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外企中的程序人生

    进行完入职培训,便开启了你在外企中的程序人生了,需要说明的是,此文章不仅限外企。

    如果待足够长的时间,你将从程序员,高级程序员,team lead,一直到manager,甚至director。

    我们姑且宏观审视一下此过程,然后再品味一个个细节。

    然而审视的过程猛然发现,所谓程序员就是把自己作为程序的人。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句大概说明的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而道则为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万有引力是规律,相对论是规律,而天天陪伴在我们程序员身边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等,也可以看成大自然众多规律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有掌握好这些规律,我们才能掌控好计算机的运行。

    系统的开发,程序员的升级又何尝不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呢?

    一、认识规律:道

    做一个系统,首先要掌握此项目所需要的技术,如果相关技术没有使用过,则此项技术就是一门尚未认知的规律。在项目开始之前,必须要系统性的认知相关的技术,否则面临较大的风险。

    做一个程序员,首先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同样需要系统性,否则职业生涯也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系统性在此阶段至关重要。

    如果在项目中,对相关的技术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则会造成以下后果:

    • 设计出的系统不具有扩展性
    • 应用了笨拙的方式设计程序
    • 出现Bug时无所适从

    不知道大家是否参加过这样的项目开发过程,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在没有一个人系统了解某项技术的时候就进行了开发,大家只好从网上下载一些Sample code来通过复制粘贴来拼凑程序,甚至连每一项配置或每一行代码都没搞清楚,就照猫画虎的拿过来用了,这样不但到了后期,系统几乎没有任何扩展性,并且任何不同于Sample code的灵活的改动都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项目组就像眉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改乱闯,但并不清楚每一次改动的真正后果,这样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和返工,最后整的整个项目组很累,还没有效果,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盲试”,也即在不明白原理的情况下靠反复的体力劳动,逐一遍历所有自己认为可能的修改。

    “盲试”是初入职场的程序员经常犯的错误,初入职场,信心百倍,情绪高涨,急于出成果是多数时候的心态,当一个任务下达到手中的时候,并不是系统的阅读文档,进行方案评估以及框架设计(这些其实都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而是急着上手来做,可能在项目的早期,能够很快的出效果,但是随着项目的进行,维护成本越来越大,经常加班,而效果甚微。而对有经验的程序员来讲,前期进行了良好的设计,后期添加模块,需求的灵活变动是相对轻松的事情。

    其实也可以理解这种状况的出现,毕竟老板都是心狠手辣的,才不会给你那么多事件做调研,程序员总是有一种被皮鞭赶着走的感觉,从而根本无法系统性的掌握技术和框架设计。这也是面试了很多程序员,每每都号称做过A,B,C项目,分别应用了a,b,c的技术,然而往深入问的时候发现,他们对技术a,b,c的了解也就仅限于A,B,C项目中,对其他一无所知了。

    没有系统性的认识技术,则可能写出很多笨拙的程序,丑陋的实现。因为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来人家框架中有高效的现成的技术实现这一方面的功能,你不知道,于是根据自己了解的片面技术勉强拼凑成功能,自然也实现了效果,然而当自己开始看这方面的经典书籍的时候,不禁感慨:“咳,原来能够很简单搞定的,当时竟然笨笨的写N多的代码。”

    没有系统性的认识技术,出现Bug的时候比添加新模块更痛苦,因为不明白原理,所以只能从表面现象去猜,然后又是进行“盲试”的过程。

    因而对技术的系统性认识,实在是不但对项目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的一件事情。如果老板是技术型的,在估计项目时间的时候,应该劝说其将这方面考虑进去,如果老板是非技术型的,则程序员也应该自己留下缓冲时间。不然你辛辛苦苦白天八小时给老板了,晚上再加班几个小时又给老板了,你自己如何进步呢?

