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 路由器技术指标
- 网络系统分层设计(上下级之比、核心层设计)
- 交换机技术指标(总带宽计算方法)
- 网络服务器性能(系统高可用性)
2.1 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 网络运行环境
(1)机房和设备间、配线间
机房放置核心路由器、交换机、服务等核心设备的场所
设备间和配线间应考虑到环境温度、适度、防雷击、防静电、放电磁干扰和光纤等
(2)电源供电
提供UPS系统供电。电源供电的突然中断或故障会造成网络系统的关键设备体制工作,回造成网络系统瘫痪,或者重要数据的丢失。
- 网络系统
(1)网络传输基础设施
包括根据距离、带宽、电磁环境与地理环境要求完成的室内结构化成绩系统、建筑物结构化布线系统、城域网主干光缆系统、广域网传输路线、微波通信系统和卫星通信系统等。
(2)网络设备
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网桥、集线器、中继器、收发器、网卡、Modem和远程通信服务器等。
- 网络操作系统
目前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主要有:
- Windows NT Server 和 Windows 2003/2008/2012
- NetWare 操作系统
- UNIX 操作系统
- Linux 操作系统企业版
- 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运行环境
- 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系统
2.2 网络系统组件工程的阶段划分
网络需求详细分析:
- 网络总体需求分析
- 综合布线需求分析
- 网络可用性与可靠性分析
- 网络安全分析
- 网络工程造价估算
2.3 网络结构与拓扑型设计方法
必须采用分层的设计思想: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架构
1. 是否需要分成三层组件的经验数据是:
- 节点数为 250~5000个,一般需要按3层结构来设计
- 节点数为 100~500个,可以不必设计接入层网络,结点直接通过汇聚层的路由器或交换机接入
- 节点数为 5~250个,也可以不设计接入层和汇聚层网络
2. 核心层网络结构设计:(选择题考点)
- 核心层网络一般要承担整个网络流量的 40%~60%
- 技术主要采用 GE/10GE
- 核心设备是高性能交换路由器(三层交换机)
- 连接核心路由器是具有冗余链路光纤(可以备份)
注:第一层:物理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网络层;第四层:运输层;第五层:应用层。
3. 服务器集群接入到核心层的两种设计方案
a. 服务群直接接入核心路由器
b. 服务器群通过(接入层)交换机接入核心路由器
分析:
(1)a成本高于b
(2)b有单点故障的问题
(3)b中交换机容易形成带宽瓶颈,也就是数据传输的瓶颈。
4. 汇聚层网络结构设计
- 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子网连接到核心层,实现路由汇聚功能,扩展端口密度
- 技术:采用多个并行 GE/10GE 交换机堆叠方式来扩展密度
- 由一台交换机使用端口通过管线向上级联,将汇聚层与接入层合并成一层。
5. 接入层网络结构设计(会算)
- 将终端用户计算机接入到网络中,方便分配与规划带宽,有利于均衡负载,提高网路效率
- 技术主要采用双绞线
- ==层次之间的上下级联带宽比 1:20
注:例如,一个接入交换机 24个10/100M端口,上联带宽:(24×100)/20= 120M;预留余量带宽200M,如果有10个相同的接入交换机,那么总的上联带宽可以选择 2G。
2.4 网络关键设备选型
- 网络关键设备的基本选择
- 产品系列与厂商的选择
- 网络的可扩展性考虑(主干设备一定要有余量扩展)
- 网络技术先进性考虑(避免过渡性技术和产品)
2.5 路由器选型的依据
1. 路由器分类————根据路由器背板交换能力划分
- 高端路由器一般用于核心层主干
- 企业级路由器一般用于汇聚层
- 低端路由器一般用于接入层
背板交换能力 > 40Gbps 称为高端路由器,< 40Gbps 称为中低端路由器
2. 路由器的关键技术指标(重点)
-
吞吐量:指路由器(整机端口)的包转发能力。
- 吞吐量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端口吞吐量和整个及其的吞吐量
- 包转发能力与端口的端口数量、端口速率、包长度、包类型有关。
-
背板能力:决定了路由器的吞吐量
- 传功路由器:一般共享背板的结构
- 高性能路由器:一般采用交换式结构
-
丢包率:衡量路由器超负荷工作时的性能指标
- 稳定持续负荷状态下的转发包丢掉的概率
