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关于《国际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四》

    1、产业内贸易理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与国之间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尤其是不同类型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之间交换,或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贸易。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传统贸易理论本身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越发难以解释不断增长的相同或相近禀赋国家之间、相同或相近产业之间贸易发生的原因。同时,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所依赖的假设前提,如完全市场的假设、不存在规模收益的假设,已经不符合实际了。很明显各国都存在对产品、要素流动的鼓励与限制,又都在追求规模收益和外部收益,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 产业内理论应运而生的基础已经具备。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不同于传统交易的另外一类国际贸易现象,即一国的某种产业既出口又进口该产业产品的现象,这种国际贸易现象与贸易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品生产的区域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进行的。

    0x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相当部分的贸易又是在这些国家相同或相似的产业内进行的,如相同或相似产品 -- 不同型号、牌子的汽车,不同种类的飞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除了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贸易利益分配之外,对要素的重新配置也有许多考虑。但是,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当代禀赋相似的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国内、国际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再分配。新的产业内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使得不同的贸易参与国得自贸易的利益,比得自其他方面的利益要小些。

    以上问题需要予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2、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

    • 1、理论分析基本是从静态出发的,简化的模型只侧重于分析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结果,而并不强调过程
    • 2、将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市场作为分析的前提,而过去的贸易理论的前提大都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更接近现代世界经济的现实
    • 3、假设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并将其作为解释国际贸易发生后的重要利益的来源之一
    • 4、在分析中考虑了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即与其他理论相比较,产业内贸易理论更加重视需求方面的影响

    0x2: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为了说明产业内贸易理论,首先必须了解“产业”的概念,我们所分析的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组成产业的厂商的生产投入要素接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符合上述特点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被分为两类,即

    • 同质产品
    • 异质产品

    1、产品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产品同质性或相同产品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即它们被用来交换其他产品而非相同的产品,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同等因素,现实中也存在着相同产品间的贸易。

    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但尚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在生产中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我们讲的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差异产品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被分成三种,即

    • 水平差异
    • 技术差异
    • 垂直差异

    2、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我们这里讲的同质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相同的产品。由于成本上的各种原因,现实中会出现一个国家的该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1)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水泥、木材、玻璃和石油的贸易。由于这类产品大多自身重量较大,因此如果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太大,那么这类产品的需求国便会从最终使用者最近处的国外生产地购入,而不会在国内远距离从原产地运输。如果将运输成本看成一种要素禀赋,这种贸易行为本质上还是生产效率驱动的。

    例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水泥生产大国,水泥的生产基地主要在东北地区,但使用者却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布在华南地区,如果将东北生产的水泥长图运输到华南,则运输成本是很高的,同时还会占用大量运力,因此,中国在东北生产、出口水泥(如向韩国、俄罗斯出口)而在华南进口水泥(如从泰国进口)是很经济的,这种情况便属于我们所讲的这一类产业内国际贸易现象。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

    这种产业内贸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尽管各国自己的金融机构都可以在本国国内提供全方位的银行和保险服务,但各国之间的外资金融机构仍然大量重叠建立与运营。

    3)大量的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进口国或地区并不是最终的消费者,而是将进口的产品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再出口。这时在该国或该地区的国际收支中,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进口和出口中,从而形成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

    5)季节性产品贸易

    例如澳门电力的削峰填谷。

    6)跨国公司额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例如,波音公司从全世界进口飞机配件,然后再出口飞机。

    3、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在国际经济学中,产品的异质性被认为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根本基础,这种差异在产品中体现为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三类情况。

    • 水平差异。指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差异性,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很多时候,产业内从业人员提到的“差异化优势”,其本质上都是水平差异。
    • 技术差异。指用新技术制造的新产品带来的差异,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更新换代的药品)往往在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生产,继而在彼此间进行进出口贸易,这样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
    • 垂直差异。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以满足国内多层次的质量需求。 

    0x3:新H-O模型

    0x4:需求偏好相似(重叠)论

    当今国际贸易的很大比重发生在经济水平类似的国家之间,而且我们所分析的产业内贸易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发生在水平差差异产品之间的,即交易的产品属于同一组的各种类型,但在档次上可能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这样的现象缺乏有力的解释,因此需要从另外的角度即从需求的角度进行探讨。

