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计算机网络复习(一)

    计算机网络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传输介质、通信设施和网络通信协议,把分散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a)按网络用途分:公用网和专用网

     b)按网络覆盖地域范围分:广域网(任务是长距离通信,覆盖范围几十到几千千米,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结点各交换机连接的链路一般是高速链路,具有较大的通信容量)、城域网(5~50km,大多采用以太网技术)、局域网(几十到几千米,局域网使用广播技术,广域网使用交换技术)、个人区域网(个人工作地方将消费电子设备用无线技术连接起来的网络,也称为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c)按信息传输交换方式分:电路交换网络(源、目结点间建立一条专用通路用于传输数据,包括建立连接、传输数据、断开连接三个阶段。优点:数据直接传送、传送延迟小。缺点:线路利用率低,不便于差错控制)、报文交换网络(将用户数据加上源地址、目的地址、校验码等辅助信息,封装成报文,通过相邻结点传输,每个报文可以选择到达目的的结点与路径。优点:充分利用线路容量,实现链路不同数据率的转换,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的访问,实现差错控制。缺点:增加资源开销、增加缓冲延迟)、分组交换网络(将数据分为较短的长度固定的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中加上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组成分组,以存储-转发方式传输。优点:除了报文传输的优点外,缓冲区更易管理,更易于标准化,更适应应用。)

     d)按传输技术分类: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的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信道,当一台计算机通过共享信道发送数据时,信道内每台计算机都能收到。局域网基本都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广域网中的无线、卫星通信网络也采用广播式通信技术)、点对点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接一对计算机,广域网一般都是点对点网络。)

     e)按拓扑结构分类:星形、总线形、环形、网状形。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a)硬件:网络互连设备包括中继器、桥接器、路由器、协议转换器,用于网络间的互连。

     b)软件:软件包括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协议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网络编程软件、网络应用软件

    计算机网络性能:

     a)带宽: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比特/秒”(b/s)。

     b)时延:是指数据(或者报文或分组)从网络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总时间,由四部分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从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也称为传输时延

     计算公式如下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长度

     传播时延:一个比特从一端到另一端传播所需的时间。公式如下: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的一系列必要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先在输入队列中排队,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端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

     c)时延带宽积:在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表示发送端已经发出的比特数。即: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d)往返时延: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e)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的数据量,收到网络带宽和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f)速率:指连接在网络中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单位b/s。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计算机网络分层原则:

       a)每一层实现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b)各层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c)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现实方法,可以采用最适合的技术实现。

       d)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e)整个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中,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n层实体。实体指任何可发送或接受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通常指一个特定的软  件模块。不同机器上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服务数据单元(SDU):为完成用户所要求的功能而应传送的数据。第n层的服务数据单元称为n-SDU。

     协议控制信息(PCI):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协议控制信息称为n-PCI。

     协议数据单元(PDU):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PDU。每层协议数据单元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物理层:比特;链路层:  帧;网络层:分组;传输层:报文。

       各层传输数据时,把从第n+1层收到的PDU作为n层的SDU

       即:n-SDU+n-PCI=n-PDU=(n-1)-SDU

    计算机网络协议、接口、服务的概念

     为进行网络中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他控制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不对等实体间不存在协议。

     协议由语法、语义与同步组成。

     接口是同一结点内相邻两层间交换信息的连接点,每层只能为紧邻的层次之间定义接口,不能跨层次定义接口。在典型的  接口上,同一结点相邻两层实体通过服务访问点(SAP)进行交互。第n层的SAP就是第n+1层能访问第n层服务的地方。

     服务是下层为紧邻的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也就是垂直的。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

      1)请求: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请求完成某项工作。

      2)指示: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指示用户做某件事。

      3)响应:由服务用户发往服务提供者,作为对指示的响应。

      4)证实:由服务提供者发往服务用户,作为对请求的证实。

      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可按以下三种方式分类:

       1)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2)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

       3)有应答服务和无应答服务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OSI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OSI有七层,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低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称为资源子网,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

     2.TCP/IP模型

      ARPA提出TCP/IP模型,从低到高依次是:网络接口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跟数据链路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TCP/IP由于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 相关阅读:
    Debian8搭建LEMP环境
    ProjectManager Beta 7 项目管理器发布
    我的Linux软件集
    修改/home内子目录的名字
    Nginx配置特定二级域名
    Debian8 安装wordpress博客
    LinuxMint18使用单独分区作为Home挂载点
    LinuxMint18配置Grub2默认启动操作系统
    《失恋33天》从绝境中走出来的故事
    爱的世界很拥挤,写在读《爱,就这么简单》之后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agd0ll/p/915768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