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自定义表主键

    asp.net自定义表主键解决方案(附代码Demo实战)

    概述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设计表时主键都是自增长的,我们都是采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主键自增机制,Sqlserver一般是用IDENTITY(1,1)这个来标识,Oracle一般是用触发器,在大多数应用场景下这些机制基本上是够用的,但是在某些场景下如果需要自定义主键生成机制,例如生成L0000001、010001、000001等这些主键,利用关系数据库本身的机制就满足不了了。

    这里介绍一种能够灵活定制主键的方式,它主要通过一定的生成机制来生成符合要求的主键,这里拿一个主键值初始化值来介绍:

    主键初始化值

    前缀

    长度

    备注

    L0000001

    L

    7

     

    010001

    01

    4

     

    000001

     

    6

     

     

    需求分析及设计

     

    功能

    质量

    约束

    组织、用户、开发

    1、 主键灵活定制;

    2、 主键生成表数据结构设计;

    3、 主键生成调用接口API封装;

     

    1、 安全性;

    2、 通用性;

    3、 性能;

    4、 灵活性;

    1、 读写线程问题;

    2、 无需额外配置,自动记录主键最大值;

     

    数据结构设计

    名称

    代码

    注释

    数据类型

    长度

    是否主键

    表名称

    GC017_Table_Name

     

    varchar(100)

    100

    TRUE

    前缀编码

    GC017_Parent_Code

     

    varchar(20)

    20

    TRUE

    编码级别

    GC017_Code_Level

     

    varchar(20)

    20

    TRUE

    最大编码

    GC017_Max_Code

     

    varchar(20)

    20

    FALSE

    列名称

    GC017_Column_Name

     

    varchar(20)

    20

    TRUE

    列类型

    GC017_Column_Type

     

    varchar(10)

    10

    FALSE

     

    代码赏析

    1、核心代码主要有两个:ITableCode接口和它的实现类TableCode,调用方式如下:

       ITableCode tablecode = new TableCode();
                // 模式1:生成主键id,参数依次为表名称、主键、主键生成长度,传入6表示000001
                string id = tablecode.NewCode("tableName", "column", "6");
                // 模式2:生成主键id,表示0010001
                id = tablecode.NewCode("tableName", "column","2","001","4");

     

    2、TableCode中的生成编码的核心方法:

    核心代码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ReaderWriterLock l = new ReaderWriterLock();
            private static readonly string prefix = string.Empty;
            /// <summary>
            /// 根据规则生成主键Tablecode
            /// </summary>
            /// <param name="pTblName">表名称</param>
            /// <param name="pColumn">列名称</param>
            /// <param name="pLevel">级别默认为空</param>
            /// <param name="pParentCode">前缀</param>
            /// <param name="pLength">长度</param>
            /// <returns></returns>
            public string NewCode(string pTblName, string pColumn, string pLevel, string pParentCode, string pLength)
            {
                try
                {
                    l.AcquireWriterLock(Timeout.Infinite);
                    if (pParentCode.Equals(string.Empty))
                        pParentCode = "0";
                    if (pLevel.Equals(string.Empty))
                        pLevel = "1";
                    ArrayList objList;
    
                    objList = Ge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if (!pLevel.Equals("1"))
                    {
                        if (!pParentCode.Equals("0"))
                        {
                            if (objList.Equals(null))
                            {
                                string newcode = pParentCode + IncCode(string.Empty, pLength);
                                Inser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if (objList.Count == 0)
                            {
                                string newcode = pParentCode + IncCode(string.Empty, pLength);
                                Inser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if (objList.Count == 1)
                            {
                                string newcode = IncCode(((TableCodeInfo)objList[0]).MaxCode, pLength);
                                Se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
                    }
                    if (objList.Equals(null))
                    {
                        string newcode = IncCode(string.Empty, pLength);
                        Inser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if (objList.Count == 0)
                    {
                        string newcode = IncCode(string.Empty, pLength);
                        Inser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if (objList.Count == 1)
                    {
                        string newcode = IncCode(((TableCodeInfo)objList[0]).MaxCode, pLength);
                        SetData(pTblName, pColumn, pLevel, pParentCode, newcode);
                        return newcode;
                    }
                }
                finally
                {
                    l.ReleaseWriterLock();
                }
                return string.Empty;
            }

     

    这里用到了多线程的ReaderWriterLock,方法中调用l.AcquireWriterLock(Timeout.Infinite);这样就可以保证读的时候是多线程,写的时候是单线程,避免了主键错乱的问题;

    代码完整Demo下载:SystableCode.rar

    开发人员为什么要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

       昨天我同学问到开发人员为什么要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尖锐问题,  我反思了我在博客上的文章更多是在介绍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例子和思想.  没有很简要直接描述开发人员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 的理由, 特以此文章讲解开发人员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理由.

