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HBase Configuration过程

    (2012-10-22 15:56:10)
       
     HBase客户端API中,我们看到对HBase的任何操作都需要首先创建HBaseConfiguration类的实 例。为HBaseConfiguration类继承自Configuration类,而Configuration类属于Hadoop核心包中实现的类, 该类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对配置参数的访问途径。

           Configuration类中的配置参数都是来自于Hadoop的配置文件中,而这些配置文件在Configuration类中被当做一个个资源 (Resource),每个资源都包含了一组以XML格式存在的name/value对,事实上,这些资源每一个都是单独的XML文件,例如HBase安 装配置中提到过的core-site.xml等。对于Configuration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供访问配置信息的接口,该类提供了一系列的 Set/Get方法用于读写特定名称(name)的值(value)。此外,Configuration类除了提供加载默认配置文件的方法外,还提供了addResource方法加载指定的xml配置文件,这样就允许一些基于Hadoop的子项目甚至是用户自己定义的配置参数被加载使用。

           addResource类共有4种方式加载指定的配置信息:

          Ø  String:加载指定文件名的配置文件,该文件须在Hadoop的classpath中。

          Ø  Path:直接加载本地文件系统上以该参数为完整路径的配置文件。

          Ø  URL: 指定配置文件的Url路径并加载。

          Ø  InputStream:从输入流中反序列化所得到的配置对象。

          Configuration类在默认情况下,会按照顺序加载下列配置文件:

          Ø  core-default.xml:该文件包含了Hadoop的只读配置参数。

          Ø  core-site.xml:该文件即用户设置的Hadoop配置参数。

           由于Configuration类同时提供了对参数的Set方 法,而处于集群的安全性等原因,管理员可能并不像某些参数在后期被改动,这时可以将配置文件中不希望被改动的参数设置为 final,Configuration类在加载配置参数后,就会禁止对声明为final的参数的改动。如下图所示,可以设置core-site.xml 中的fs.default.name参数为final,以禁止该值被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版本的Hadoop配置是通过hadoop- site.xml文件实现的,在近期的版本中,该配置文件已被弃用,而改用core-site.xml、mapred-site.xml和hdfs- site.xml结合来完成配置。因此,在载入配置文件时,Hadoop会检查在classpath中是否存在hadoop-site.xml,如果存在 则会在日志中输出一条DEPRECATED的Warnning信息。

           在了解了Configuration类之后,我们再分析其子类HBaseConfiguration类。下图为 HBaseConfiguration类的类图,除了继承自Configuration类之外,该类还实现了一下私有或共有的方法。从功能上讲,该类也是 提供对HBase配置参数的访问。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类有两个构造函数:

          public HBaseConfiguration();

          public HBaseConfiguration(finalConfiguration c);

           这两个构造函数是用来实例化 HBaseConfiguration类的,然而只在早期版本中使用,目前我们分析的0.90.4以及后期版本中,这两个构造函数都已被启用。由于新的 HBaseConfiguration类中所有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都被声明为static,因此该类已经被禁止实例化,而当我们需要使用 HBaseConfiguration对HBase的配置信息进行访问时,事实上获得的是一个Configuration类的实例。

          privatestatic Configuration conf = null;

          static{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

          }

           显然,HBaseConfiguration.create()方法返回的是一个能够访问HBase配置信息的Configuration的实例。

          publicstatic Configuration create() {

              Configuration conf = new Configuration();

              return addHbaseResources(conf);

          }

           create()方法中主要做两个操作:首先创建一个Configuration类的实例conf,然后调用addHbaseResources方法对conf实例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conf实例返回给该方法的调用者。

           进一步,我们再分析addHbaseResources方法会执行那些操作:

          public static ConfigurationaddHbaseResources(Configuration conf) {

             conf.addResource("hbase-default.xml");

             conf.addResource("hbase-site.xml");

             checkDefaultsVersion(conf);

             checkForClusterFreeMemoryLimit(conf);

              return conf;

          }

           首先,调用conf对象的addResource(Stringname)方法,依照次序加载如下配置文件:

          Ø  hbase-default.xml:该文件是hbase的默认配置参数。

          Ø  hbase-site.xml:该文件为用户对hbase的配置参数。

           然后,调用 checkDefaultsVersion(Configurationconf)方法,该方法通过conf实例获取 hbase.defaults.for.version的值,即配置文件hbase-default.xml中的版本信息,同时获取当前运行的HBase 的版本信息,如果默认配置文件中的版本号不同于当前运行的HBase的版本号,则会抛出一个RuntimeException,报告配置文件与当前 HBase环境的版本不一致。

           最后,调用checkForClusterFreeMemoryLimit(Configuration conf)方法,该方法通过conf实例获取两个参数:

          Ø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RegionServer 中每个MemStore的内存上限比例,超过这个值,一个新的update操作将被挂起,并强制执行flush操作。默认值为0.4,表示最大比例为堆大 小的40%。

          Ø  hfile.block.cache.size:HFile文件的块缓存大小占堆内存大小的比例。默认值为0.2,表示最大比例为20%。

           获取这两个参数的值后,该方法将判断这两个参数的总大小是否超过 堆内存大小的80%,如果这两个参数之和超过0.8,就会抛出一个RuntimeException,报告当前MemStore和BlockCache所 占堆内存比例超过要成功执行集群操作的阈值上限。这里参数之和不能超过0.8的原因,是由于在HConstants类中,定义了一个 HBASE_CLUSTER_MINIMUM_MEMORY_THRESHOLD常量,该常量的值为0.2,该值为集群成功启动所需要的最小空闲堆内存百 分比,即集群成功启动所需要的空余堆空间至少为堆大小的20%。因此,当MemStore和BlockCache所占堆空间比例超过80%时,将导致集群 无法成功启动

  • 相关阅读:
    【论文阅读】A practical algorithm for distributed clustering and outlier detection
    第11组 团队Git现场编程实战
    第11组 团队项目-需求分析报告
    团队项目-选题报告
    第二次结对编程作业
    第11组 团队展示
    第一次结对编程作业
    第一次个人编程作业
    第一次博客作业
    (转)script标签到底该放在哪里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ooderIsCool/p/476340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