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20172303 2018-2019-1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实验一报告

    20172303 2018-2019-1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实验一报告

    • 课程:《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
    • 班级: 1723
    • 姓名: 范雯琪
    • 学号:20172303
    • 实验教师:王志强
    • 助教:张师瑜/张之睿
    • 实验日期:2018年9月26日
    • 必修/选修: 必修

    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分为链表练习和数组练习两部分,是对我们从开学到现在学过的数据结构的一个练习及应用。虽然蓝墨云上分了五个节点,但实际上是用链表和数组的方式分别进行以下三个节点的步骤。

    节点一

    • 通过键盘输入一些整数,建立一个链表。
    • 打印所有链表元素, 并输出元素的总数。
    • 在程序中,请用一个特殊变量名来纪录元素的总数。

    节点二

    • 从磁盘读取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有两个数字。
    •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实现节点插入、删除、输出操作:
      • 从文件中读入数字1,插入到链表第5位,并打印所有数字和元素的总数。
      • 从文件中读入数字2,插入到链表第0位,并打印所有数字和元素的总数。
      • 从链表中删除刚才的数字1,并打印所有数字和元素的总数。

    节点三

    • 使用冒泡排序法或者选择排序法根据数值大小对链表进行排序(学号是单数,选择冒泡排序,否则选择选择排序)
    • 在排序的每一个轮次中,打印元素的总数,和目前链表的所有元素。

    实验过程及结果

    实验一

    实验一的要求是完成上述节点一所提到的内容。

    1.链表的使用

    • 本学期至今我们学过的使用链表实现的有栈和队列两种逻辑结构,由于题目提到的要求是要将输入的元素打印出来,因此要存储输入的元素的顺序,所以应该选择元素处理方式为FIFO(先进先出)的队列。
    • 我选择了第五章学习的LinkedQueue类来实现,主要使用了LinkedQueue类的构造方法、enqueue方法size()方法toString()方法

    2.实现将输入的字符串转换成链表

    • 这里我使用了两种方法来实现,一种使用了StringTokenizer类,另一种使用了String类的split方法
    • StringTokenizer类
      • 我原本参照着以前的PP3.2中的代码来实现的。
        StringTokenizer tokenizer = new StringTokenizer(str);
          while (tokenizer.hasMoreTokens()){
              String transfer = tokenizer.nextToken();
              for (int i = 0;i < transfer.length();i++){
                  queue.enqueue(transfer.charAt(i));
              }
          }
      
      • 但是在测试的时候发现它变成了一个数字一个节点,即使我输入空格来进行划分,输出结果也是一样的。
      • 在使用了DeBug之后发现是for循环的条件出了问题,同时,因为我之前使用的是charAt()方法,所以导致了输出之后是一个数字一个节点的问题。
      StringTokenizer tokenizer = new StringTokenizer(str);
          while (tokenizer.hasMoreTokens()){
              String transfer = tokenizer.nextToken();
              for (int i = 1;i < transfer.length();i++){
                  queue.enqueue(transfer);
              }
          }
      
    • split方法
      • 这个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JDK中的介绍是这样的:
      • 它其实就是按照指定的正则表达式(这里使用的空格)将输入的内容进行划分并放到一个字符串数组中,之后再通过一个循环将数组转化成链表即可。
      String[] transfer = str.split(" ");
      for (int i = 0; i < transfer.length;i++){
           queue.enqueue(transfer[i]);
      }
      

    3.测试结果

    实验二

    实验二的要求是完成上述节点二所提到的内容。

    1.实现文件的读取

    • 文件的读取和写入我们在上个学期已经学习并使用过,这回应该是让我们进行一个复习,此处附上学期学习IO流的记录博客
    • 我使用的是字节缓冲流的方式。
    //读取文件
    BufferedInputStream in = new Buffered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E:\java\point2.txt"));
    //一次性取多少字节
    byte[] bytes = new byte[2048];
    //接受读取的内容(n就代表的相关数据,只不过是数字的形式)
    int n = -1;
    String a = null;
    //循环取出数据
    while ((n = in.read(bytes,0,bytes.length)) != -1) {
        //转换成字符串
        a = new String(bytes,0,n,"GBK");
    }
    

