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ua2

    1. 迭代器与Closure

    在Lua中,迭代器通常为函数,每调用一次函数,即返回集合中的“下一个”元素。每个迭代器都需要在每次成功调用之间保持一些状态,这样才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和下一次遍历时的位置。

    从这一点看,Lua中closure机制为此问题提供了语言上的保障,见如下示例:

    function values(t)
        local i = 0
        return function()
            i = i + 1
            return t[i]
        end
    end
    
    t = {10, 20, 30}
    it = values(t)
    while true do
        local element = it()
        if element == nil then
            break
        end
        print(element)
    end
    --输出结果为:
    --10
    --20
    --30
    
    --另外一种基于foreach的调用方式(泛型for)
    t2 = {15, 25, 35}
    for element in values(t2) do
        print(element)
    end
    --输出结果为:
    --15
    --25
    --35

    从上面的应用示例来看,相比于while方式,泛型for的方式提供了更清晰的实现逻辑。因为Lua在其内部替我们保存了迭代器函数,并在每次迭代时调用该隐式的内部迭代器,直到迭代器返回nil时结束循环。

    2. 泛型for的语义

    上面示例中的迭代器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每次循环时都需要创建一个新的closure变量,否则第一次迭代成功后,再将该closure用于新的for循环时将会直接退出。
    这里我们还是先详细的讲解一下Lua中泛型(for)的机制,之后再给出一个无状态迭代器的例子,以便于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的迭代器实现为无状态迭代器,那么就不必为每一次的泛型(for)都重新声明一个新的迭代器变量了。
    泛型(for)的语法如下:

    for <var-list> in <exp-list> do
            <body>
    end

    为了便于理解,由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exp-list>通常只是包含一个表达式(expr),因此简单起见,这里的说明将只是包含一个表达式,而不是表达式列表。现在我们先给出表达式的原型和实例,如: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该函数返回3个值,第一个为实际的迭代器函数变量,第二个是一个恒定对象,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待遍历的容器,第三个变量是在调用iter()函数时为其传入的初始值。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iter()函数的实现,如: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在迭代器函数iter()中返回了两个值,分别对应于table的key和value,其中key(返回的i)如果为nil,泛型(for)将会认为本次迭代已经结束。下面我们先看一下实际用例,如: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a = {"one","two","three"}
    for k,v in ipairs2(a) do
        print(k, v)
    end
    --输出结果为:
    --1       one
    --2       two
    --3       three

    这个例子中的泛型(for)写法可以展开为下面的基于while循环的方式,如: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a = {"one","two","three"}
    do
        local _it,_s,_var = ipairs2(a)
        while true do
            local var_1,var_2 = _it(_s,_var)
            _var = var_1
            if _var == nil then  --注意,这里只判断迭代器函数返回的第一个是否为nil。
                break
            end
            print(var_1,var_2)
        end
    end
    --输出结果同上。

    3.编译

    Lua中提供了dofile函数,它是一种内置的操作,用于运行Lua代码块。但实际上dofile只是一个辅助函数,loadfile才是真正的核心函数。相比于dofile,loadfile只是从指定的文件中加载Lua代码块,然后编译这段代码块,如果有编译错误,就返回nil,同时给出错误信息,但是在编译成功后并不真正的执行这段代码块。因此,我们可以将dofile实现为:

    function dofile(filename)
         local f = assert(loadfile(filename))
         return f()
    end

    这里如果loadfile执行失败,assert函数将直接引发一个错误(assert函数将检查其第一个参数是否为true,如果是,则简单的返回该参数,否则就引发一个错误。)。

    通过dofile的代码,我们还可以看出,如果打算多次运行一个文件中的Lua代码块,我们可以只执行loadfile一次,之后多次运行它返回的结果即可,

    这样就可以节省多次编译所带来的开销。这一点也是loadfile和dofile在性能上的区别。

    Lua中还提供了另外一种动态执行Lua代码的方式,即loadstring函数。顾名思义,相比于loadfile,loadstring的代码源来自于其参数中的字符串,如:
    f = loadstring("i = i + 1")
    此时f就变成了一个函数,每次调用时就执行"i = i + 1",如:

    i = 0
    f()  
    print(i) --将输出1
    f()
    print(i) --将输出2

    loadstring确实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函数,但是由此而换来的性能开销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事情。所以对于很多常量字符串如果仍然使用loadstring方式,那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如上面的例子f = loadstring("i = i + 1"),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f = function () i = i + 1 end的形式取而代之。

