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Linux 了解inode

    1. 深入理解 inode

    inode是什么

    理解 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 "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 512 字节(相当于 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 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 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 "块" 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 inode,中文译名为 "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 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inode的内容

    node 包含文件的元信息,具体来说有以下内容:

    * 文件的字节数
    * 文件拥有者的 User ID
    * 文件的 Group ID
    *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可以用 stat 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 inode 信息:

    $ stat t.py
      File: ‘t.py’
      Size: 4485      	Blocks: 16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fd00h/64768d	Inode: 68097097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Access: 2020-08-28 20:32:47.656000000 +0800
    Modify: 2020-08-28 20:32:42.745000000 +0800
    Change: 2020-08-28 20:32:42.745000000 +0800
     Birth: -
    

    总之,除了文件名以外的所有文件信息,都存在inode之中。至于为什么没有文件名,下文会有详细解释。

    inode的大小

    inode 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 inode 区(inode table),存放 inode 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一般是 128 字节或 256 字节。inode 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 1KB 或每 2KB 就设置一个 inode。假定在一块 1GB 的硬盘中,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为 128 字节,每 1KB 就设置一个 inode,那么 inode table 的大小就会达到 128 MB,占整块硬盘的 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 inode 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 命令。

    $ df -i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 Mounted on
    /dev/vda1      3932160 189976 3742184    5% /
    devtmpfs        998993    339  998654    1% /dev
    tmpfs          1001336      1 1001335    1% /dev/shm
    tmpfs          1001336    397 1000939    1% /run
    tmpfs          1001336     16 1001320    1% /sys/fs/cgroup
    tmpfs          1001336      1 1001335    1% /run/user/0
    

    查看每个 inode 节点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命令:

    $ sudo dumpe2fs -h /dev/vda1 | grep "Inode size"
    dumpe2fs 1.42.9 (28-Dec-2013)
    Inode size:               256
    

    由于每个文件都必须有一个inode,因此有可能发生inode已经用光,但是硬盘还未存满的情况。这时,就无法在硬盘上创建新文件。

    inode号码

    每个 inode 都有一个号码,操作系统用 inode 号码来识别不同的文件。

    这里值得重复一遍,Unix/Linux 系统内部不使用文件名,而使用 inode 号码来识别文件。对于系统来说,文件名只是 inode 号码便于识别的别称或者绰号。

    表面上,用户通过文件名,打开文件。实际上,系统内部这个过程分成三步:首先,系统找到这个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其次,通过 inode 号码,获取 inode 信息;最后,根据 inode 信息,找到文件数据所在的 block,读出数据。

    使用 ls -i 命令,可以看到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

    $ ls -i test.txt
    1712426 test.txt
    

    目录文件

    Unix/Linux 系统中,目录(directory)也是一种文件。打开目录,实际上就是打开目录文件。

    目录文件的结构非常简单,就是一系列目录项(dirent)的列表。每个目录项,由两部分组成:所包含文件的文件名,以及该文件名对应的 inode 号码。

    ls 命令只列出目录文件中的所有文件名:

    ls /etc
    

    ls -i 命令列出整个目录文件,即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

    ls -i /etc
    

    如果要查看文件的详细信息,就必须根据 inode 号码,访问 inode 节点,读取信息。ls -l 命令列出文件的详细信息。

    ls -l /etc
    

    理解了上面这些知识,就能理解目录的权限。目录文件的读权限(r)和写权限(w),都是针对目录文件本身。由于目录文件内只有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所以如果只有读权限,只能获取文件名,无法获取其他信息,因为其他信息都储存在 inode 节点中,而读取 inode 节点内的信息需要目录文件的执行权限(x)。

    inode的特殊作用

    由于 inode 号码与文件名分离,这种机制导致了一些 Unix/Linux 系统特有的现象。

    1. 有时,文件名包含特殊字符,无法正常删除。这时,直接删除 inode 节点,就能起到删除文件的作用。

    2. 移动文件或重命名文件,只是改变文件名,不影响 inode 号码。

    3. 打开一个文件以后,系统就以 inode 号码来识别这个文件,不再考虑文件名。因此,通常来说,系统无法从 inode 号码得知文件名。

    第 3 点使得软件更新变得简单,可以在不关闭软件的情况下进行更新,不需要重启。因为系统通过inode号码,识别运行中的文件,不通过文件名。更新的时候,新版文件以同样的文件名,生成一个新的inode,不会影响到运行中的文件。等到下一次运行这个软件的时候,文件名就自动指向新版文件,旧版文件的 inode 则被回收。

