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数据结构

    1.二叉搜索树(BST,Binary Search Tree)

    顺序性:对于任意节点r,其左子树中的所有节点均<=r,其右子树的所有节点均>=r。

    单调性:BST的中序遍历序列为单调递增序列。

     ↑BST中的节点与中序编列中的节点一一对应,上下对齐

    查找算法:类似二分查找,比较大小,定位节点。

    1 template <typename T> //在以v为根的(AVL、SPLAY、rbTree等)BST子树中查找关键码e
    2 static BinNodePosi(T) & searchIn ( BinNodePosi(T) & v, const T& e, BinNodePosi(T) & hot ) {
    3    if ( !v || ( e == v->data ) ) return v; //递归基:在节点v(或假想的通配节点)处命中
    4    hot = v; //一般情况:先记下当前节点,然后再
    5    return searchIn ( ( ( e < v->data ) ? v->lc : v->rc ), e, hot ); //深入一层,递归查找
    6 } //返回时,返回值指向命中节点(或假想的通配哨兵),hot指向其父亲(退化时为初始值NULL)

    查找失败时返回空指针。

    查找效率:最好O(1),最坏O(n):BST退化为线性链表。取决于树高。

    插入算法:使用search定位要插入的节点应该插入的位置。

    插入的节点一定为叶节点,插入效率同查找效率。

    删除算法:根据目标节点的子节点个数可分为单分支和双分支两种情况。

    单分支:即目标节点只有一个孩子(或没有孩子)。

    只需将目标节点与其左(右)子节点交换,删除子节点即可。

    双分支:即目标节点有两个孩子。

    找出该节点在中序遍历中的直接前驱(后继),交换两者位置,转换为单分支的情况。

    事实上,考察中序遍历直接前驱/后继的定义可知,任意节点的直接前驱必无右子节点,直接后继必无左子节点。

     1 template <typename T>
     2 static BinNodePosi(T) removeAt ( BinNodePosi(T) & x, BinNodePosi(T) & hot ) {
     3    BinNodePosi(T) w = x; //实际被摘除的节点,初值同x
     4    BinNodePosi(T) succ = NULL; //实际被删除节点的接替者
     5    if ( !HasLChild ( *x ) ) //若*x的左子树为空,则可
     6       succ = x = x->rc; //直接将*x替换为其右子树
     7    else if ( !HasRChild ( *x ) ) //若右子树为空,则可
     8       succ = x = x->lc; //对称地处理——注意:此时succ != NULL
     9    else { //若左右子树均存在,则选择x的直接后继作为实际被摘除节点,为此需要
    10       w = w->succ(); //(在右子树中)找到*x的直接后继*w
    11       swap ( x->data, w->data ); //交换*x和*w的数据元素
    12       BinNodePosi(T) u = w->parent;
    13       ( ( u == x ) ? u->rc : u->lc ) = succ = w->rc; //隔离节点*w
    14    }
    15    hot = w->parent; //记录实际被删除节点的父亲
    16    if ( succ ) succ->parent = hot; //并将被删除节点的接替者与hot相联
    17    release ( w->data ); release ( w ); return succ; //释放被摘除节点,返回接替者
    18 } 

    2.平衡二叉搜索树(BBST,Balanced Binary Search Tree)

    BST退化至链表,查找效率为O(n)

    不难看出,其查找效率变成趋向O(n)的根本原因是树太高,导致根本没有发挥出二叉搜索树顺序性的优势。

    因此,将二叉搜索树树的树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就是提高查找效率的关键。

    平衡二叉树:对于有n个节点的二叉树,树高恰好为log2n

    如果使二叉搜索树同时具有了平衡性,其树高无疑会降到最低,维护二叉树顺序性、减治策略的优势也将发挥到最大。

    平衡二叉搜索树包括AVL树,伸展树,红黑树等等...

    理想平衡与适度平衡:理想平衡二叉树的高恰好为log2n,如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非常难得,所以理想平衡并不现实。

    维持平衡的方法:旋转二叉树,zig和zag

    zig:顺时针旋转

    zag:逆时针旋转

    通过旋转恢复平衡的条件是旋转前后的二叉树等价,即中序遍历序列不变

    ↑zag

    旋转操作只涉及有限个节点,可在常数时间内完成。

    3.AVL树

    AVL树中任何节点的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1

    平衡因子:任意节点的平衡因子=左子树高-右子树高

    空树高度为-1,单节点高度取0,完全二叉树必是AVL树。

    数学归纳法证明AVL的平衡性,略。

    失衡与重平衡:对于一棵AVL树,尽管现在是平衡的,但经过插入和删除等操作后可能会失衡,这时候就需要重平衡。

    失衡节点集:失衡后所有不再满足平衡因子绝对值<=1的节点的集合。

    插入算法:插入引起的失衡,其失衡节点集中的节点都是新插入节点的祖先。

    恢复平衡:单旋和双旋

    单旋(zag)

    如果新节点的父节点只有一侧有其他失衡节点,可用zig/zag恢复平衡。

    另一个镜像的情况使用zig,图为zag。

    双旋(zig-zag)