    而后者的执行效率要远远高于前者。毕竟后者只编译一次,而前者则在每次调用loadstring时均被编译。

    对于loadstring,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该函数总是在全局环境中编译它的字符串,因此它将无法访问局部变量,而是只能访问全局变量,如:

    i = 32
    local i = 5
    f = loadstring("i = i + 1; print(i)")
    f()   --因为f函数loadstring只能访问全局变量i,因此输出33

     而function会受全局变量的影响

    i = 32
    g = function() i = i + 1; print(i) end
    g()  --33
    local i = 5
    g()  --34
    
    
    local j = 32
    g = function() j = j + 1; print(j) end
    g()  --33
    j = 5
    g()  --6

    顺便说下,脚本的执行顺序

    a.lua:
    i=11
    
    b.lua:
    print(i)  --输出nil
    import "a"
    i=22
    print(i)  --输出22

    对于loadstring返回的函数,如果需要对一个表达式求值,则必须在其之前添加return,这样才能构成一条语句,返回表达式的值,如:

    i = 32
    f = loadstring("i = i + 1; return i * 2")
    print(f()) --输出66
    print(f()) --输出68。由于loadstring返回的就是正规的函数,因此可以被反复调用。

    Lua将所有独立的程序块视为一个匿名函数的函数体,并且该匿名函数还具有可变长实参,因此在调用loadstring时,可以为其传递参数,如:

    local i = 30
    --下面的...表示变长实参,将值赋给局部变量x。
    local f = assert(loadstring("local x = ...; return (x + 10) * 2")) 
    for i = 1, 20 do
        print(string.rep("*",f(i)))   --string.rep("abc", 2) <== 返回"abcabc"
    end

    4、错误

    Lua作为一种嵌入式脚本语言,在发生错误时,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退出或崩溃。相反,一旦有错误发生,Lua就应该结束当前程序块并返回到应用程序。
    在Lua中我们可以通过error()函数获取错误消息,如:

    if not xy then
    error("发生错误啦!")
    end

    5、错误处理与异常

    Lua提供了错误处理函数pcall,该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需要“保护执行”的函数,如果该函数执行失败,pcall将返回false及错误信息,否则返回true和函数调用的返回值。见如下代码:

    function foo()
        local a = 10
        print(a[2])
    end
    
    r, msg = pcall(foo)
    if r then
        print("This is ok.")
    else
        print("This is error.")
        print(msg)
    end
    --输出结果为:
    --This is error.
    --d:/test.lua:3: attempt to index local 'a' (a number value)

    我们也可以给pcall函数直接传递匿名函数,如:

    r, msg = pcall(function() error({code = 121}) end)
    if r then
        print("This is ok.")
    else
        print("This is error.")
        print(msg.code)
    end
    --输出结果为:
    --This is error.
    --121

    6、错误消息与追溯

    通常在错误发生时,希望得到更多的调试信息,而不是只有发生错误的位置。至少等追溯到发生错误时和函数调用情况,显示一个完整的函数调用栈轨迹。

    要完成这一功能,我们需要使用Lua提供的另外一个内置函数xpcall。该函数除了接受一个需要被调用的函数之外,还接受第二个参数,即错误处理函数。

    当发生错误时,Lua会在调用栈展开前调用错误处理函数。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函数中使用debug库的debug.traceback函数,它会根据调用栈来构建一个扩展的错误消息。如:

    function errorFunc()
        local a = 20
        print(a[10])
    end
    
    function errorHandle()
        print(debug.traceback())
    end
    
    if xpcall(errorFunc,errorHandle) then
        print("This is OK.")
    else
        print("This is error.")
    end
    
    --输出结果为:
    --[[stack traceback:
            d:/test.lua:7: in function <d:/test.lua:6>
            d:/test.lua:3: in function <d:/test.lua:1>
            [C]: in function 'xpcall'
            d:/test.lua:10: in main chunk
            [C]: ?
    This is error.
    --]]

    [转载]http://www.cnblogs.com/stephen-liu74/archive/2012/06/20/2413799.html

  • 相关阅读:
    Z遮罩层完全覆盖页面
    页面加载完成时
    文字超出不换行,用省略号表示
    去掉最后一个元素的边线
    电话点击即可拨打
    制作对话的三角形
    active在iphone上不起作用
    jquery选择后代以及toggle,toggleClass用法
    button点击变换颜色时出现一个蓝色边框
    表格边框的实现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ZivChu/p/lua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