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为何家会伤人》笔记

    1、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亲人们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成不用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 揣测。我们认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 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槽糕的事情了。
    • 出主意。对方一说“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妨碍理解的达成。

    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里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里需求。

    心里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2、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爱与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爱,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地传递,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到我们的新生家庭。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不过,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

    • 一、糟糕的婆媳关系
    • 二、严重的恋子情节 

    3、势必要分离的,不是最爱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里寄托。

    4、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

    “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咨询师荣伟玲说,“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

    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

    • 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 第二,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 第三,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样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自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5、自我效能感

    溺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拉拉提出的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拉拉将自我效能感与自信联系起来,他说,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拥有高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自己的成败体验。达人或许认为,孩子的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实际上,对一个幼小的孩子来说,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尝试都很重大,完成这些任务,要调动很多东西,头脑、身体和心志等。每完成一个他认为的重大尝试,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帮助孩子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帮助孩子完成对他看来很困难的事情,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的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在孩子脑中形成一个逻辑 -- 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助他。

    6、家长如何处理分离

    • 一、不要渴望彻底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只要守住了“好学习不做坏事”这一底线,就不要总想着去和孩子谈心
    • 二、不要总把眼睛盯在儿女的“问题”上,青春期的孩子自然地会出现许多问题,这是青春期的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 三、尊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意愿。假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他们充分地独立成长空间,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
    • 四、反省一下你自己,你是不是特别害怕孩子离开你?
    • 五、丰富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无聊、不空虚,那么你就不会太黏儿女
    • 六、改善你与丈夫的关系,把你的情感重心从你与儿女的关系转移到你与丈夫的关系上来,让丈夫填补你的情感空间

    7、青春期必然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里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前者意味着丧失,是辞旧;后者意味着获得,是迎新。在这对矛盾当中,如果后者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尽管不断地有莫名的忧伤袭来,我们仍然会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整体上是积极的、阳关的。相反,如果前者占据了主要地位,抑郁情绪就会成为我们的主导情绪。但问题是,我们的文化中,不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8、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

    • 一、叛逆期推迟
    • 二、缺乏生命力

    为了防止青春期的孩子陷入抑郁症,胡慎之建议父母需要懂得以下几点:

    • 第一,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懂得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
    • 第二。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
    • 第三,青春期之前,一般来说,父母是孩子心中无所不能的“神”,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形成新的崇拜对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大大下降,父母应做好这种思想准备,明白孩子这种心理转变背后的积极意义
    • 第四,不要对还孩子偶尔出现的叛逆行为,譬如离家出走、早恋等行为大动干戈,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适当反思是不是对孩子控制得太厉害了
    • 第五,谨防孩子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

    9、挫折商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要好。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的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

    最好的经历就是,即顺利过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生意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作选择时,那么不管这些选择是对是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会不断增加。只有做过选择,一个人才算活过。假若这个人一生中都是别人在替他做选择,那么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了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理性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

  • 相关阅读:
    Redis源代码分析(十三)--- redis-benchmark性能測试
    kvm中运行kvm
    umount.nfs device busy day virsh extend diskSpace, attachDisk
    ultravnc
    openNebula dubug
    maintenance ShellScripts
    virsh VMI deploy data serial xml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virtual authentication encryption
    基于C 的libvirt 接口调用
    storage theory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524239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