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如何建立应用标准化体系和模型?

    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如何建立应用标准化体系和模型?

    今天我专门来讲讲标准化这个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是运维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我做过多次公开演讲,每次讲到这个环节,通常会有单独的一页PPT,就放四个字,字号加大加粗,重复三遍,这四个字就是“标准先行”,然后演讲过程中会大声说出“标准先行,标准先行,标准先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目的就是想反复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一定不要忽视。

    我们运维工作的开展常常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上来就冲着工具和自动化去了,却始终不得章法,工具做了一堆,效率却并没有提升。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和原因就是标准化这个基础工作没做扎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标准化这个事情如此重要。

    为什么要做标准化?

    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运维对象的识别和建模过程。形成统一的对象模型后,各方在统一的认识下展开有效协作,然后针对不同的运维对象,再抽取出它们所对应的运维场景,接下来才是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实现。

    这有点像我们学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其实我们就是需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实体和逻辑运维对象。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先识别出各个运维对象,然后我们日常做的所有运维工作,都应该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运维。如果运维操作脱离了对象,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没有理清楚对象,运维自然不得章法。

    比如我们说扩容,那就要先确定这里到底是服务器的扩容,还是应用的扩容,还是其它对象的扩容。你会发现,对象不同,扩容这个场景所实施的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把服务器的扩容套用到应用的扩容上去,必然会导致流程错乱。同时对于对象理解上的不一致,也会徒增无谓的沟通成本,造成效率低下。自然地,这种情况下的运维自动化不但不能提升效率,还会越自动越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都会连续强调三遍“标准先行”的原因。虽然这个事情比较枯燥和繁琐,但是于纷繁复杂中抽象出标准规范的东西,是我们后续一系列自动化和稳定性保障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请你一定不要忽略这个工作。

    好,总结一下标准化的套路:

    • 第一步,识别对象;
    •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 第四步,识别对象场景。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上面这个思路,一起来分析从基础设施层面和应用层面应该识别出哪些运维对象。

    基础设施层面的标准化

    基础设施层面的运维对象应该不难识别,因为都是一个个物理存在的实体,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 第一步,识别实体对象,主要有服务器、网络、IDC、机柜、存储、配件等。
    • 第二步,识别对象的属性,比如服务器就会有SN序列号、IP地址、厂商、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硬盘、网卡、PCIE、BIOS)、维保信息等;网络设备如交换机也会有厂商、型号、带宽等信息。
    • 第三步,识别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比如服务器所在的机柜,虚拟机所在的宿主机、机柜所在IDC等简单关系;复杂一点就会有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以及机柜和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等,这些相对复杂一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拓扑关系。

    把以上信息梳理清楚,通过ER建模工具进行数据建模,再将以上的信息固化到DB中,一个资源层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就基本成型了。

    以服务器为例简单展示一下,我们的视角就是下面这样的:

    但是,信息固化不是目的,也没有价值,只有信息动态流转起来才有价值。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识别出针对运维对象所实施的日常运维操作有哪些,也就是识别出运维场景是什么。

    • 第四步,还是以服务器为例,我们针对服务器的日常操作有采购、入库、安装、配置、上线、下线、维修等等。另外,可能还会有可视化和查询的场景,如拓扑关系的可视化和动态展示,交换机与服务器之间的级联关系、状态(正常or故障)的展示等,这样可以很直观地关注到资源节点的状态。

    完成了这些工作,接下来才是对上述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开发。所以你看,在真正执行去做工具和自动化平台之前,其实是需要先做好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的。我要再次强调这一点,一定不能忽视。

    应用层面的标准化

    下面我们再一起看一个逻辑上的对象,就是我们前面经常提到的运维的核心:应用。对这个逻辑对象的建模会相对复杂一些,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按照上面的套路来。

    第一步,识别对象。

    我们前面讲过,这个识别过程是在做微服务架构设计或拆分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所以严格地讲,它不应该是运维阶段才被识别出来的,而是在之前设计阶段就被识别和确认下来,然后延伸到运维这里才对。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一个应用是业务的抽象逻辑,所以会有业务和运维两个维度的属性。业务属性在业务架构时确定,这主要是需要业务架构师去识别的,但是它的运维属性就应该由运维来识别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个应用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运维属性

    • 应用的元数据属性,也就是简单直接地描述一个应用的信息,如应用名、应用Owner(所有者)、所属业务、是否核心链路应用以及应用功能说明等,这里的关键是应用名

    • 应用代码属性,主要是编程语言及版本(决定了后续的构建方式),GitLab地址

    • 应用部署模式,涉及到基础软件包,如语言包Java、C++、Go等;容器如Tomcat、JBoss等;

    • 应用目录信息,如运维脚本目录、日志目录、应用包目录、临时目录等;

    • 应用运行脚本,如启停脚本、健康监测脚本

    • 应用运行时的参数配置,如运行端口、Java的JVM参数GC方式、新生代、老生代、永生代的堆内存大小配置等。

    • 从应用属性的视角,应该是下面这样一个视图(简单示例,不完整):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也就是应用与外部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三大类:

    • 第一类是应用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包括应用与资源、应用与VIP、应用与DNS等等的关系;

    • 第二类是平行层面的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这里再细分下去就是应用服务或API与其它应用服务和API的依赖关系。如果你有相关的经验,应该会联想到全链路这样的工具平台了,没错,这样的平台就是用来处理应用间关系管理的。

