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Django应用app创建及ORM

    一.重点知识回顾:

    1.form表单提交数据的注意事项:  

      1.是form不是from,必须要有method和action(action用来指定你的数据提交到后台哪个地方,method用来指定你提交数据的方式)

      2.所有获取用户输入的表单标签放在form表单里面,表单标签必须要有name属性(name属性在后台会作为key来取对应的输入内容)

      3.from表单必须要有submit按钮(将form表单包含的所有输入信息提交至action所指向的地址)

    2.GET和POST

      什么时候用GET:(会将请求数据信息直接拼接至URL尾部)

        向服务端请求一个网页的时候

        搜索引擎检索时

      什么时候用POST:(将数据加密放入特定的请求数据体内,相对安全且前不限制数据大小)

        使用表单向服务器提交数据时

    3.request.method

      获取的是你请求的方式(GET/POST)必须是大写

    4..request.POST

      获取POST提交过来的全部数据(字典)(获取此类数据简易实用get取值方式,数据不存在也不会报错影响服务)  

    5.redirect

      跳转到指定页面(括号内指定路径即可)

    二.应用APP

    1.什么是app

      app即一个个分支,项目好比是一个学校,应用app就好比一个个学院,所以一个项目下可以有多个app应用

    2.如何在Django项目中创建app应用

      在创建的Django项目界面点击pycharm为我们配置的终端(terminal),输入图示内容即可创建名为app01的app应用。

    3.给创建好的app应用添加配置

    三.ORM介绍

    ORM概念

       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模式是一种为了解决面向对象与关系数据库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现象的技术。

       简单的说,ORM是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数据库之间映射的元数据,将程序中的对象自动持久化到关系数据库中。

       ORM在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之间充当了桥梁的作用。

    ORM由来

       让我们从O/R开始。字母O起源于"对象"(Object),而R则来自于"关系"(Relational )。

       几乎所有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对象和关系数据库。在用户层面和业务逻辑层面,我们是面向对象的。当对象的信息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对象的信息保存在关系数据库中。

      按照之前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就会出现程序员会在自己的业务逻辑代码中夹杂很多SQL语句用来增加、读取、修改、删除相关数据,而这些代码通常都是重复的。

    orm的优势

      ORM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对象和关系的映射。它通常把一个类和一个表一一对应,类的每个实例对应表中的一条记录,类的每个属性对应表中的每个字段。

      ORM提供了对数据库的映射,不用直接编写SQL代码,只需像操作对象一样从数据库操作数据。

      让软件开发人员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处理,提高了开发效率。

    ORM的劣势

      ORM的缺点是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程序的执行效率。

      ORM用多了SQL语句就不会写了,关系数据库相关技能退化

    ORM总结

      ORM只是一种工具,工具确实能解决一些重复,简单的劳动。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我们不能指望某个工具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一些特殊问题还是需要特殊处理的。

      但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应该都是很少的,否则所谓的工具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四.Django中的ORM

       Django为我们提供的ORM可以匹配很多数据库比如Mysql,oracle等,ORM强大就强大在操作的人不需要考虑使用的数据库到底是什么类型ORM会自动帮我们翻译成对应的数据库引擎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其配置好相应的配置。

    1.在Django项目的settings.py文件中,配置数据库连接信息

    DATABASES = {
        'default': {
            'ENGINE': 'django.db.backends.mysql',
            'NAME': '() ',#括号内填数据库的库名
            'HOST': '127.0.0.1',
            'POST': 3306,
            'USER': '()',#括号内填登录数据的用户名
            'PASSWORD': '()'#括号内填登录数据的密码
        }
    }

    2. 告诉Django怎么连接

       Django默认使用的是 MySQLdb模块 连接数据库告诉Django用pymysql这个模块去连接MySQL,在settings.py同目录下的__init__.py文件中,指定使用pymysql模块代替MySQLdb

    import pymysql
    
    pymysql.install_as_MySQLdb()

    3. 在app/models.py文件中定义类(类及表,对象即行数据,属性即字段)

    from django.db import models
    
    
    # Create your models here.
    class User(models.Model):
        id = models.AutoField(primary_key=True)
        username = 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20)
        password = models.CharField(max_length=20)