    如果对于程序员,对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同样存在上述的问题。

    你的职业生涯同样没有扩展性。如果不能够系统的掌握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等基础知识,在程序员的初期可能不明显,随便培训培训也能写出不错的程序,然而当转换方向或者平台的时候,会面临很大的痛苦。而我们能够看到的身边的优秀程序员们,无论让他们做C,C++还是Java,无论是linux还是windows,他们都能够很快的上手,是因为基础好的缘故。

    项目和程序员认识规律的方式,其实也无非读书,文档,及原型开发(对于程序员来说,实习阶段相当于Prototyping)。

    总结:项目或程序员的第一阶段:悟道,关键词:“系统性”

    二、道生一

    当掌握了项目相关的道,也即技术的时候,就要真正的进入项目开发了。

    当前的项目,仍然由一个进程组成的系统比较少了,由于数据量的增大,基本都会开发多节点的分布式系统,然而再复杂的系统,也基本是从单节点系统开始做的,也即所谓道生一的过程。

    当掌握了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时候,你就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程序员了。当然不可能让你一开始就管理一个项目组,此时唯一要管理好的,是你自己。

    开放性和扎实性是此阶段的重中之重。

    对于项目来讲,一个好的单节点系统,所谓开放,就是即便设计单节点的系统,也要站在设计多节点的系统的角度来考虑,使做出来的系统更加容易被扩展成多节点的系统。所谓扎实,就是单节点系统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扎扎实实的实现大部分功能,并有相当量的测试用例来保证功能的正确。

    否则会造成以下后果:

    • 当做多节点系统时候,发现单节点系统需要大量修改,甚至等于白做,重新开始。
    • 单节点不稳定,以至于多节点时Bug丛生,但不知道是因为错误出在多节点实现部分,还是单节点部分,较难定位。
    • 没有足够的测试用例,当为了多节点进行修改的时候,不能保证的功能实现仍然行为正确。

    假设做一个100个节点的项目,要100天时间的话,并非每个节点要1天的时间,而是第一个节点就需要30天的时间,当第一个节点做好之后,扩展后面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如果第一个节点做不好,每天都做一个节点,每天都把昨天做的设计推翻然后重做,怕是100天也完不成100个节点。这个例子比较极端,然而在我们周围没有发生过吗?

    对于程序员来讲,做一个好的螺丝钉,同样需要开放和扎实。

    所谓开放,就是我们虽然仅仅是最最低级的员工,可能整个系统的架构根本轮不到我们,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完成功能了事,而是要经常站在整个项目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建议做一下几件事情:

    • 在项目的各种会议上,经常站在项目经理和架构师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是自己会如何设计,前辈们为何这样设计,然后多问前辈问题。虽然最初的想法比较幼稚,但可以不说出来,但是长时间这样思考,会发现自己的设计水平会突飞猛进的,慢慢的,你会发现你能够在会议中给出一些建议,然后你会发现能够发现前辈设计中的一些缺陷,然后你会发现你能够对当前的设计提供恰当的改进方案,终于有一天你发现你不再是一个单节点的普通程序员了。
    • 除了完成自己的功能外,多看一看前辈们实现过的代码,用自己的方式手绘一些他们的架构图,记下不太明白的部分及觉得很优秀可以借鉴的部分。
    • 尝试在自己的模块中(可能最初是很小很小的模块)尝试使用学到架构。
    • 可以重读或新读一些经典书籍,争取能够用业界内公认的理论来解释自己接触到的设计及架构,使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如原来前辈们写这些类,用的是这种设计模式,它还有以下的优点和缺点,适合设计怎么样的系统。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在以后的项目中恰当的使用已掌握的设计,而且也有利于向他人准确的描述项目。试想在面试中,一个专业术语要比杂七杂八的列一大筐类更显水平吧。
    • 可以在餐桌上,向自己的同学,朋友描述一下学到的架构,让你的朋友往细节里问,不确定的回去再下功夫,争取做到虽然你只是项目中的一个螺丝钉,但是好像你从头到尾设计了这个系统一样。

    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并不是所有的上司都喜欢要当将军的士兵和老问问题的员工,适当把握火候吧。

    所谓扎实,就是指对接触到的知识,都应该根据实践,结合理论,由点到面的掌握。在这个阶段,信息量是很大,要学的东西很多,往往对各种技术都接触一下,又对各种技术都浅尝辄止,最后形成样样通,样样松的局面,阻碍了自己的发展。面试的时候也经常发现一些应试者,掌握的东西仅仅局限于他做过的那个点上,相关知识的掌握非常弱,这自然会影响他从一个单节点程序员向多节点发展。因而每当在项目中接触到一方面的东西,除了上班完成项目外,下班后多看一些有关此方面的书,博客等,使得从知识点变成知识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了解存在的问题。当白天在MFC中拖完控件后,总应该读一些《深入浅出MFC》来了解其机制,读一下《windows核心编程》了解一下windows API及一些原理,最好读一下《windows internals》了解一下原理背后的故事,不然面试的时候如何向别人开口做过windows下的程序设计呢?总不能够创建过socket对象就声称会socket编程吧,至少看一下《UNIX Network Programming》。用过NFS怎么不把linux的filesystem的机制了解一下呢?