       以下是我整理的开发人员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理由:

    一.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是 一个小巧但完整的开发平台, 可以用做桌面应用开发和Web应用开发.  

       A.  可以利用apl脚本写 HTTP服务端页面, 类似php之类语言的开发.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提供了aplHttpServer.exe程序,  这是一个小的, 支持apl脚本写Web服务端页面(aplx)的工具.

       B.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 深思(Deepthink)浏览器中在 javascript中 全面支持了 apl脚本调用和APL方法调用,  这使得 HTML页面在本地应用中获得更多的能力.

            APL平台封装到 javascript的接口是 /system/jsAplInterface.js,  这部分完全开源并可免费使用.

       C.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 深思(Deepthink)浏览器中 也支持SCADA画面.

              SCADA画面是 以 apl脚本(包括画图方法) + 页面描述语言 的 组态功能, 这可以补充HTML页面不太适合实现的画面.  

    二.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是 一个学习成本低, 容易上手, 接口扩展而保持不变性的 开发平台.

                   作者设计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意图就是让编程工作 回归到简单自然的方式, 并让接口基于抽象类型,  以让接口可以以兼容和扩展形式发展, 让开发人员可以最轻松上手而又不会过时

    ( 就象人类的语言发展一样).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 apl脚本 可以用于 Web服务端开发, 又可用于javascript中的开发, 又能用于SCADA中的开发, 还能用于控制台程序开发,   这种在各个应用中都能统一使用apl脚本这点,

    完全超出了作者开始设计和开发此平台的预期.

    三.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是 一个多层次开放的 开发平台.

         

        A.  应用的最前端开发人员可以用apl脚本写 Web服务端页面, 基于jsAplInterface.js可以 直接在 javascript中调用 apl脚本和APL平台方法.

        B.  更深层次的开发人员可以用C++写 基于APL接口的模块和方法, 非常容易把应用的东西放入到APL平台的接口中.

    四.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提供齐备的免费工具 帮助开发人员开发.

       A.  小巧的支持 apl脚本的 Web服务器:  aplHttpServer.exe 

       B.  深思(DeepThink)浏览器:       aplBrowser.exe 

           支持 (apl脚本扩展的)Web页面 和 SCADA页面,  上网浏览页面和本地应用高度集成的 工作平台.

       C. APL平台的控制台程序:        aplConsole.exe  

          D. SCADA的可视化设计工具:       aplSCADA_Tool.exe              

          E. apl脚本的测试工具:          aplScriptTool.exe      

       目前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还在alpha开发阶段,  作者希望更多的开发人员能够了解和喜欢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的信息和体验一下

    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中的开发和应用, 请在此文章后留下您的电邮, 作者会把此包发给您, 多谢!

    paul

    2013-3-20

     

                     

                

      

       

     

    开发人员为什么要选择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
    摘要: 本文讲述APL(抽象编程语言)平台对开发人员的价值和作用.阅读全文

    posted @ 2013-03-20 17:50 smartfish_liu 阅读(486) | 评论 (0) 编辑

    抽象编程语言(APL)设计基础
    摘要: 介绍APL的设计基础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9 21:18 smartfish_liu 阅读(157) | 评论 (0) 编辑

    抽象编程语言(APL)开发架构
    摘要: 介绍APL开发架构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9 21:16 smartfish_liu 阅读(221) | 评论 (0) 编辑

    抽象编程语言(APL)架构
    摘要: 描述APL架构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9 21:14 smartfish_liu 阅读(183) | 评论 (0) 编辑

    为什么要开发抽象编程语言(APL)?
    摘要: 介绍为什么要开发APL平台.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9 21:12 smartfish_liu 阅读(78) | 评论 (0) 编辑

    抽象编程语言(APL)是什么?
    摘要: 本文介绍APL是什么东东.阅读全文

    posted @ 2012-06-09 21:07 smartfish_liu 阅读(93) | 评论 (0) 编辑

     
     
    分类: APL

     

     

     

     

     

     

     

     

     

  • 相关阅读:
    什么是递归?先了解什么是递归.
    如何使用Nginx和uWSGI或Gunicorn在Ubuntu上部署Flask Web应用
    Android开发工具Android Studio、Android SDK和Genymotion完全配置
    自定义RatingBar评分控件
    QQ运动步数&自定义ProgressBar
    WebView动态注入JavaScript脚本
    Android IOC注解库EasyUI
    Java反射机制动态代理
    Android网络请求库RetrofitUtils
    Android MVP模式就是这么回事儿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_wl/p/297226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