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而后志短。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不是人穷志短,也不是志短人穷 。
首先“人穷志短”这句话不能被当作“道理”“理论论点”或者是“结论”。
这四个字凝炼的是一个极端残酷的客观事实。
“匹夫不可以夺其志”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也都会说、会用。却很少见人会把它跟“人穷志短”这类市井俚俗联系在一起。其实它俩的关系是互为因果。还有一句市井俚俗“人可以没钱,但不能没有志气|骨气”,看起来挺励志的,不过换个视角已经是前人近乎吼给后人的警告了。
因为这三句话里的“志”指的都不是志向跟理想,而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
如果有关注过负面的新闻八卦肯定看到过诸如“什么都不作,靠领救济金过活的流浪汉“、“明明有工作的能力却靠乞讨度日”“某某地某某跟某某为争低保大打出手”“某某地又查封多少非法娱乐场所”……[其实还有更碎节操的,因为太黑暗所以省略]然后会对这些负面新闻发出感慨:人间好黑暗啊,人心怎么可以这么拜金、这么堕落,人类真是糟糕的物种……等等等等。
可是有没有试图联想过,这些真正底层世界的人类同族,是否仍拥有或者是能够保留住跟你我一样的基本尊严呢?
一个没有尊严、不知尊严为何物的人是不会有羞耻心跟底限的,因为他们只剩下“活下去”这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已。
每个成熟的成年人都知道“凡得到的,必有付出”。对那些看起来没有底限、习惯不劳而获的人来说,他们付出的——是这辈子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
不靠天地施舍,不掠夺糊口,自己亲自耕作狩猎养活自己,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初的分野。
失去尊严的人们已经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类而言最昂贵的代价。
而这样昂贵的代价,换来的往往也只是基本的温饱而已;因为最初那批死都不愿意拿尊严交换的,在生计最艰难的时代,没有能力、没有魄力也没有机遇开出生路的都被活活饿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要说它是一个残酷的客观事实。
如果题主在网络上也见过:遇到乞丐时是否应该给钱的争论,试图施以援手的时候如何避免伤害对方自尊,让坐后如何避免对方尴尬,甚至干脆就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存在的种种花式善举跟提议。也许会发现所有这些讨论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尽可能保护他人的自尊[虽然经常有人把自尊心跟虚荣心混为一谈,但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因为讨论这些的人都明白,剥夺一个人的尊严对那些接受帮助人而言意味着的是什么。
毕竟“人可以穷,但不能没有志气|骨气”。人没了“心气儿”,这辈子要么自甘堕落、得过且过,要么醉生梦死、活的尤如行尸走肉,再或者唯利是图、麻木不仁……对很多生活困顿仍还保留着严格底线的个体来说,是真正穷的只剩下“尊严”了。
这种时候如果哪个“愣头青”突然从天而降,把自己当救世主一样居高临下的扔下一捆钱,以为可以就此改变某某一生的命运…怕是事与愿违的几率更大一些。
施舍的人以为对方接受的只是一笔资助,却不知道接受的人付出的却是可能一辈子也找不回来的东西——要扶起一个人的尊严,可是比帮一个人衣食无忧一辈子要困难得多了。
毕竟只要识点点人情世故、哪怕有点烟火气儿的,都不会一边“啐”着为了保留作人底线而拒绝施舍的人“不识抬举”,一边感慨“人心不古”“世道堕落”跟“人性贪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虽然是教育家说的,可讲的也是最起码的生活常识。
树木是物质,即可以通过逐渐积累而获得的财富;而所树的“人”,指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要从零开始培养出一个有尊严、有底线、有道德、有责任、有骨气的人,也是需要一个整个家族几辈人、上百年积累的——故有“匹夫不可以夺其志”。
这道理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就弄清楚,并且化用于市井不知多少岁月了。
---------偶然想起来什么的分隔线
遇到乞丐时是否应该给钱的争论,试图施以援手的时候如何避免伤害对方自尊,让坐后如何避免对方尴尬,甚至干脆就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存在的种种花式善举跟提议。也许会发现所有这些讨论的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尽可能保护他人的自尊[虽然经常有人把自尊心跟虚荣心混为一谈,但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因为讨论这些的人都明白,剥夺一个人的尊严对那些接受帮助人而言意味着的是什么。
尽管这份初衷如此充满善意与智慧,却也是很多人以为他人对自己的善举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这种严重误解的原因之一;同时也给了完全没有底线的那部分极少数恣意消费、勒索这份善意的契机[比如热门话题“道德绑架”]。
这些行为曾让无数最初那群对他人抱有善意的人感到非常心寒,甚至开始否定自己的初衷。
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完美的存在。就算这份善意是如此的充满智慧,仍无法保证它是不会被消费和利用的;不过新的智慧也会藉此机缘而诞生,毕竟“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莫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