    1、需求偏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国际贸易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偏好相似是说明这类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一种可能动因。需求偏好理论认为:

    • 第一,国际贸易可以被看成是一国国内贸易跨越国界的延伸,因为一国的厂商进行生产首先总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即总是首先为自己所熟悉的国内市场而创新、生产。只有国内生产者的产品才有可能进行出口,而那些纯粹为了国际市场需求而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经济中大多是由外国消费者在投资生产的。
    • 第二,实践中,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即人均收入高者,具有高收入的需求结构,而需求又被人们更细分为日常需求与投资需求两类。
      • 在日常需求方面,如果经济体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小,人们的消费需求类似,则两国间便容易产生共同的消费群体,他们共同消费的产品也就容易由于共同的需求而在两国间流动
      • 在投资需求方面,由于富国和穷国在就业方面的压力很不一样,因此它们之间对于投资品的需求结构极为不同,穷国本身资本就相对匮乏,即便可以引进外资,但由于就业的压力也需要使用劳动密集的生产方式

     

    2、需求偏好相似论的评价

    需求偏好相似作为经济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解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说服力的。由于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相似、生产结构层次趋同,因此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购买任何国家生产的同类产品已满足消费便成为可能。因为这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增加了消费的多样性,经济福利也得到提高。

    0x5:规模经济产生的贸易

    1、规模收益

    在经济学中,规模收益描述的是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加幅度的现象,它是各国厂商所普遍追求的利益。人们一般认为,规模经济产生于固定资本的分摊和大规模生产所具有的专业化分工的细致化。

    我们知道,通常随着规模的增加,单位产品上固定资本分摊额就越少,于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便体现为经济利益,而分工的细化则可以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

    2、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

    一般而言,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可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贸易中受益。

    国际经济学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

    3、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评价

    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都可能因为生产规模大而产生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的比较优势。

    另外,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某一产业存在着规模经济产生的额外利益,而其他厂商却不能很快地进入该行业,那么这就是说该行业明显存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或者存在双头垄断,或者存在着垄断竞争的情形。如果其他厂商能够轻易进入这一行业,则产生产业内贸易利益的规模经济将不复存在,因此完全市场条件下很难有规模经济的利益。

    0x6:新张伯伦模型

    新张伯伦模型是指运用张伯伦在20世纪30年代对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市场的分析来构建新的贸易模型,解决我们前面谈到过的所谓水平型差异产品间的贸易现象。 

    0x7:产业内贸易指标

    • 沃顿指数
    • 巴拉萨指数
    • 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

    0x8: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于国际贸易过程与规律的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产业间贸易理论强调的是优势差异决定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的是由于规模经济、垄断竞争而形成的贸易,两种理论反映了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程度的不同。

    1、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更符合实际

    传统的贸易轮更倾向于国际产业间分工,但是产业内贸易理论更符合实际,国家之间并不是嘴对嘴,牙对牙的,根据相对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间分工。造成现实世界和理想模型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这里面存在很多现实的政策和社会因素,例如

    • 贸易保护
    • 关税保护
    • 民族工业保护
    • 区分性政策
    • 一国人民对产品多样化需求
    • 等等

    假定产业内贸易的利益能够长期存在,这实际上说明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为其他厂商自由进入这一具有利益的行业受到了限制,因而不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

    此外,理论不仅从供给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这实际上是将李嘉图理论中有关贸易利益等于国家利益的隐含假设转化为供给者与需求者均可受益。这一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当代经济的重要内容,它是各国都在追求的利益,而且将规模经济的利益作为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这样的分析较为贴近实际。

    2、产业内贸易对福利的分析具有一定特色

    2、贸易政策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可以最优配置资源,提高整体福利,因此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应该是一种经济扭曲行为。但是,新的国际贸易理论证实,在存在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的前提下,政府干预具有合理性,运用相应的贸易政策可以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总体福利。

    在新的国际贸易学说中,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参与国际贸易时所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贸易政策从大的方面讲应该说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在贸易政策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运用国家干预,改变或缓和经济环境的扭曲,保证一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利益,尽管这样难以获得最优的贸易结果,但却可以获得次优的贸易结果。