    2.实现插入和删除的方法

    • 之前在学习链表的时候,老师曾经布置过作业活动让我们来实现链表的插入和删除,这里的实现其实与当初的实现是大同小异的。所以要做的就是修改之前的LinkedQueue类,在其中加入三个方法即可。
    • 在开头插入
    public void addFirst(T element){
            LinearNode<T> node = new LinearNode<T>((T) element);
            if (head == null) {
                head = node;
                tail = node;
            }
            else {
                node.setNext(head);
                head = node;
            }
            count++;
        }
    
    • 在中间插入
    public void addMiddle(int index,T element){
            LinearNode<T> node = new LinearNode<>(element);
            LinearNode<T> current = head;
            int j = 0;
            while (current != null && j < index - 2){//使指针指向index-1的位置
                current = current.getNext();
                j ++;
            }
            node.setNext(current.getNext());
            current.setNext(node);
            count++;
        }
    
    • 删除
    public void Delete(int index){
            LinearNode<T> current = head;
            LinearNode<T> temp = head;
            if (index == 0){
                head = head.getNext();
            }
            else {
                for (int i = 0;i < index - 1;i++){
                    temp = current;
                    current = current.getNext();
                }
                temp.setNext(current.getNext());
            }
            count--;
        }
    

    3.测试结果

    实验三

    实验三的要求是完成上述节点三所提到的内容。

    1.冒泡排序

    • 原理: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将值大的元素交换至右端。
    • 优点:每进行一趟排序,就会少比较一次,因为每进行一趟排序都会找出一个较大值。
    • 时间复杂度:如果这个排序本来就是正序的,那么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但是显然在显示生活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如果很不幸我们的数据是反序的,则需要进行n-1趟排序。每趟排序要进行n-i次比较(1≤i≤n-1),且每次比较都必须移动记录三次来达到交换记录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和移动次数均达到最大值:
    • 所以冒泡排序的最坏时间复杂度为O(n^2)。
    • 因此,冒泡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2),其实就是说:当数据越接近正序时,冒泡排序性能越好。
    public void Sort(){
            LinearNode<T> node = head,current = null;
            if (head == null || head.getNext() == null){
                return;
            }
            while (node.getNext() != current){
                while (node.getNext() != current){
                    if (Integer.parseInt(String.valueOf(node.getElement()))  > (Integer.parseInt(String.valueOf(node.getNext().getElement())))){
                        T temp = node.getElement();
                        node.setElement(node.getNext().getElement());
                        node.getNext().setElement(temp);
                    }
                    node = node.getNext();
                }
                current = node;
                node = head;
                LinearNode<T> temp = head;
                String str = "";
                int i = 0;
                while (temp != null){
                    str += temp.getElement() + " ";
                    temp = temp.getNext();
                    i++;
                }
                System.out.println(str);
                System.out.println("元素总数为: " + count);
            }
            return;
        }
    

    2.测试结果

    实验四

    实验四的要求是完成上述节点一和节点二所提到的内容。

    1.数组的使用

    • 因为书上所给出的用数组实现的队列是一个循环队列,放在这里不是很好用,所以我又重新写了一个ArrayQueue类来完成接下来的实验,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写了实验中要使用的方法,而一些Queue常规的方法比如dequeue并没有实现。
    • 和实验一一样,要使用了LinkedQueue类的构造方法、enqueue方法size()方法toString()方法,在编写这些方法中一些其他必要的方法比如isEmpty()、expandCapacity()等也都进行了实现。
    • 由于ArrayQueue类中的方法很多,此处就不再一一列出,放出码云链接

