,持有锁的线程耗时越长,其他竞争线程就会一直被阻塞,导致吞吐量较低。而且还可能导致死锁。而 ConcurrentHashMap 并没有直接加锁,而是采用 CAS 实现无锁的并发同步策略,最精华的部分是它可以利用多线程来进行协同扩容简单来说,它把 Node 数组当作多个线程之间共享的任务队列,然后通过维护一个指针来划
    分每个线程锁负责的区间,每个线程通过区间逆向遍历来实现扩容,一个已经迁移完的bucket 会被替换为一个 ForwardingNode 节点,标记当前 bucket 已经被其他线程迁移完了。接下来分析一下它的源码实现:
    1、fwd:这个类是个标识类,用于指向新表用的,其他线程遇到这个类会主动跳过这个类,因为这个类要么就是扩容迁移正在进行,要么就是已经完成扩容迁移,也就是这个类要保证线程安全,再进行操作。
    2、advance:这个变量是用于提示代码是否进行推进处理,也就是当前桶处理完,处理下一个桶的标识。
    3、finishing:这个变量用于提示扩容是否结束用的。
    private final void transfer(Node<K, V>[] tab, Node<K, V>[] nextTab) {
            int n = tab.length, stride;
            //将 (n>>>3 相当于 n/8) 然后除以 CPU 核心数。如果得到的结果小于 16,那么就使用 16
            // 这里的目的是让每个 CPU 处理的桶一样多,避免出现转移任务不均匀的现象,如果桶较少的话,默认一个 CPU(一个线程)处理 16 个桶,也就是长度为 16 的时候,扩容的时候只会有一个线程来扩容
            if ((stride = (NCPU > 1) ? (n >>> 3) / NCPU : n) < MIN_TRANSFER_STRIDE)
                stride = MIN_TRANSFER_STRIDE; // subdivide range
            //nextTab 未初始化,nextTab 是用来扩容的 node 数组
            if (nextTab == null) { // initiating
                try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新建一个 n<<1 原始 table 大小的 nextTab,也就是 32
                            Node<K, V>[] nt = (Node<K, V>[]) new Node<?, ?>[n << 1];
                    nextTab = nt;//赋值给 nextTab
                } catch (Throwable ex) { // try to cope with OOME
                    sizeCtl = Integer.MAX_VALUE; //扩容失败,sizeCtl 使用 int 的最大值
                    return;
                }
                nextTable = nextTab; //更新成员变量
                transferIndex = n;//更新转移下标,表示转移时的下标
            }
            int nextn = nextTab.length;//新的 tab 的长度
            // 创建一个 fwd 节点,表示一个正在被迁移的 Node,并且它的 hash 值为-1(MOVED),也就是前面我们在讲 putval 方法的时候,会有一个判断 MOVED 的逻辑。它的作用是用来占位,表示原数组中位置 i 处的节点完成迁移以后,就会在 i 位置设置一个 fwd 来告诉其他线程这个位置已处理过了,具体后续还会在讲
            ForwardingNode<K, V> fwd = new ForwardingNode<K, V>(nextTab);
            // 首次推进为 true,如果等于 true,说明需要再次推进一个下标(i--),反之,如果是false,那么就不能推进下标,需要将当前的下标处理完毕才能继续推进
            boolean advance = true;
            //判断是否已经扩容完成,完成就 return,退出循环
            boolean finishing = false; // to ensure sweep before committing nextTab通过 for 自循环处理每个槽位中的链表元素,默认 advace 为真,通过 CAS 设置transferIndex 属性值,并初始化 i 和 bound 值,i 指当前处理的槽位序号,bound 指需要处理的槽位边界,先处理槽位 15 的节点;
            for (int i = 0, bound = 0; ; ) {
                // 这个循环使用 CAS 不断尝试为当前线程分配任务
                // 直到分配成功或任务队列已经被全部分配完毕
                // 如果当前线程已经被分配过 bucket 区域
                // 那么会通过--i 指向下一个待处理 bucket 然后退出该循环
                Node<K, V> f;
                int fh;
                while (advance) {
                    int nextIndex, nextBound;
                    //--i 表示下一个待处理的 bucket,如果它>=bound,表示当前线程已经分配过ucket 区域
                    if (--i >= bound || finishing)
                        advance = false;
                    else if ((nextIndex = transferIndex) <= 0) {//表示所有 bucket 已经被分配完毕
                                i = -1;
                        advance = false;
                    }
                    //通过 cas 来修改 TRANSFERINDEX,为当前线程分配任务,处理的节点区间为(nextBound, nextIndex) -> (0, 15)
                    else if (U.compareAndSwapInt
                            (this, TRANSFERINDEX, nextIndex,
                                    nextBound = (nextIndex > stride ?
                                            nextIndex - stride : 0))) {
                        bound = nextBound;//0
                        i = nextIndex - 1;//15
                        advance = false;
                    }
                }//i<0 说明已经遍历完旧的数组,也就是当前线程已经处理完所有负责的 bucket
                if (i < 0 || i >= n || i + n >= nextn) {
                    int sc;
                    if (finishing) {//如果完成了扩容
                        nextTable = null;//删除成员变量
                        table = nextTab;//更新 table 数组
                        sizeCtl = (n << 1) - (n >>> 1);//更新阈值(32*0.75=24)
                        return;
                    }
                    // sizeCtl 在迁移前会设置为 (rs << RESIZE_STAMP_SHIFT) + 2
                    // 然后,每增加一个线程参与迁移就会将 sizeCtl 加 1,
                    // 这里使用 CAS 操作对 sizeCtl 的低 16 位进行减 1,代表做完了属于自己的任务
                    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 sizeCtl, sc - 1)) {
                        /*第一个扩容的线程,执行 transfer 方法之前,会设置 sizeCtl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 2)
                        后续帮其扩容的线程,执行 transfer 方法之前,会设置 sizeCtl = sizeCtl+1
                        每一个退出 transfer 的方法的线程,退出之前,会设置 sizeCtl = sizeCtl-1
                        那么最后一个线程退出时:必然有 sc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 2),即 (sc - 2)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 如果 sc - 2 不等于标识符左移 16 位。如果他们相等了,说明没有线程在  帮助他们扩容了。也就是说,扩容结束了。
                        if ((sc - 2)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return;
                        // 如果相等,扩容结束了,更新 finising 变量
                        finishing = advance = true;
                        // 再次循环检查一下整张表
                        i = n; // recheck before commit
                    }
                }
                // 如果位置 i 处是空的,没有任何节点,那么放入刚刚初始化的 ForwardingNode ”空节点“
                else if ((f = tabAt(tab, i)) == null) advance = casTabAt(tab, i, null, fwd);
                //表示该位置已经完成了迁移,也就是如果线程 A 已经处理过这个节点,那么线程 B 处理这个节点时,hash 值一定为 MOVED
                else if ((fh = f.hash) == MOVED) advance = true; // already processed
            }
        }
    