    如果新节点的父节点两侧都有失衡节点,双旋。

    不难发现,一次旋转之后,二叉树就已经转换成了单旋的情况。

    镜像的情况可以用zag-zig处理。

    插入而导致的失衡很好处理,因为只要最深的失衡节点完成了重平衡,其所有的祖先也都相应地完成了重平衡。

    因此,插入操作最多只需两次旋转即可让整棵树恢复平衡。

     1 template <typename T> BinNodePosi(T) AVL<T>::insert ( const T& e ) { //将关键码e插入AVL树中
     2    BinNodePosi(T) & x = search ( e ); if ( x ) return x; //确认目标节点不存在
     3    BinNodePosi(T) xx = x = new BinNode<T> ( e, _hot ); _size++; //创建新节点x
     4 // 此时,x的父亲_hot若增高,则其祖父有可能失衡
     5    for ( BinNodePosi(T) g = _hot; g; g = g->parent ) { //从x之父出发向上,逐层检查各代祖先g
     6       if ( !AvlBalanced ( *g ) ) { //一旦发现g失衡,则(采用“3 + 4”算法)使之复衡,并将子树
     7          FromParentTo ( *g ) = rotateAt ( tallerChild ( tallerChild ( g ) ) ); //重新接入原树
     8          break; //g复衡后,局部子树高度必然复原;其祖先亦必如此,故调整随即结束
     9       } else //否则(g依然平衡),只需简单地
    10          updateHeight ( g ); //更新其高度(注意:即便g未失衡,高度亦可能增加)
    11    } //至多只需一次调整;若果真做过调整,则全树高度必然复原
    12    return xx; //返回新节点位置
    13 } //无论e是否存在于原树中,总有AVL::insert(e)->data == e

    插入效率=搜索效率=O(logn),重平衡为常数时间。

    删除算法:失衡节点集中始终只有一个节点,可能是新节点的父节点。

    重平衡的方法同样是单旋和双旋,不再重复。

    4.3+4重构

    单旋双旋左旋右旋实在过于复杂,且不同情况需要不同的处理,不如确定一个统一的重平衡方法,直接重构。

    将失衡区域分解为3个节点、4个子树,保持中序遍历的序列不变,确保AVL的平衡性要求,重新组装出一棵新的树。

    如上图所示,不妨将涉及到的节点、子树分别命名为abc,T0~T3

    基于此实现concat34算法

     1 template <typename T> BinNodePosi(T) BST<T>::connect34 (
     2    BinNodePosi(T) a, BinNodePosi(T) b, BinNodePosi(T) c,
     3    BinNodePosi(T) T0, BinNodePosi(T) T1, BinNodePosi(T) T2, BinNodePosi(T) T3
     4 ) {
     5    //*DSA*/print(a); print(b); print(c); printf("
    ");
     6    a->lc = T0; if ( T0 ) T0->parent = a;
     7    a->rc = T1; if ( T1 ) T1->parent = a; updateHeight ( a );
     8    c->lc = T2; if ( T2 ) T2->parent = c;
     9    c->rc = T3; if ( T3 ) T3->parent = c; updateHeight ( c );
    10    b->lc = a; a->parent = b;
    11    b->rc = c; c->parent = b; updateHeight ( b );
    12    return b; //该子树新的根节点
    13 }

    落实到具体的AVL树时,需要判别a,b,c以及T0~T3分别对应哪些实际的节点。

     1 template <typename T> BinNodePosi(T) BST<T>::rotateAt ( BinNodePosi(T) v ) { //v为非空孙辈节点
     2    /*DSA*/if ( !v ) { printf ( "a
    Fail to rotate a null node
    " ); exit ( -1 ); }
     3    BinNodePosi(T) p = v->parent; BinNodePosi(T) g = p->parent; //视v、p和g相对位置分四种情况
     4    if ( IsLChild ( *p ) ) /* zig */
     5       if ( IsLChild ( *v ) ) { /* zig-zig */ //*DSA*/printf("	zIg-zIg: ");
     6          p->parent = g->parent; //向上联接
     7          return connect34 ( v, p, g, v->lc, v->rc, p->rc, g->rc );
     8       } else { /* zig-zag */  //*DSA*/printf("	zIg-zAg: ");
     9          v->parent = g->parent; //向上联接
    10          return connect34 ( p, v, g, p->lc, v->lc, v->rc, g->rc );
    11       }
    12    else  /* zag */
    13       if ( IsRChild ( *v ) ) { /* zag-zag */ //*DSA*/printf("	zAg-zAg: ");
    14          p->parent = g->parent; //向上联接
    15          return connect34 ( g, p, v, g->lc, p->lc, v->lc, v->rc );
    16       } else { /* zag-zig */  //*DSA*/printf("	zAg-zIg: ");
    17          v->parent = g->parent; //向上联接
    18          return connect34 ( g, v, p, g->lc, v->lc, v->rc, p->rc );
    19       }
    20 }

    参考资料【1】《数据结构(C++语言版)》  邓俊辉

        【2】  Data Structure Visualizations

  • 相关阅读:
    properties 插件安装
    FineReport 安装教程
    Red/Black Tree 演示
    java 日期转化
    Tomcat使用Log4j按天生成日志 亲测可行
    服务器初始化
    ubuntu-rc.local
    django-views
    https tcp ssl
    sv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ofJus/p/1214829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