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宝宝,顾名思义,能让团队其他人得分的队员。说白一点:在团队中没有事可干,最后只能任人宰割贡献分的队员。说文雅一点: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哦不,不带走一点贡献分。
关于得分宝宝这个词,在M1团队成员跳槽阶段之前,我也是不知道的。直到有天某位PM跟我聊起这个词,它就这么“讶异”而又“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我的认知里。
起初得知了这个词,我还觉得稍稍有些好玩,以为只是大家为了照顾那些M1阶段贡献分比标准贡献分低一些的同学而起的一个有趣的雅称。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恶劣的概念已经蔓延到了很多支队伍的内部。
有支队伍的PM在M2阶段抱有的目的是单纯而又让人伤感的:多招一些不做事的队员进组,这样即使最后答辩时小组的展示分数不高,但是在分贡献分时做事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从得分宝宝们身上下手,汲取分数。完全根据团队展示分和贡献比计算团队分数,于是这些做事的同学最终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分数。
但是相反,如果一支队伍相对比较协调,团队内的贡献分极差也不大的话,在现在这种团队M1展示两个队之间的分数层差较低的情况下,团队内的每一个成员的团队项目得分反而不如那些有大量得分宝宝的队伍——即使好的团队内每一个队员付出的都很多,甚至多到比一些稍差组最辛苦的人的贡献还多。
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我虽然没能找到其根源,但是我也能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部分原因:
- 展示分与团队协作的分数是糅合在一起的,所以评审在给分时不能根据各个独立的分量方面给定分数。
- M1展示分一个团队与一个团队之间分数层差太小,我觉得这一点是评审的各位亚研院的前辈心软的缘故。
以下纯属个人观点:我觉得除了在评审中排名在前四的队伍是认认真真,团队分工实践到位,做出一定成果与技术的,其余队伍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不论是在工作量上,团队成员的工作分配上,以及其他方面。为了避嫌,我不谈我们组为团队项目付出的努力,就拿我比较熟悉的Chronos组来说,我是能看到他们每日工作的辛苦的。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他们为了从之前的界面换成更好的用户体验与更加优美的界面效果,每日通宵达旦,那段时间他们组几乎就没在早上五点前睡过。当然我不是说晚上通宵就是好事,我只是说这足以体现他们对待这个项目,对待工程的态度。
对于这些同学们,他们付出的这样多的努力,拿出的这样多的精力,最后却获得和另一组——只有一半工作的队员——相差无几的分数,这样对他们来说是否是种不公平的评价呢?
对质量差的工程的宽容,就是对质量好的工程的不公。职场不相信眼泪,团队项目也一样。
所以我希望老师和助教老师在考虑团队贡献分时,考虑每个人的能获得的基础贡献分的上限,考虑到评分时的独立分量评分(独立分量包括几项:工作量、项目演示效果、团队分工管理等)。如何能够调动大家最大的积极性参与进来才是团队项目的本意,如果每个组的PM都不去催促队员做事,把清闲的人当成得分宝宝,团队管理名存实亡。那些可怜的得分宝宝们啊,本来可以接受到更好的锻炼,如今却被迫无法参与到项目的进展,岂不哀哉?
以上是我对课程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