    0x1: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干预(如税收、补贴、经济合作等),在本国关键的生产领域中创造出比较优势,这样的干预虽然破坏了完全竞争,但却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垄断竞争保证了产品的价格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故可以获得垄断利润,而且这些生产领域具有复杂的前后向的强关联性,因此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广泛的外部经济效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政策通过影响本国的厂商和贸易对手的决策行为,转移了经济利益,使本国获得了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优势。

    0x2: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假设前提

    • 规模经济的存在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前提之一
    •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战略性贸易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前提

    0x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战略时,政府需要完整掌握信息,决策及时到位且具有进行干预的有力手段。

    国家运用干预的力量,确定并支持战略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对其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降低其成本,打破自身积累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性,便可以将属于国外企业的利润转移给国内企业,从而获得贸易利益,即国家干预是产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最快及最佳的途径。

    3、贸易扭曲理论

    0x1:扭曲的发生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帕累托状态的简单含义为:社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改变都无法再使任何人的福利增加而同时另一个人的福利不降低。这是经济学中的一般论述。

    1、达到帕累托状态的条件

    在经济学中这种状态的获得至少要具有以下两个必要条件:

    • 第一,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应该相等,也即边际成本相等
    • 第二,生产的产品与消费者的偏好相一致,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的市场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即经济利润为零

    在经济学中上述情况被表述为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

    2、开放条件下的帕累托状态

    如果我们导入开放,加入国际贸易的条件,则帕累托最优状态的达到便会发生变化。只有当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边际替代率一致时,社会福利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化。以上条件如果没有达到,则会出现扭曲。

    我们的讨论便是,在以上条件没有达到,帕累托状态被破坏时,如何恢复帕累托状态,或如何通过政策调整,达到次优状态。

    0x2:国际贸易条件下扭曲的形式

    产品的边际成本不等于价格即为扭曲。含有国际贸易的市场扭曲有四种形式:

    • 扭曲反映在国外市场上,即产品的边际进出口替代率不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但后者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这时国外市场发生了扭曲
    • 扭曲反映在国内市场中,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不等于产品的边际进出口替代率,但后者却等于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这时国内生产发生了扭曲
    • 扭曲反映在国内消费上,即产品消费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于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但后者却等于边际进出口替代率,这时国内的消费发生扭曲
    • 扭曲反映在要素市场上,即某一国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另一国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相等,生产点不在有效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这时要素市场发生扭曲

    0x4:产生扭曲的原因及影响

    在国际贸易中引起扭曲的原因有两大类:

    • 政府政策干预造成的扭曲
    • 市场不完全、要素无法充分流动造成的扭曲

    扭曲的最大结果是造成边际成本与边际价格相背离。人们为了纠正这些扭曲,往往要采取某些经济政策,甚至不得不人为地干预国际贸易的自由开展,因此有人为人它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之一。

    0x5:消除贸易扭曲的措施

    • 如果扭曲反映在国外市场上,最佳的政策为关税政策
    • 如果扭曲反映在国内市场上,最佳的政策为生产税或补贴
    • 如果扭曲反映在国内消费上,最佳的政策为消费税或补贴措施
    • 如果扭曲反映在要素市场上,最佳的政策为要素税收与补贴

    请你思考

    1、试述产业内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2、试述新H-O模型

    3、利用图形表述需求偏好相似论并予以评价

    4、利用图形表述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并予以评价

    5、试述新张伯伦模型

    6、试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并进行评价

    7、试用简单的博弈论模型阐述战略性贸易政策结果

    8、试述贸易扭曲理论并进行评价

    9、试述消除贸易扭曲的政策措施并进行评价

  • 相关阅读:
    HDU4507 吉哥系列故事――恨7不成妻(数位dp)
    UCF Local Programming Contest 2017 G题(dp)
    ICPC Latin American Regional Contests 2019 I题
    UCF Local Programming Contest 2017 H题(区间dp)
    HDU2089 不要62
    AcWing1084 数字游戏II(数位dp)
    UCF Local Programming Contest 2017 F题(最短路)
    Google Code Jam 2019 Round 1A Pylons(爆搜+贪心)
    AcWing1083 Windy数(数位dp)
    Vu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497209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