    • 第三类是应用与各类基础组件之间的关系,比如应用与缓存,应用与消息、应用与DB等等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识别应用的运维场景。

    这个就会比较多了,比如应用创建、持续集成、持续发布、扩容、缩容、监控等;再复杂点的比如容量评估、压测、限流降级等。

    好,这里我们先收一下,聚焦到标准化的层面,通过基础设施和应用层面标准化的示例,我想你应该可以掌握基本的建模思路了,这样的思路可以应用到其它的运维对象上。

    同时,通过上面这些内容,你应该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每一个运维操作都是针对某个运维对象的,这一点在规划运维体系时非常重要。

    而在这些对象中,应用又是重中之重,是微服务架构下的核心运维对象

    从应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针对应用的识别和建模,明显复杂很多。所以,后面我还会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继续强化和分析这个概念。

    小问题思考

    1. 标准化部分我们提到,在规划和设计一个运维技术方案时,一定要找到对象主体,那请你思考以下问题: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些高大上的词汇,如水平扩展、弹性伸缩和自动化扩缩容等,你能否说一说这些技术手段的主体是谁,也就是是谁的水平扩展?弹性伸缩的是什么?同时,这些名词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水平扩展、弹性伸缩、自动化伸缩我们常常会听到,这些技术的主体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哪些主体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服务器、应用的扩容,还是其它对象等。基础层面来讲,例如服务器、虚拟机、容器、POD等等,这些我们才会经常进行扩展或者伸缩等操作。
      这些名词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单个分析一下:
      
      水平扩展:针对K8S POD 来讲,通过配置deployment 控制器配置replicas控制pod的个数,如果pod压力比较大,可以进行扩展pod个数来进行均衡压力,这就是一种水平扩展,同时我们线上用的服务器也可以叫做水平扩展。一台服务器压力过大,可以再镜像一台,进行均衡,也叫做水平扩展。
      
      弹性伸缩:这个词其实也是针对线上服务器压力来讲的,例如流量过大时,通过资源开关进行服务器扩展,流量小时,通过资源开关进行服务器缩容。
      
      自动化伸缩:这个上面就配置了针对于对象资源的监控,例如cpu 资源和内存资源,监控会随时判断资源是否饱和,如果饱和,进行自动执行脚本进行扩展服务器或者pod,另一种情况如果资源长时间低于饱和状态,进行服务器或者pod缩容。
      
      这些名字主要还是针对于对象来进行定义。
      
    2. 在对象属性识别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关键项的举例,但是如果换一个对象,有没有好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进行准确和全面的识别,而不至于遗漏?从我们今天的内容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些规律呢?

      对象属性识别其实是一通百通的,针对服务器、软件、应用、容器等都是一样的。
      第一步,识别对象。
      第二步,识别对象属性。
      第三步,识别对象关系。
      第四步,识别应用的运维场景。
      
      

    精选提问

    1. 在我的理解中,可扩展的应用设计,应用可以根据现有的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确保各个模块之前能够达到均衡的负载,所以在水平扩展,弹性伸缩和自动化扩缩容时,主要调节的也就是基础的处理资源,例如服务器,带宽等,在现在的云服务和微服务架构下,更多的也就是服务实例。对于对象属性的识别,需要参考该对象属性在系统中的状态管理情况,而在业务逻辑层面,对于对象关注相对强势的,应该是领域驱动设计了吧。

      状态管理是一部分,领域驱动的方法论也是个很值得借鉴的思路
      
    2. 磨刀不误砍柴工,标准化就是这个磨刀的过程。之前对于工具化、自动化往往就是撸起袖子就干,结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工具化、自动化本身就是一个负担。相同的需求,不同的实施人员,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标准化越早开展越好,可以从最简单的最容易识别的对象开始,对于那些业务系统建成已有些时间的,更适合逐步的改变,结合当下流行的DevOps思想,让研发也一起参与其中,效果更好。

      
      
    3. 个人理顺一下逻辑:为了让用户,运营,开发,测试,运维统一术语和视角以及价值观,应用是唯一能通用的术语,只是各个人看到的应用大小粒度不一样,那运维的工作自然就都是面向应用来开展的。而运维的具体工作内容是用应用的运维场景来描述的,所以运维体系建设也应该是以捕捉具体运维场景来开展的,就好比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是通过use case来落地一样。在理顺所有运维场景之后,才开始去识别场景中的具体对象,对对象进行建模,理清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来看的话,所谓标准先行也仅仅是对象建模的自然产物,另一种说法而已。

      你的理解没有问题,在运维工作中,标准化更为重要,且更容易被忽略。
      
    4. 文章中提到的应用扩容和服务器扩容是什么区别?另外应用本身不仅仅指微服务应用吧?

      我后面专门有一篇文章介绍第一个问题,你可以先思考一下。
      第二个问题,不仅仅指微服务应用,单体或分层应用也适合,但是在微服务架构下应用这个概念的作用会更突出。
      
    5. 这种关联关系能通过什么方式来自动发现,人为维护太繁重了。

      不同对象间的关联关系管理方式是不同的,我建议你可以先分类下都有哪些关联关系,再看管理方式
      
  • 相关阅读:
    Tomcat常用配置
    java开发规范总结_命名规范
    Android学习笔记(广播机制)
    Java Web 实现Mysql 数据库备份与还原
    interfaces
    windows phone 1
    正在写。。
    Exceptions
    类的非常简单的应用
    say hello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erverlessops/p/1336321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