-
延时与延时抖动:数据包的流动时间与变化量
- 延时:第一个比特进入路由器,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离开路由器所经历的时间。该时间间隔标志着路由器转发包的处理时间
- 延时与包长度、链路传输速率有关
- 高速路由器一般要求 1518 B 的IP包,延时要小于 1ms
- 延时抖动:延时的变化量
-
突发处理能力:以最小帧间隔发送数据包而不引起丢失的最大发送速率来衡量
-
路由表容量:可以存储的最多路由表项的数量,路由器是通过路由表来决定包转发路径。
-
服务质量:主要表现在队列管理机制、端口硬件队列管理和支持 Qos 协议上
-
网管能力:配置、记账、性能、故障与安全管理
-
可靠性与可用性:设备的冗余、热插拨组件、无故障工作时间、内部中标精度方面
- 路由器冗余表现在:接口冗余、电源冗余、系统板冗余、时钟板冗余、整机设备冗余
- 路由器冗余表现在:接口冗余、电源冗余、系统板冗余、时钟板冗余、整机设备冗余
3. 典型高端路由器的可靠性与可用性指标应该达到(出考题)
- 无故障连续工作时间(MTBF)大于10万小时
- 系统故障恢复时间小于30分钟
- 系统具有自动保护切换功能,主备用切换时间小于 50 ms
- SDH 与 ATM接口自动保护切换功能,切换时间小于 50 ms
- 支持热插拨、支持备份、并提供远程测试诊断能力
- 路由器内部不存在单故障点
2.6 交换机分类与主要技术指标
1. 交换机分类
- 技术分类:10 M交换机、快速交换机与 GE 交换机
- 内部结构:固定端口交换机与模块化交换机
- 应用规模:企业级、部门级与工作组级交换机
2. 交换机的主要指标(重点)
- 背板带宽:代表交换机数据处理能力
- 全双工端口的总带宽:端口数 × 端口速率 × 2(考点)
- 例如,一种交换机具有 48 个 10/100 BASE-TX端口与两个可扩展的 1000 BASE-X端口,那么在交换机满配置的情况下其全双工端口的总带宽为(48×100×2)+(2×1000×2)=13.6 Gbps
- 帧转发速率:指交换机每秒转发的帧的最大数量
- 延时:帧的精力时间
- 交换方式:不同模块和协议
- 模块式或固定端口配置:可扩展性配置和支持
- 支持VLAN:是否基于端口的和基于 MAC 或 IP
2.7 网络服务器的分类
1. 从应用角度分类
- 文件服务器:权限分配与磁盘管理
- 数据库服务器:C/S模式(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 网络服务:DNS、FTPWWWEMAIL
- 应用服务器:主要采用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CAD服务器、VOD、IP、多媒体
2.网络服务器从主机硬件角度的分类
- 基于 CISC 处理器的 Intel 结构(IA)的PC服务器
- 具有 RISC 结构处理器的服务器
- 小型服务器
- 大中型计算机和超级服务器都采用 RISC 结构处理器,操作系统采用UNIX
3. 按照网络应用规模分类
- 基础级服务器 —— 1个CPU,配置低
- 工作组级服务器 —— 1 ~ 2个CPU,支持热插拨和备用电源
- 部门级服务器 —— 2 ~ 4个CPU,采用 SMP 技术
- 企业级服务器 —— 4 ~ 8个CPU,采用 SMP 技术,支持双通道等容错、冗余
4. 服务器采用相关技术
- 对称多处理(SMP):可以在多 CPU 结构的服务器中均衡负荷,因此在多 CPU 结构的服务器中是否采用对称多处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
- 集群技术(Cluster):**如果一台主机出现故障,它所运行的程序将转移到其他主机,提高可靠性、可用性、容灾性。**
-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AID)技术:提高硬盘的存储能力(I/O的读写能力)和吞吐量,通过磁盘容错处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 热插拔功能:能允许用户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更换故障的硬盘、板卡等部件
2.8 网络服务器性能
- 运算处理能力(50% 定律)
- 磁盘存储能力
3. 系统高可用性(考点选择)
系统高可用性能 | 每年停机时间 |
---|---|
99.9 % | <= 8.8 h |
99.99 % | <= 53 min |
99.999 % | <= 5 min |
系统高可用性 = 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 平均修复时间(MTBR))
4. 可管理性:管理界面和远程监控管理能力
5. 可扩展性:处理器扩展能力和存储设备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