    3. 什么是硬链接与软链接

    硬链接

    一般情况下,文件名和 inode 号码是 "一一对应" 关系,每个 inode 号码对应一个文件名。但是,Unix/Linux 系统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 inode 号码。

    这意味着,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访问同样的内容;对文件内容进行修改,会影响到所有文件名;但是,删除一个文件名,不影响另一个文件名的访问。这种情况就被称为 "硬链接"(hard link)。

    运行上面这条命令以后,源文件与目标文件的 inode 号码相同,都指向同一个 inode。inode 信息中有一项叫做 "链接数",记录指向该 inode 的文件名总数,这时就会增加 1。

    反过来,删除一个文件名,就会使得 inode 节点中的 "链接数" 减1。当这个值减到 0,表明没有文件名指向这个 inode,系统就会回收这个 inode 号码,以及其所对应 block 区域。

    这里顺便说一下目录文件的 "链接数"。创建目录时,默认会生成两个目录项:"."和".."。前者的 inode 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 inode 号码,等同于当前目录的 "硬链接";后者的 inode 号码就是当前目录的父目录的inode号码,等同于父目录的 "硬链接"。所以,任何一个目录的 "硬链接" 总数,总是等于 2 加上它的子目录总数(含隐藏目录)。

    几个硬连接=几个名字的同一个房子

    硬链接(Hard Link):硬连接不能跨越不同的文件系统,硬连接记录的是目标的 inode;只能指向文件。硬连接与原始文件都删除才意味着文件被删除。

    • 特征
      • 拥有相同的 i 节点和存储 block 块,可以看做是同一个文件
      • 可通过 i 节点识别
      • 不能跨分区
      • 不能针对目录使用

    软链接

    除了硬链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

    文件 A 和文件 B 的 inode 号码虽然不一样,但是文件 A 的内容是文件 B 的路径。读取文件 A 时,系统会自动将访问者导向文件 B。因此,无论打开哪一个文件,最终读取的都是文件 B。这时,文件 A 就称为文件 B 的"软链接"(soft link)或者"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这意味着,文件 A 依赖于文件 B 而存在,如果删除了文件 B,打开文件 A 就会报错:"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是软链接与硬链接最大的不同:文件 A 指向文件 B 的文件名,而不是文件 B 的 inode 号码,文件 B 的 inode "链接数"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几个软链接=几个指向源文件的路标

    软链接(Symbolic Link,又称符号链接):软链接能跨越不同的文件系统,软链接记录的是目标的 path。源文件删除后,则软链接无效。相当于Windows系统中的“快捷方式”

    • 特征:
      • 类似 windows 的快捷方式
      • 软链接拥有自己的 i 节点和 block 块,但是数据块中只保存原文件的文件名和 i 节点号,并没有实际的文件数据
      • 修改任意一个文件,另一个都会改变
      • 删除源文件,则软链接无法使用
      • 软链接的文件权限都为 rwxrwxrwx (文件权限以原文件为准)
      • 若要创建软链接,则创建的源文件必须使用绝对路径,否则在使用软链接时会报错

    注意:复制是建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房子,inode是不同的。

    命令

     硬链接:ln 源文件 链接名
     软链接:ln -s 源文件 链接名
    

    区别: 若将源文件删除,硬链接依旧有效,而软链接会无效,即找不到源文件

    参考资料:

  • 相关阅读:
    全排列算法(java实现) 组合算法实现
    int -2147483648 ----- 2147483647
    Gradel 多渠道打包 代码混淆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
    自定义相册、九宫格显示图片
    新技术:retrofit
    新技术:dagger
    主流架构:MVVP
    GreenDao3.2的使用
    第三方框架:EventBu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ianU-4049/p/1358207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