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Between-class Learning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链接:https://arxiv.org/pdf/1711.10284.pdf
CVPR2018
作者尝试了将在音频上的方法用在图像上的,并提出了一种将图像作为波形处理的混合方法(作者认为图形波长融合人类没法识别,但对机器而言却是有意义的信息)。cnns有将输入数据作为波形处理的操作,作者提出的BC learning 其实就是将两个不同类的图像混合,并训练模型输出混合比,靠近哪个就分为哪类。
一、Between-Class learning (BC learning)
在分类问题的标准学习中,从数据集中选取一个单一的训练示例并输入到模型中。然后,该模型被训练为输出一个热标签。相比之下,在bc学习中,从数据集中选取了属于不同类的两个训练示例,并与随机比例混合。然后,将混合数据输入到模型中,并对模型进行了输出各类混合比的训练。模型的输出和比例标签之间KL-divergence(散度)作为损失函数,而不是通常的交叉熵损失。注意在测试阶段不进行混合。
BC learning旨在通过解决预测两个不同类的混合比例的问题来学习分类问题。它们通过将属于不同类的两个声音以随机比例混合在一起,生成了类之间的例子。然后将混合声音输入模型,并训练模型输出每个类的混合比。对特征分布施加限制,而这是标准学习所不能实现的,因此提高了泛化能力。在声音分类任务中取得了超过人类水平的性能。
举个例子,有两个类的集合{x1,t1},{x2,t2},x表示数据,t为它们的标签(one-hot编码表示)。按照一定的比例r将两个类混合,得到新的类别和标签{rx1+(1-r)x2,rt1+(1-r)t2}。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融合方式。由于声能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通常表示成。换句话说,如果两个类的声压等级分别为G1,G2,则融合后的变成。
理论支持的话,从物理学上讲,两个人的声音混在一起,我们人类还是能分辨出来谁的声音大,BC learning根据这个提出的。。。。
二、BC learning 的效果(在音频上)
黑色虚线表示特征的轨迹,当我们输入两个特定声音的混合到模型中,将混合比从0改为1。
1模拟BC learning enlarges Fisher’s criterion。如果fisher在a类(红色)和b类(蓝色)的特征分布之间的标准很小,如图2(左上)所示,将类a和b按一定比例(品红)混合得到的声音的特征分布变得很大,并且会与类a和类b的一个或两个特征分布有很大的重叠。在这种情况下,模型不能输出投影到重叠区域的混合示例的混合比,并且bc学习给出了很大的损失。为了使模型输出混合比并使bc学习损失小,费舍尔的准则应该如图2(右上)所示是大的。在这种情况下,重叠会变得很小,bc学习会带来很小的损失。因此,bc学习扩大了费舍尔在特征空间中的标准
2考虑特征分布之间位置关系的正则化。如果每个类别的特征没有如图2所示的标准分布(左下),则除a和b类外,c类的判定边界将出现在a类和b类之间,而A类和B类的一些混合音会被错误地归为C类。这是一种不理想的情况,因为两个类的混杂音几乎不可能变成其他类的音。bc学习给这种情况带来很大的损失,因为bc学习训练模型输出a类和b类的混合比。如果每个类的特征如图2(右下)所示正则分布,另一方面,c类的判定边界不出现在a类和b类之间,该模型可以输出混音比,而不是将混音错归为c类。因此,bc学习的损失变得很小。因此,bc学习具有规范特征分布的位置关系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认为bc学习具有约束特征分布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泛化能力
三、为啥能用到图像上
图像作为像素值,可以通过二维傅里叶变换转换成各种频率区域的组件。而且一些卷积滤波器可以作为频率滤波器。因此,由于对机器来说,两张图像的混合物是两张波形的混合物,所以对声音有效的东西对图像也有效。当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只是提出来时候怕麻烦找现成的,实验的时候是卷积网络办到的(卷积网络的确有这个方面的应用,不得不说一句,真是万能的卷积网络啊)。
作者可视化了一下,用的是PCA。模型是CIFAR-10上的11层卷积,第10层卷积出来的特征图用PCA可视化。看起来图还是不错的,与之前在声音上的图挺相似的。哦,这里的混合比例是0.5:0.5.所以之后作者就改了混合比例改名为BC+。
先看下BC learning的结果吧。
虚线表示使用默认学习计划时的训练曲线,实线表示使用较长学习计划时的训练曲线。像迭代次数衰减什么的直接去看文章吧,这里不说了。
其实BC+,就是考虑了音频的特性,把图像转换的和音频尽量相似。例如0均值啊,归一化啊什么的。然后混合起来就变成了
,δ是方差,u是均值。
对比试验。没有太明显的下降。毕竟这篇文章主要是创意新,结果不那么差就够了。
这里解释一下,mixing method那块,a表示每张图像减去这张图像素均值,b表示归一化了,c考虑了能量(振幅平方)。Label那块,single : t = t1 if r > 0.5, otherwise t = t2;;multi : t = t1 + t2。。#mix class那块,N=1: 两张图像来源于同一类。N=1or2:完全随机地选择两个图像,并且允许这两个图像有时是同一个类,有时是来自两个类。
最后,我们在图6中可视化了标准和bc学习的特征(其实之前可视化的也是这个,不过只是选择了两个类上色,并画出了0.5:0.5的混合类)。我们将pca应用于11层cnn的第10层的激活,针对cifar-10的训练数据。如下图所示,bc学习所获得的特征是球状分布的,并且在班级内差异很小,而标准学习所获得的特征则是从近到远的决策边界上广泛分布的。我们对附录中的学习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这样,bc学习确实对特征分布施加了限制,而标准学习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猜想这就是为什么bc学习提高了分类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