    当然这样是很累很费时间的,然而刚毕业的我们,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资金,有的不就是时间吗?

    珍惜刚毕业的这几年多多打实一下基础,等年纪大了,精力没这么旺盛了,很多事情要照顾了,还要靠这时候的老本啊。

    总结:项目或程序员的第二阶段:道生一,关键词:“开放性”“扎实性”

    三、一生二

    对于项目来讲,当单节点系统足够稳定的时候,是应该向client/server或者master/slave结果扩展的时候了,也即一生二的过程。

    对于程序员来讲,当你已经足够胜任个人工作的时候,是可以带一个实习生或者初级程序员了。

    此步的关键即"communication",沟通。

    对于系统来讲,主要考虑的应该是节点之间如何通信,如何协作,采取何种协议。

    • 通信可以是面向连接的,也可以是不面向连接的。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
    • 通信是分层次的,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层次的协议,heartbeat用何种协议,内部数据块传输用何种协议,发布成service向外提供服务用何种协议,都是应该考虑的。
    • 数据的内部结构就想接口一样是要通过沟通商定的,便于解析又易于扩展,rpc? serialized object? xml? json? protocol buffer? 还是自己定义的格式?
    • 对于要经常访问的客户端,连接池是必须的,每次建立连接是很耗时的
    • 服务器端应该有对连接总数的限制,以及请求的分发,拥塞控制(并不一定是网络拥塞,而是某个阶段的处理相对较慢)
    • 通信模块在项目中不应该是任何两个需要通信的模块都要开发的,而是应该作为基础性模块,经过大量的测试后达到稳定,使得需要应用通信模块的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在本身的逻辑上,当模块间协作出现故障的时候,不用担心是通信模块传错了的问题。

    对于程序员来讲,同样要考虑和实习生或初级程序员之间的通信协议问题。

    有的代码自己觉得写的很清楚,但是让新手上手的时候,如何能够准确的描述你的思路,想法,设计,遇到的困难呢?如何根据对方的反馈确认对方真实了解了你所表达的信息呢?有很多有经验的程序员,由于天天面对着电脑而疏于和人的沟通,可能会一肚子能耐却说不出来,非常可惜;而对于新人,他的回馈是懂了可并不一定代表他真的懂了,也可能是不懂又不敢说。

    • 重要的问题的沟通应该是同步的,也即面对面沟通,这样除了语言上的反馈,还能通过表情得到一定的反馈。任何问题都要事先划分为若干阶段,最好脑子中有张拓扑图,后一阶段的理解会依赖于前一阶段的理解,一股脑把所有的信息放在对方面前,任何人都会晕。每经历一个阶段,都要收集一次反馈,作为信息的发送方,可以通过事先准备一些关键点的问题来检测对方是否真正了解,作为接收方,可以通过"你的意思是说。。。"等以自己的方式重复对方的表达来进行反馈。
    • 注意拥塞控制,每一次的讨论争取一个小时内完成,再长效果会下降,接受者感觉信息被塞了满满一脑子,没有头绪,难有清晰的思路了。
    • 每次沟通都应该至少有会议记录和部分结论,不然讨论等于白讨论,否则会发生团队经常开会,但是总在讨论同样一些问题,感觉上好像每次都在头脑风暴,其实效率很差。
    • 对于重要的结论应该是面向连接的,也即书面(邮件,文档,wiki)告知,并有书面回复(ok, I am following the bug XXX)。
    • 可以建立一些连接池,也即沟通的特定上下文。经过一定时间的团队磨合,可以下意识的创造或达成共识的一些词汇来代替一定的上下文,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比如"明天甲系统出report",则程序员明白要有单元测试覆盖率报告,QA明白要有当前bug的报告,性能测试组应该有甲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 沟通也是分层次的,最容易犯的错误的无论针对谁,写的文档,发的邮件都是一样的。其实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提供的信息不同,对于本团队人员,原理,架构,设计,测试,每步怎么做,结果如何,具体数据都应该说明,而对于其他团队的人员,具体的数据和每步怎么做就不需要了,对于项目经理,仅仅说明原理,架构,结论就可以了,对于高层来视察工作,原理加结果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一篇文档有abstract,  summary, overview, concepts, detail, appendix等等部分,其实是对不同的人员看的。

