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并不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文 / 苏小扬,著有《愿你能做自己,并坦然欢喜》

    老李的儿子今年高考,考得不错,可是在填报志愿这个问题上,却不知道怎么办。他们两口子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人,不懂这些,孩子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这不,过两天就要截止报考志愿了,赶紧请了一群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出个主意。 

    • 学校是定好了,可是在报什么专业上,大家却产生了分歧:
    • 大姑说,男孩子要读理工科,学点技术,好找工作。
    • 伯父说,还是学经济金融好,以后可以去银行,工资高。
    • 女儿在读大学的领居老黄说,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要学计算机,学互联网才好。
    • 在国企工作的朋友却说社会变得太快,搞不好过几年学互联网的人太多了,反而不好找工作了。
    •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后大家还是敲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理由是这毕竟是时代趋势,也是门技术,听说现在程序员工资也是很高的。将来孩子找工作应该也不难的。 

    看到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可能每一个普通人在面临报考大学志愿时,都曾这样挣扎过。最后可能都为了找份好工作而选择了某一个专业。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自己年轻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能够为之奋斗终身的目标。因此,既然需要选择道路,那就选择能带来日后更好保障的那一条。 

    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大多数人只是认真读了课本,考了个好成绩,选个好学校,为了找份好工作,这样的人生轨迹就被认为是安稳体面的。如果你读了那么多年书,还读了名校,可是你最后却没有找到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你就是个loser,你的书白读了。难道,我们读了那么多年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我们接受教育,仅是为了找份好工作? 

    记得读大学时,很多人都会出外做兼职,上课倒成了不重要的事。到大三大四时,就会有很多同学干脆不上课,在外面工作了。当年曾有一位老师面对整堂课缺席一半人的情况,在询问之后才知道都是去实习,他感叹道,“你们毕业后的大半辈子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工作,放弃现在学习、受教育的机会,不觉得可惜吗?工作都会有的,你们着急什么呢?” 

    大学产业化的发展,让很多人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但是也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大学生的廉价,就业压力的加剧。以前读大学是向往知识,是只有少数优秀的人才才能得到的。而如今读大学更像是为了拿一张好点的票去登上社会这趟列车。网上不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吗:“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是软卧,本科是硬卧,专科是硬座,民办是站票,成教是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有多少人不是把受教育当成拿一张文凭,在社会上换个风景更好的位置?社会资源的稀缺,人们为了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所以要找份好工作,而读书就是为了有更大机会抢到好工作。 

    对好工作的定义,也是非常单一的。公务员、国企编制内人员、银行员工、大公司职员等一系列排下来,就是人们理解的好工作。创业只是少数有钱有能力的人会去尝试的。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好工作等同于稳定的收入来源。大学有位老师曾对我们说,“一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前仆后继地去考公务员。他们追求的是稳定安逸的生活,而不是用自己的学识去产生更多的生产力,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这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危险,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是你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老师当年这一番话,似乎并没有对身为学生的我们产生什么触动。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和快速变化的趋势,让人们更关心于自己能否占到一个更好的坑,掌握更多资源。直到工作多年后,当我站在CBD时,看着附近奔跑着的上班族,我回想起这番话,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 

    今天的CBD,在几年前只是一片荒野。我当年来这里时,只见到深黄的泥土和黄色的挖掘机。而当我下一次来到这里时,它已经是一个新兴的地标,我完全认不出它原来的模样。它象征着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却没有当初任何一点痕迹。没有人记得这里曾经是什么地方,有过什么故事。它没有历史的沉淀,它只是一个新兴的建筑群。它像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被模糊了一个城市该有的文化印记。 

    如今我们的城市变得同质化,都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低矮的城中村楼房夹杂在一片高架桥和高耸建筑之间。不仅仅是城市,乡村也开始变得一样,甚至不伦不类。城市的产业转移,承接到了农村,带去了难看的厂房,也带去了环境的变质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在急速地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时,却忽略了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也许正是这种功利主义,让教育也变成一件功利的事。人们以为东西必须要有用的,才是值得的。我曾和人探讨过我们读的书。对方的意思是你大学读的那些书,学的东西,现实中哪里会用到,那么你平时读小说读诗歌有什么用,还不如读一些有用的书,例如工具书,职场教育书。但我告诉他,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为了有用,而是这些“无用”的书才让人生有了意义。然而最终我们并未能说服彼此,而我也知道他的观点能让更多人接受。 

    或许就是“有用主义”的存在,让大学变得像是培养技能的场所。每个人在大学里期待的是学到一门有用的技术,而且千万不要是冷门的技术,而是要热门,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能找份好工作,得到更高的收入。假如大学只是为你让掌握技能,找份好工作,那我们要大学做什么?你何不如去上技校,还能更早出来工作,有更多的社会经验呢? 

    高晓松曾经说过,他回清华演讲时,讲了类似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样的主题,但是互动环节时,同学问的却只是“我应该去外企还是国企”这种问题。回想起大学时代,虽然我的学校并非清华这样的名校,但是每次听演讲时,往往是那些企业家的演讲更受欢迎,甚至有人会因为一个提问拿到了名企的实习机会而成为学校里的传奇。 

    大学绝对不应该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它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学技能,它更应该是帮助你建立、学会完善你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你学会做人。抱着速成技能想法的人,也许并不应该去大学。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让许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没有机会真正去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教育成为一条流水线,把人做成一个个标准化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只能在社会中做一颗螺丝钉。 

    被改造成产品,是社会对这一代人造成的悲哀,但如果自己没有发觉,没有自知之明,那就是自己造成的悲哀。我一直认为去读大学的人,应该不设限自己,去尝试更多未知领域,才有可能弥补你在过去十来年的教育中缺失的对自我认识与挖掘的能力,而这些未知领域,并非单单只是工作技能,更应该是文学、历史、艺术等等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唯有你去了解了人类的历史,看到人性的更多面,体会艺术与思想的辉煌……,你才能在当下混杂的世界里,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和懂得明辨的眼睛,不至于被社会节奏所打乱,也不至于被物化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产品。

     
  • 相关阅读:
    Linux下sed,awk,grep,cut,find学习笔记
    Python文件处理(1)
    KMP详解
    Java引用详解
    解决安卓中页脚被输入法顶起的问题
    解决swfupload上传控件文件名中文乱码问题 三种方法 flash及最新版本11.8.800.168
    null id in entry (don't flush the Session after an exception occurs)
    HQL中的Like查询需要注意的地方
    spring mvc controller间跳转 重定向 传参
    node to traverse cannot be null!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ary/p/1280351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