    扩容过程图解
    ConcurrentHashMap 支持并发扩容,实现方式是,把 Node 数组进行拆分,让每个线程处理自己的区域,假设 table 数组总长度是 64,默认情况下,那么每个线程可以分到 16 个 bucket。然后每个线程处理的范围,按照倒序来做迁移通过 for 自循环处理每个槽位中的链元素,默认 advace 为真,通过 CAS 设置 transferIndex属性值,并初始化 i 和 bound 值,i 指当前处理的槽位序号,bound 指需要处理的槽位边界,先处理槽位 31 的节点; (bound,i) =(16,31) 从 31 的位置往前推动。

    假设这个时候 ThreadA 在进行 transfer,那么逻辑图表示如下

    在当前假设条件下,槽位 15 中没有节点,则通过 CAS 插入在第二步中初始化的ForwardingNode 节点,用于告诉其它线程该槽位已经处理过了。
    sizeCtl 扩容退出机制
    在扩容操作 transfer 的第 2414 行,代码如下if (U.compareAndSwapInt(this, SIZECTL, sc = sizeCtl, sc - 1)) {if ((sc - 2) !=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每存在一个线程执行完扩容操作,就通过 cas 执行 sc-1。接着判断(sc-2) !=resizeStamp(n) << RESIZE_STAMP_SHIFT ; 如果相等,表示当前为整个扩容操作的 最后一个线程,那么意味着整个扩容操作就结束了;如果不想等,说明还得继续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不同扩容之间出现相同的 sizeCtl,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避免sizeCtl 的 ABA 问题导致的扩容重叠的情况。
    紧接下篇~篇幅过长 
  • 相关阅读:
    Linux系统管理05-----权限及归属管理
    Linux系统安装管理04----账号管理
    Linux系统管理03-----安装与管理程序
    Zabbix 监控主机
    Zabbix 页面优化
    基于 MHA 的MySQL高可用-CentOS7(理论)
    基于 MHA 的MySQL高可用-CentOS7(实例)
    部署Jumpserver环境
    GNS3连接本地服务器报错
    zabbix 安装部署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47Gamer/p/1308521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