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基本数据结构:链表(list)

    基本数据结构:链表(list)

      谈到链表之前,先说一下线性表。线性表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线性表中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即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元素之外,其它数据元素都是首尾相接的。线性表有两种存储方式,一种是顺序存储结构,另一种是链式存储结构。

      顺序存储结构就是两个相邻的元素在内存中也是相邻的。这种存储方式的优点是查询的时间复杂度为O(1),通过首地址和偏移量就可以直接访问到某 元素,关于查找的适配算法很多,最快可以达到O(logn)。缺点是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最坏能达到O(n),如果你在第一个位置插入一个元素,你需要 把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向后移动一位,如果你在第一个位置删除一个元素,你需要把数组的每一个元素向前移动一位。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当你不确定元素的数量时, 你开的数组必须保证能够放下元素最大数量,遗憾的是如果实际数量比最大数量少很多时,你开的数组没有用到的内存就只能浪费掉了。

      我们常用的数组就是一种典型的顺序存储结构,如图1。

    链式存储结构就是两个相邻的元素在内存中可能不是相邻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指针域,指针域一般是存储着到下一个元素的指针。这种存储方式的优点是 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为O(1),不会浪费太多内存,添加元素的时候才会申请内存,删除元素会释放内存,。缺点是访问的时间复杂度最坏为O(n),关于 查找的算法很少,一般只能遍历,这样时间复杂度也是线性(O(n))的了,频繁的申请和释放内存也会消耗时间。

    顺序表的特性是随机读取,也就是访问一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O(1),链式表的特性是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为O(1)。要根据实际情况去选取适合自己的存储结构。

    链表就是链式存储的线性表。根据指针域的不同,链表分为单向链表、双向链表、循环链表等等。

    一、 单向链表(slist)

    链表中最简单的一种是单向链表,每个元素包含两个域,值域和指针域,我们把这样的元素称之为节点。每个节点的指针域内有一个指针,指向下一个节点,而最后一个节点则指向一个空值。如图2就是一个单向链表。

    一个单向链表的节点被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保存或者显示关于节点的信息,第二个部分存储下一个节点的地址。单向链表只可向一个方向遍历。

    我写了一个简单的C++版单向链表类模板,就用这段代码讲解一下一个具体的单向链表该怎么写(代码仅供学习),当然首先你要具备C++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模板元编程。
    完整代码

    首先我们要写一个节点类,链表中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节点类的对象。如图3。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class slistNode
    {
        public:
        slistNode(){next=NULL;}//初始化
        T data;//
        slistNode* next;//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

    第二步,写单链表类的声明,包括属性和方法。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class myslist
    {
        private:
          unsigned int listlength;
          slistNode<T>* node;//临时节点
          slistNode<T>* lastnode;//头结点
          slistNode<T>* headnode;//尾节点
        public:
            myslist();//初始化
            unsigned int length();//链表元素的个数
            void add(T x);//表尾添加元素
            void traversal();//遍历整个链表并打印
            bool isEmpty();//判断链表是否为空
            slistNode<T>* find(T x);//查找第一个值为x的节点,返回节点的地址,找不到返回NULL
            void Delete(T x);//删除第一个值为x的节点
            void insert(T x,slistNode<T>* p);//在p节点后插入值为x的节点
            void insertHead(T x);//在链表的头部插入节点
    };

    第三步,写构造函数,初始化链表类的属性。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myslist<T>::myslist()
    {
        node=NULL;
        lastnode=NULL;
        headnode=NULL;
        listlength=0;
    }

    第四步,实现add()方法。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void  myslist<T>::add(T x)
    {
        node=new slistNode<T>();//申请一个新的节点
        node->data=x;//新节点赋值为x
        if(lastnode==NULL)//如果没有尾节点则链表为空,node既为头结点,又是尾节点
        {
            headnode=node;
            lastnode=node;
        }
        else//如果链表非空
        {
            lastnode->next=node;//node既为尾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lastnode=node;//node变成了尾节点,把尾节点赋值为node
        }
        ++listlength;//元素个数+1
    }

    第五步,实现traversal()函数,遍历并输出节点信息。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void  myslist<T>::traversal()
    {
        node=headnode;//用临时节点指向头结点
        while(node!=NULL)//遍历链表并输出
        {
            cout<<node->data<<ends;
            node=node->next;
        }
        cout<<endl;
    }

    第六步,实现isEmpty()函数,判断链表是否为空,返回真为空,假则不空。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bool  myslist<T>::isEmpty()
    {
        return listlength==0;
    }

    第七步,实现find()函数。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slistNode<T>* myslist<T>::find(T x)
    {
        node=headnode;//用临时节点指向头结点
        while(node!=NULL&&node->data!=x)//遍历链表,遇到值相同的节点跳出
        {
            node=node->next;
        }
        return node;//返回找到的节点的地址,如果没有找到则返回NULL
    }

