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计算机网络复习(一)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设施和网络通信协议,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a)按网络用途分:公用网和专用网

     b)按网络覆盖地域范围分:广域网(任务是长距离通信,覆盖范围几十到几千千米,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结点各交换机连接的链路一般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城域网(5~50km,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局域网(几十到几千米,局域网使用广播技术,广域网使用交换技术)、个人区域网(个人工作地方将消费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也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c)按信息传输交换方式分:电路交换网络(源、目结点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用于传输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三个阶段。优点:数据直接传送、传送延迟小。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便于差错控制)、报文交换网络(将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封装成报文,通过相邻结点传输,每个报文可以选择到达目的的结点与路径。优点:充分利用线路容量,实现链路不同数据率的转换,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访问,实现差错控制。缺点:增加资源开销、增加缓冲延迟)、分组交换网络(将数据分为较短的长度固定的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成分组,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优点:除了报文传输的优点外,缓冲区更易管理,更易于标准化,更适应应用。)

     d)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的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信道,当一台计算机通过共享信道发送数据时,信道内每台计算机都能收到。局域网基本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广域网中的无线、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广域网一般都是点对点网络。)

     e)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总线形、环形、网状形。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a)硬件:网络互连设备包括中继器、桥接器、路由器、协议转换器,用于网络间的互连。

     b)软件:软件包括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网络编程软件、网络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性能:

     a)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比特/秒”(b/s)。

     b)时延:是指数据(或者报文或分组)从网络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由四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也称为传输时延

     计算公式如下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长度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一端到另一端传播所需的时间。公式如下: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系列必要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端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

     c)时延带宽积:在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表示发送端已经发出的比特数。即: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d)往返时延: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e)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的数据量,收到网络带宽和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f)速率:指连接在网络中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b/s。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分层原则:

       a)每一层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b)各层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c)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现实方法,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实现。

       d)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e)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n层实体。实体指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通常指一个特定的软  件模块。不同机器上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第n层的服务数据单元称为n-SDU。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协议控制信息称为n-PCI。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每层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物理层:比特;链路层:  帧;网络层:分组;传输层:报文。

       各层传输数据时,把从第n+1层收到的PDU作为n层的SDU

       即:n-SDU+n-PCI=n-PDU=(n-1)-SDU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为进行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他控制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不对等实体间不存在协议。

     协议由语法、语义与同步组成。

     接口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每层只能为紧邻的层次之间定义接口,不能跨层次定义接口。在典型的  接口上,同一结点相邻两层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SAP)进行交互。第n层的SAP就是第n+1层能访问第n层服务的地方。

     服务是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也就是垂直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

      1)请求: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指示: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

      3)响应: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证实: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按以下三种方式分类:

       1)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2)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3)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SI有七层,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低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称为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

     2.TCP/IP模型

      ARPA提出TCP/IP模型,从低到高依次是:网络接口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跟数据链路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由于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 相关阅读:
    03_ if 练习 _ little2big
    uva 11275 3D Triangles
    uva 12296 Pieces and Discs
    uvalive 3218 Find the Border
    uvalive 2797 Monster Trap
    uvalive 4992 Jungle Outpost
    uva 2218 Triathlon
    uvalive 3890 Most Distant Point from the Sea
    uvalive 4728 Squares
    uva 10256 The Great Divide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gd0ll/p/915768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