    4. 执行创建表的操作

      这里仍然需要在pycharm提供的终端中敲打下列两条命令

        python3 manage.py makemigrations --> 将models.py的修改登记到小本本上

        python3 manage.py migrate --> 将修改翻译成SQL语句,去数据库执行

     或者

    5.pycharm链接数据库

     如果右侧没有database按钮,可通过下图找到

     由于这里我们用的是mysql数据库,所以直接点击mysql进行下面的界面

    6.表字段的增删改

      只要动了models.py中涉及表的代码,就必须重新执行数据库迁移命令缺一不可,切顺序不可颠倒 

      python manage.py makemigrations       这一句命令只是记录一下数据库更改记录

      python manage.py migrate         真正去操作数据库

    查:

    后端

    def userlist(request):
        # 查询user表所有数据
        user_queryset = models.User.objects.all()
        return render(request,'userlist.html',{'user_list':user_queryset})  

    # 前端可以通过user_list拿到对应的数据

    前端:

    # 模板语法之for循环 循环展示数据    可以直接敲for tab键自动补全for循环语法
    {% for user_obj in user_list %}
      
    <tr>  
        
    <td>{{ user_obj.id }}</td>
        
    <td>{{ user_obj.name }}</td> <td>{{ user_obj.password }}</td> <td>{{ user_obj.addr }}</td> <td class="text-center">
    <a href="/edit_user/?id={{ user_obj.pk }}" class="btn btn-primary btn-sm">编辑</a> <a href="/delete_user/?id={{ user_obj.id }}" class="btn btn-danger btn-sm">删除</a> </td>
      
    </tr>
    {% endfor %}
    删:

    后端:

    def delete_user(request):
       # 获取被删除对象的id
      delete_id = request.GET.get('id') # queryset自带delete方法,删除queryset里面所有的数据对象 # queryset调delete()执行的批量操作 删除的是queryset里面所有的数据 affect_rows = models.User.objects.filter(id=delete_id).delete() print(affect_rows) return redirect('/userlist')

    前端:

    <a href="/delete_user/?id={{ user_obj.id }}" class="btn btn-danger btn-sm">删除</a>
    增:
    # 方式1:新增数据操作   返回值就是当前被创建对象本身
        # user_obj=models.User.objects.create(name=username,password=password,addr=addr)
    # 方式2:
        # user_obj = models.User(**request.POST)
        # user_obj.save()
    改:

      思路:先获取到底改哪条数据 查询该数据 渲染到前端页面供用户查看及修改

    前端:

      post请求中获取被修改对象的id两种方式:

        1.input隐藏标签

        2.action携带参数

    <form action="/edit_user/?id={{ edit_obj.pk }}" method="post">
      <input type="hidden" value="{{ edit_obj.pk }}" name="id">
       <p>username:<input type="text" name="username" class="form-control" value="{{ edit_obj.name }}"></p>
       <p>password:<input type="password" name="password" class="form-control" value="{{ edit_obj.password }}"></p>
       <p>addr:<input type="text" name="addr" class="form-control" value="{{ edit_obj.addr }}"></p>
       <input type="submit" class="btn btn-success">
    </form>

     后端:

    两种修改数据的方式:
        # 修改数据方式1
            models.User.objects.filter(id=id2).update(name=username,password=password,addr=addr)
        # 修改数据方式2
            edit_obj = models.User.objects.filter(id=id2).first()
            edit_obj.name = username
            edit_obj.password = password
            edit_obj.addr = addr
            edit_obj.save()

    只要是queryset对象就可以连续调用queryset对象对应的方法

    models.User.objects.filter().filter().filter().filter().filter()

    查询数据的两种方式

    models.User.objects.filter() #拿到的是queryset对象
    edit_obj = models.User.objects.get(id=edit_id) #拿到的就是数据对象本身(不推荐使用)
  • 相关阅读:
    python实现布隆过滤器及原理解析
    gin框架源码解析
    阿里云docker操作问题记录
    Qt编写数据可视化大屏界面电子看板系统
    CSS3-3D制作案例分析实战
    前端可视化项目流程,涉及three.js(webGL),3DMax技术,持续更新
    前端可视化项目流程,涉及three.js(webGL),3DMax技术,持续更新
    jquery拖拽排序,针对后台列表table进行拖拽排序(Echart不刷新页面,多语言切换下的地图数据重新加载,api请求数据加载
    Java 设置Excel条件格式(高亮条件值、应用单元格值/公式/数据条等类型)C# 创建Excel气泡图
    Java 如何在PPT中设置形状组合、取消组合、编辑组合形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enJunHui6/p/10698120.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