    第八步,实现delete()函数,删除第一个值为x的节点,如图4。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void  myslist<T>::Delete(T x)
    {
        slistNode<T>* temp=headnode;//申请一个临时节点指向头节点
        if(temp==NULL) return;//如果头节点为空,则该链表无元素,直接返回
        if(temp->data==x)//如果头节点的值为要删除的值,则删除投节点
        {
            headnode=temp->next;//把头节点指向头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if(temp->next==NULL) lastnode=NULL;//如果链表中只有一个节点,删除之后就没有节点了,把尾节点置为空
            delete(temp);//删除头节点
            return;
        }
        while(temp->next!=NULL&&temp->next->data!=x)//遍历链表找到第一个值与x相等的节点,temp表示这个节点的上一个节点
        {
            temp=temp->next;
        }
        if(temp->next==NULL) return;//如果没有找到则返回
        if(temp->next==lastnode)//如果找到的时候尾节点
        {
            lastnode=temp;//把尾节点指向他的上一个节点
            delete(temp->next);//删除尾节点
            temp->next=NULL;
        }
        else//如果不是尾节点,如图4
        {
            node=temp->next;//用临时节点node指向要删除的节点
            temp->next=node->next;//要删除的节点的上一个节点指向要删除节点的下一个节点
            delete(node);//删除节点
            node=NULL;
        }
    }

    第九步,实现insert()和insertHead()函数,在p节点后插入值为x的节点。如图5。

    代码如下:

    template<class T>
    void  myslist<T>::insert(T x,slistNode<T>* p)
    {
        if(p==NULL) return;
        node=new slistNode<T>();//申请一个新的空间
        node->data=x;//如图5
        node->next=p->next;
        p->next=node;
        if(node->next==NULL)//如果node为尾节点
        lastnode=node;
    }
    template<class T>
    void  myslist<T>::insertHead(T x)
    {
        node=new slistNode<T>();
        node->data=x;
        node->next=headnode;
        headnode=node;
    }

    最终,我们完成一个简单的单向链表。此单向链表代码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以后会修改代码并不定时更新。

    二、 双向链表

    双向链表的指针域有两个指针,每个数据结点分别指向直接后继和直接前驱。单向链表只能从表头开始向后遍历,而双向链表不但可以从前向后遍历,也可以 从后向前遍历。除了双向遍历的优点,双向链表的删除的时间复杂度会降为O(1),因为直接通过目的指针就可以找到前驱节点,单向链表得从表头开始遍历寻找 前驱节点。缺点是每个节点多了一个指针的空间开销。如图6就是一个双向链表。



    三、 循环链表

    循环链表就是让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指向第一个节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环,可以循环遍历。单向循环链表可以单向循环遍历,双向循环链表的头节点的指针也要指向最后一个节点,这样的可以双向循环遍历。如图7就是一个双向循环链表。

    四、 链表相关问题

    1、如何判断一个单链表有环

      2、如何判断一个环的入口点在哪里

      3、如何知道环的长度

      4、如何知道两个单链表(无环)是否相交

      5、如果两个单链表(无环)相交,如何知道它们相交的第一个节点是什么

      6、如何知道两个单链表(有环)是否相交

      7、如果两个单链表(有环)相交,如何知道它们相交的第一个节点是什么

      1、采用快慢步长法。

    令两个指针p和q分别指向头结点,p每次前进一步,q每次前进两步,如果p和q能重合,则有环。可以这么理解,这种做法相当于p静止不动,q每次前进一步,所有肯定有追上p的时候。

    我们注意到,指针pq分别以速度为12前进。如果以其它速度前进是否可以呢?

    假设pq分别以速度为v1v2前进。如果有环,设指针pq第一次进入环时,他们相对于环中第一个节点的偏移地址分别为ab(可以把偏移地址理解为节点个数)

    这样,可以看出,链表有环的充要条件就是某一次循环时,指针pq的值相等,就是它们相对环中首节点的偏移量相等。我们设环中的结点个数为n,程序循环了m次。

    由此可以有下面等式成立:(mod(n)即对n取余)

    (a+m*v1)mod(n) = (b+m*v2) mod(n)

    设等式左边mod(n)的最大整数为k1,等式右边mod(n)的最大整数为k2,则

    (a+m*v1)-k1*n = (b+m*v2)-k2*n

    整理以上等式:

    m= |((k2-k1)*n+a-b)/( v2-v1)|       

    如果是等式①成立,就要使循环次数m为一整数。显然如果v2-v11,则等式成立。

    这样pq分别以速度为v1v2|v2-v1|1时,按以上算法就可找出链表中是否有环。当然|v2-v1|不为1时,也可能可以得出符合条件的m。

        bool IsExitsLoop(slist *head)  
        {  
            slist *slow = head, *fast = head;  
          
            while ( fast && fast->next )   
            {  
                slow = slow->next;  
                fast = fast->next->next;  
                if ( slow == fast ) break;  
            }  
          
            return !(fast == NULL || fast->next == NULL);  
        }  

    时间复杂度分析:假设甩尾(在环外)长度为 len1(结点个数),环内长度为 len2,链表总长度为n,则n=len1+len2 。 当p步长为1,q步长为2时,p指针到达环入口需要len1时间,p到达入口后,q处于哪里不确定,但是肯定在环内,此时p和q开始追赶,q最长需要 len2时间就能追上p(p和q都指向环入口),最短需要1步就能追上p(p指向环入口,q指向环入口的前一个节点)。事实上,每经过一步,q和p的距离 就拉近一步,因此,经过q和p的距离步就可以追上p。因此总时间复杂度为O(n),n为链表的总长度。


