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媒介系统的语言
2.1口语与文字
说到人类的语言,首先是自然语言的口语形式。在动物界人类有着超强的发音能力,这种能力经常让人误以为人生来就会说话。语言的能力不是由发音单方面的能力决定,它还取决于人类的听力与智力。按瑞士语言学家——近代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1—1913.3)的说法,我们的发音器官不是天生专门用来说话的。正如我们的手不是天生用来写字一样,说话是在人类生理基础上后天习得的。
按一般的认识,人类的口语有数万年的历史,合理的推测: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语言与人类的发音、听觉及思维能力一起得到演化,塑造为今天所见的相互适配的形式。
通常的观点,历史上先有口语再有文字,也有看法认为口语与文字的出现并无明显的先后。从普及应用的角度看,今天样式的文字在人类历史很晚的时期才出现。在文字出现的很长时间里,文字只是社会里少数特权阶层人士——如僧侣、贵族所使用,这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人类的族群无论大小都有自己口语形式的语言,文字则没有这种普遍性,许多小一些的族群至今未有效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关于口语与文字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文字只是作为口语的视觉记录。口语与文字关系中,“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P35页)。同理,手语只是口语的手势表现,其它的所有语言形式都是口语的另一表现形式。
这是西方语言学界倾向性的观点,这种观点背后是西方普遍采用拼音文字这一事实。拼音文字以一些基本的字母来组合成文字,文字上的字母组合主要是为了拼写出对应的单词或句子在口语上的发音。
语言学进行语法研究时,很多的语法问题也需要追溯至口语来确定答案。比如,用语气、语调、重音等声音特征进行断词、断句、确定句子成份等。
从人类个体的发展来说,每个人也是从婴儿时先学习口语,口语学得差不多能日常对话了,才开始学习文字。应用文字时,往往也是先形成口语,再转录为文字。
对中国的汉族来说,直观经验里并不会有很强的“文字只是作为口语的视觉记录”的感受。汉字也有一定的拼音功能,如很多字都有个声旁,但汉字主要是服务于表意的。在今天的中国,各地方的人可能说着发音差异显著的方言,但使用的文字始终是统一的,文字与口语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中国境内具有自己语言文字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其文字也是拼音文字。
从历史渊源来说文字与口语开始时并不在同一进程,口语或发端于古人本能的呼叫;“书画同源”文字最初是与图画一起生长,这在东西方都是一样。
从历史的角度或人类心智的角度,口语是第一位的,口语与文字二者的功效并不在同一水平上。文字的普及应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人类由此进入更文明的时代,并有了自己有记载的历史,每一代人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更深入地思考实践,这意味着思想的累积与进步:《工具论》、《几何原本》、《物种起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思想之后是科技的突飞猛进与生活的日新月异。
文字具有记载的功能,这是文字与口语功效差异的一个方面。这听上去平淡无奇,然而人类历史进程表明,我们这几千年的历史台阶是以印刷术、造纸术这些促进文字应用普及的技术为地基。口语与文字功效的不同,来源于二者媒介系统的不同。从所使用的媒介物、所需要的工具,可以塑造出的符号及符号的使用方式等这些方面来研究语言,这是本书的视角。历史上哲人们会更看重符号背后的思想观念,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语言的媒介物、媒介工具这些,相对来说只是粗陋的、器物一类的存在,事情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