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的“Learning by Doing”
在大三下接触到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给我带来很多与其他课程不一样的感受,此处不再赘述。总之,这一切都显得弥足珍贵。而担任这门课程的助教,对我而言,也是充满不确定性,即也是一次”learning by doing”的经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有多深入我心,或者我能完成得有多好,而是这种思想,带给我逃离舒适圈,有面对第一次的勇气。不再担心暴露在某一个”偏见“(这里并非贬义)中,而是担心暴露在不够的”偏见“中。看到许多比我更优秀的人之间的思维碰撞、经验分享,都是助教工作带给我的最好馈赠。
助教博客链接
班级博客链接
博客汇总
学期工作总结
1、点评
点评博客
个人在点评博客上面存在滞后性,没有保持及时地给予同学们的博客反馈。关于如何调节好点评工作
- 分而治之,抓住碎片化时间进行点评
实际情况正如博客中所述,我采取的集中式点评,让我在点评博客中过早地产生审美疲劳,更甚于对点评博客这件事存在抗拒。现在理性地反思这种方式,可能也会导致在点评博客时关注的点过于片面和狭隘,集中式的注意力使关注点太过一致和单一,不能针对不同的博客提出不同针对性的问题。也许使用碎片化地点评,在个人点评方面我能做得更好。写下来希望能给我们的下一届助教团队以警示。
批改作业
在批改作业上,我们助教团队采取的方式是:在作业发布前设计好分值分布范围;作业发布完成后,根据作业内容中提到的每个点,对每个分布好范围的分值进行更细致的划分,然后设立好详细的评分规则。作业截止后结合评分规则进行评分,当然评分规则并不能覆盖所有情况,助教团队在批改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也会进行讨论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2、关系的建立
老师/助教跟学生的关系
作为助教,跟学生之间的正确的关系应该是:健身教练和学员的关系。但实际效果是在保姆/幼儿,以及路人甲/路人乙的关系之间切换。很少地从同学中获得反馈,同学跟助教之间的沟通不够,当然不排除我自己的慢热性格,也许同学跟其他助教沟通或许更多一些。但唯二的两次与小组组长沟通,效果也不是很显著,没有反馈实际地问题,而是都在抱怨团队内部的问题。交流的最大的问题是有——交流真的发生过了的错觉。交流看起来在发生,但实际的交流效果不显著,沟通成本很高。
学生跟学生之间的关系
-
小组成员沟通不足,协作上存在的问题,但很少有小组去真实地解决问题,更多地是将时间耗费在抱怨上。如果他们也能够学会把反馈做成汉堡包,在团队协作这一块上进步应该也是巨大的。
-
各小组之间沟通不足,没有存在竞争关系来提供动力,对其他各小组的项目都是保持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跟其他小组之间既没有沟通交流也没有灵魂拷问
3、成绩反馈
使用千帆图来反馈同学们的成绩变化
团队汇报
博客作业
4、改进教学工具
唯一的动手实践,是录入同学个人成绩到云班课上时,用Python写了一个小小的自动化程序
个人总结
从选择担任助教到助教工作持续进行下去的这一阶段,可以说都是靠着之前上的软工课“learning by doing"的一点余热,带给我的动力。毕竟担任助教这是一次以前没有过的经历,也会怕将自己暴露在更多优秀的人面对,也会怕站在课堂上面对着众多学生。直到面对,”一次次跌倒,但一次次爬起来“,哪怕身上沾满了泥,但是一切就绪再往前时,又是如此光鲜夺目。连曾经上台发言都会紧张到发音颤抖,一遍遍地说然后、然后……到也能站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甚至侃侃而谈,对我而言,是我的得。我明白这学期的工作可能没有做得很好,但我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这段经历依旧弥足珍贵。正如在最后的课堂总结上,我对同学们讲述的一样:同学们能有所得,是对我们助教工作最大的鼓励。除了希望同学们能在这学期有所收获以外,也希望以后助教团队能够做得比我更好。
汇总整理
直到助教工作结束进行总结时才花了更多地时间去翻看其他之前的优秀助教博客,收获良多。如果能在助教工作推进过程中结合这些前人的经验和工具的使用等等,也许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甚至找到更符合我们实际情况的不同方式,这是应该总结检讨的地方,为了避免同类问题在下一届助教团队中再次发生,便将其都记录在个人总结博客中,方便他们查阅和索引。
1、把握助教工作的要点:
2、提前了解有效的教学方式,助教、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提前通读构建之法,熟悉整个流程和思维方式:
4、将各种工具融入到实践过程中,用工具说话,在实践中思考:
《构建之法》课程进度之Github、Travis等工具融入篇
在这里特别感谢飞龙助教和其他优秀助教的整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