    2.实现插入和删除的功能

    • 其他步骤与实验一、实验二相同,在此就不再赘述。
    • 插入
      • 数组的插入相比链表的插入要简单一些,因为不需要考虑插入元素所在的位置,因为数组的存储地址都是连续的,因此不害怕会存在像链表一样丢失某个节点的情况。
      public void insert(int index,int element){
          if (index != 0){
              int i;
              for (i = count + 1; i >= index - 1; i--){
                  queue[i] = queue[i - 1];
              }
              queue[i + 1] = element;
          }
          else {
              for (int i = count + 1;i > 0;i--){
                  queue[i] = queue[i - 1];
              }
              queue[0] = element;
          }
          count++;
      }
      
    • 删除
      • 数组的删除操作更为简单,只要将数组后一个的值赋给要删除的位置即可。
      public void delete(int index){
          for (int i = index;i < count;i++){
              queue[i] = queue[i + 1];
          }
          count--;
      }
      

    3.测试结果


    实验五

    1.插入排序

    • 插入排序是上学期学过的两种排序之一,当初课本上实现插入排序也是通过数组实现的,所以这里插入排序的实现也比较简单。
    public void Sort(){
            for (int i = 0;i < count;i++){
                int k = i;
                //找出最小值
                for (int j = i + 1;j < count;j++){
                    if (queue[k] > queue[j]){
                        k = j;
                    }
                }
                //进行排序
                if (k > i){
                    int temp = queue[i];
                    queue[i] = queue[k];
                    queue[k] = temp;
                }
                int b = i + 1;
                System.out.println("第" + b + "次排序后的数组为: ");
                for (int a = 0;a < count;a++){
                    String str = "";
                    str += queue[a] + " ";
                    System.out.print(str);
                }
                System.out.println();
                System.out.println("元素总数为: " + count);
            }
        }
    

    2.测试结果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过程

    • 问题1:splitStringTokenizer都能实现截取字符串的功能,那么在实际情况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 问题1解决方法: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都说StringTokenizer要比split性能好.
    • 大家在对比时都是将subStringsplitStringTokenizer三者进行比较的,可能因为不同的人测试的方法不同,有时候subStringsplit效率高但是有时候split又更胜一筹,但是StringTokenizer肯定都是耗费时间最短的。不过当要截取的字符串不是很长时三者可以随意使用,因为大多数人在实验时使用的单位都是纳秒,其实差别不是很大。我找到一篇我认为讲解最详细的一篇博客:StringTokenizer、split、substring对比
    • 问题2:在实现冒泡排序时,输出错误
    • 问题2解决方法:经过了特别多次DeBug之后终于发现,我设置的临时节点temp的值会随着node的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我修改了代码,不再设置一个节点而是设置一个泛型T来储存原本node的值。
    • 注释内的是原来的错误代码。

    其他(感悟、思考等)

    • 这回的实验感觉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链表,其次是排序问题。问了很多同学发现大家都是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四早早就做出来了,就是实验三和实验五比较难做。不过这回实验还是做得很开心的,因为让我复习到了很多以前的知识,突然就意识到了做课程总结的好处,这样我每次回去翻博客的时候总是能很快翻到。
    • 不过在放假前一天在912花9个小时来做实验这种体验真的不希望再有第二回了。

    参考资料

  • 相关阅读:
    使用Mybatis-Generator自动生成Dao、Model、Mapping相关文件
    Mybatis学习 PageHelper分页插件
    mysql 5.1.7.17 zip安装 和 隔段时间服务不见了处理
    使用Maven搭建Struts2+Spring3+Hibernate4的整合开发环境
    一位资深程序员大牛给予Java初学者的学习建议
    数据结构和算法学习 -- 线性表
    多线程的实现方式区别
    Log4j.properties属性文件
    Java自定义注解
    Spring配置属性文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Frame/p/974482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