    总结:项目或程序员的第三阶段:一生二,关键词:“沟通”

    四、二生三

    对于项目来讲,当Client/Server或者Master/Slave已经运行稳定,是应该开发一个Master多个Slave的时候了,即二生三的过程。

    对于程序员来讲,当你能够很好的带一个实习生或者初级程序员的时候,是可以成为一个小的Team lead了。

    此步的关键是load balance,平衡。

    对于系统来讲,负载均衡最重要的是两个目的:

    • 高可靠性:当一个服务器crash的时候,不至于影响对外提供服务。
    • 高性能:多台服务器可以并行的做事情,提供服务,加快相应时间。

    其实说到底,负载均衡采用的是Data partitioning(数据分块)或Data replication(数据复制)的方法。数据分块即按照某种策略,将某类请求全部指向某个服务器,比如说按照时间分块,例如邮件备份系统,可以将某个时间段的邮件全部放在一个服务器内,对这个时间段的查询全部指向此服务器;再比如按照地区分块,例如地图信息管理系统,将某个地区的数据全部放在一个服务器内。数据复制即将同样一部分数据复制多份,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既保证高可靠性,又能将请求平均的分配给多个服务器,例如Google File system中将数据复制三份,大型网站的服务器也一般会将同一内容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

    对于程序员来讲,沟通同样重要,但是不再是局限于一对一的沟通了,不再是能把问题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团队内部保持平衡。无论是工作压力,项目有趣程度,培训机会,成长机会都应该平衡。

    也无非是两个目的:

    • 高可靠性:项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生病,休假,离职而影响项目的进度。
    • 高性能:整个团队的力量发挥出来,不至于一个人成为了瓶颈。

    所采用的不过也是数据分块和数据复制的方式。

    所谓数据分块,即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模块,比如一个负责前端,一个负责后端,或者一个负责开发,一个负责测试等,这能够带来高性能,因为每个人的专业化和经验会使得效率提高,但是同时带来的问题是高可靠性,如果转负责这个模块的人离开,换一个人将大大降低效率。工作压力也不能很好的平衡,往往一个系统的初期阶段,后端的开发十分忙,而前端相对较闲,而到了后期,前端开发非常忙,而后端已经稳定,因而较闲。况且,人不是机器,是有边际效应的,当负责一个模块时间一长,兴趣会大大降低,觉得没有成就感,成长也少了。因而数据复制的方式也是必要的,也即通过伙伴开发,Knowledge sharing,code review等方式,让不同模块的人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模块,从而带来高可靠性,也即一个人不在,其他的人可以较快的跟上,也可以在一个模块压力大的时候,其他人帮忙做一些辅助的东西,比如各种tool,测试用例,性能测试,甚至改一些优先级较低的bug,不仅平衡了工作压力,而且接触新的模块会使得员工有较大成长,也是工作更加有趣。

    总结:项目或程序员的第四阶段:二生三,关键词:“平衡”

    五、三生万物

    如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质变的过程,则三生万物是量变的过程。

    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讲,如果一个master能够很好的平衡两三个slave,则可以很好的扩展到十个甚至百个,千个。但是原理是理想的,现实却是,当master管理的slave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数目的时候,master就是一个瓶颈,master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又成了问题,这时候可以用多个master进行数据复制从而负载平衡,也可以使得多个master每个管理一个group的slave,这时候就应该有master的master了,也即系统出现了分层。Hadoop的Multirack cluster就是这样的一棵树。

    对于团队的管理也是同样的,每个人的直接管理精力在10个人左右,多于这些人,往往会有很多疏漏的地方,或者疲惫不堪,因而,当一个团队成长的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也是需要分层的。当团队增长的15至20人的时候,应该考虑从现有的人员中选出master,也即team lead或者至少是coordinator,使得组织也成为了一棵树装。

    总结:项目或程序人生的第五阶段:三生万物,关键词:“分层”

  • 相关阅读:
    新思路,坚持创新;好想法,坚持执行
    新的一年,新的梦想
    新的一年,新的梦想
    大秦帝国-《治秦九论》
    大秦帝国-《治秦九论》
    大学生应当趁早谋划未来(二)--给表弟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趁早谋划未来(二)--给表弟的建议
    解读OpenRTB(实时竞价)生态系统
    Java实现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阶乘末尾
    Java实现 蓝桥杯VIP 算法训练 sign函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_wl/p/173419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