    2、分别从链表头和碰撞点,同步地一步一步前进扫描,直到碰撞,此碰撞点即是环的入口。

    证明如下:

    链表形状类似数字 6 。 

    假设甩尾(在环外)长度为 a(结点个数),环内长度为 b 。 

    则总长度(也是总结点数)为 a+b 。 

    从头开始,0 base 编号。

    将第 i 步访问的结点用 S(i) 表示。i = 0, 1 ... 

    当 i<a 时,S(i)=i ; 

    当 i≥a 时,S(i)=a+(i-a)%b 。

    分析追赶过程。 

    两个指针分别前进,假定经过 x 步后,碰撞。则有:S(x)=S(2x) 

    由环的周期性有:2x=tb+x 。得到 x=tb 。 

    另,碰撞时,必须在环内,不可能在甩尾段,有 x>=a 。

    连接点为从起点走 a 步,即 S(a)。 

    S(a) = S(tb+a) = S(x+a)。 

    得到结论:从碰撞点 x 前进 a 步即为连接点。

    根据假设易知 S(a-1) 在甩尾段,S(a) 在环上,而 S(x+a) 必然在环上。所以可以发生碰撞。 

    而,同为前进 a 步,同为连接点,所以必然发生碰撞。

    综上,从 x 点和从起点同步前进,第一个碰撞点就是连接点。

        slist* FindLoopPort(slist *head)  
        {  
            slist *slow = head, *fast = head;  
          
            while ( fast && fast->next )   
            {  
                slow = slow->next;  
                fast = fast->next->next;  
                if ( slow == fast ) break;  
            }  
          
            if (fast == NULL || fast->next == NULL)  
                return NULL;  
          
            slow = head;  
            while (slow != fast)  
            {  
                 slow = slow->next;  
                 fast = fast->next;  
            }  
          
            return slow;  
        }  

    时间复杂度分析:假设甩尾(在环外)长度为 len1(结点个数),环内长度为 len2 。则时间复杂度为“环是否存在的时间复杂度”+O(len1)


    3、从碰撞点开始,两个指针p和q,q以一步步长前进,q以两步步长前进,到下次碰撞所经过 的操作次数即是环的长度。这很好理解,比如两个运动员A和B从起点开始跑步,A的速度是B的两倍,当A跑玩一圈的时候,B刚好跑完两圈,A和B又同时在起 点上。此时A跑的长度即相当于环的长度。

    假设甩尾(在环外)长度为 len1(结点个数),环内长度为 len2 ,则时间复杂度为“环是否存在的时间复杂度”+O(len2)。


    4、法一:将链表A的尾节点的next指针指向链表B的头结点,从而构造了一个新链表。问题转化为求这个新链表是否有环的问题。

         时间复杂度为环是否存在的时间复杂度,即O(length(A)+length(B)),使用了两个额外指针

         法二:两个链表相交,则从相交的节点起,其后的所有的节点都是都是两个链表共有的。因此,如果它们相交,则最后一个节点一定是共有的。因此,判断两链表 相交的方法是:遍历第一个链表,记住最后一个节点。然后遍历第二个链表,到最后一个节点时和第一个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做比较,如果相同,则相交。

         时间复杂度:O(length(A)+length(B)),但是只用了一个额外指针存储最后一个节点


    5、将链表A的尾节点的next指针指向链表B的头结点,从而构造了一个环。问题转化为求这个环的入口问题。
    时间复杂度:求环入口的时间复杂度


    6、分别判断两个链表A、B是否有环(注,两个有环链表相交是指这个环属于两个链表共有)

    如果仅有一个有环,则A、B不可能相交

    如果两个都有环,则求出A的环入口,判断其是否在B链表上,如果在,则说明A、B相交。

    时间复杂度:“环入口问题的时间复杂度”+O(length(B))


    7、分别计算出两个链表A、B的长度LA和LB(环的长度和环到入口点长度之和就是链表长度),参照问题3。

    如果LA>LB,则链表A指针先走LA-LB,链表B指针再开始走,则两个指针相遇的位置就是相交的第一个节点。

    如果LB>LA,则链表B指针先走LB-LA,链表A指针再开始走,则两个指针相遇的位置就是相交的第一个节点。

    时间复杂度:O(max(LA,LB))

  • 相关阅读:
    Python之路Day11
    Python之路Day10
    Python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小坑
    Python之路Day09
    Python之路Day08
    关于谷歌浏览器安装非官方商城插件
    Python之路Day07
    Python之路Day06
    Python之路Day05
    Python 之路Day04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geking/p/29921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