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询服务器软硬件信息,主机软硬件信息
uname -a
dmidecode|grep "Name"
查看CPU型号 cat/proc/cpuinfo |grep "model name"|uniq
查看内存总数 cat/proc/meninfo |grep MemTotal
查看硬盘 fdisk -l |grep Disk
oracle 查看数据库版本(pl/sql中):v$versionSQL>select * from v$version
查看操作系统版本 cat proc cpuinfo
2、因为是系统的升级,测试前需保证测试环境的数据量是旧系统的120%,并测得未进行性能测试前服务器的cpu及内存
3、录制脚本,该设置集合点的设置集合点,该设置事务的设置事务(这里需思考什么时候需设置集合点、什么时候需设置事务???)
插入集合点是为了衡量在加重负载的情况下服务器的性能情况。在测试计划中,可能会要求系统能够承受1000 人同时提交数据,在LoadRunner 中可以通过在提交数据操作前面加入集合点,这样当虚拟用户运行到提交数据的集合点时,LoadRunner 就会检查同时有多少用户运行到集合点,如果不到1000 人,LoadRunner 就会命令已经到集合点的用户在此等待,当在集合点等待的用户达到1000 人时,LoadRunner 命令1000 人同时去提交数据,从而达到测试计划中的需求。
说明:在脚本中设置了“集合点”后,当运行场景时可以对集合点进行设置,可以设置当百分之多少用户到达时,系统开始执行以下操作,详细的可以参考中文的用户手册
添加方法: 1、其中录制脚本script view中添加:lr_rendezvous(“XXX”);2、在录制脚本的tree view里添加:rendezvous-XXX;
并发用户: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同时操作的用户,当然这个“同时”可以理解为同一时间段,还可以理解为同一时间点,当然如果说并发就是同一时间点上同时操作的用户,这样理解没有错误,但对于实际情况来讲,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并发执行的,就如同进程和线程关系一样,在某一个点严格上讲就只有一个人得到执行的权利。
集合点:用以同步虚拟用户,以便恰好在同一时刻执行任务。这个从概念上来讲,其实也是比较模糊,正因为模糊,使用才值得去深入探讨。对于LoadRunner来说,集合点只是一种策略,而这个策略也会有很多规则,因为实际情况中并非所有用户都会同时到达集合点,上面的那个结构图就能解释这个误解,因为从客户端发出到网络、中间件、应用层再到数据库,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延时,也就是说不可能所有的用户都能到达所谓的集合点,才开始同时执行操作。
从上面的两个概念的理解来讲,有人就会思考,并发用户和集合点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才是关键。当然这个就要看需求是什么了,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误用集合点和并发用户,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对需求的理解,需求本身都没有搞清楚他想实现的场景,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4、场景设置:该系统的总人数是1000多人,但是平常用的数据量最多也就400个,所以最多算测400数据量
这里是100、200、400用户这样子测试
5、脚本运行得出结果:
这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单脚本运行,一部分是多脚本运行得出结果
无论是多和双都要有数据来源和数据分析
6、测试服务器cpu及内存,使用将场景运行的时间分段取时间点,但是这样子误差很大(找方法)
使用secureCRT连接服务器,将下面脚本写入文件
#!/bin/sh
NAME="/root/top_"$(date +%Y-%m-%d)
/usr/bin/top -b -d 1 -n 1 >> $NAME.txt
之后运行该文件:./myfile.txt
再进行分析,之后看到有可以用nmon进行分析(找个时间试试看)
本次性能测试反馈反思:
1、登录及部分功能,400用户的响应时间过长
原因:1、做性能测试的时候同时在功能测试,可能影响到了;
2、测的时候有过断网,网络不稳定;
3、跑的时间设置太短;
4、可能本来就不支持
2、各事务的响应时间变化趋势图没有加各个颜色代表的事务
(有考虑过,但是没有加,偷懒)
3、多脚本的数据,下面是单脚本的数据和分析
解决:1、增加多脚本的数据分析;2、增加单脚本的数据
(原先的思考是多脚本系统的测试,然后加单脚本模块的测试,但是没有考虑报告来源和分析的数据要一致,有来源就要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