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vi编辑器的基本使用

     
    进入vi为命令模式,需要按 i/a/o 键进入插入模式(在左下角最后一行有“-- INSERT --”字样)。
    i:光标所在位置,进行输入(相似命令cw)     a:光标所在位置的下一个位置,进行输入
    o:光标所在行的下面插入新行,进行输入

    在插入模式下,按ESC切换到命令模式:
    x:删除光标后面字符,X:删除光标前面字符;6x/6X:删除光标后、前6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整行,6dd:删除光标及向下6行。

    yw:复制光标到行尾的字符,6yw:复制光标后6个字符;yy:复制整行,3yy:复制光标及向下3行。
    p:粘贴到光标的位置

    r:修改光标所在的字符(但不进入插入模式),R:修改光标位置至到行尾(进入到修改模式,直到按ESC回到命令模式)
    Ctrl+G 显示当前光标所在行的行号及总行数,再输入数字11回车,光标会向下移11行。 将光标移到第11行:11G
    u:误编辑恢复,按一次恢复一次。

    行首:^,行尾:$,首行:0,尾行:G; 光标上下页:ctrl+f/b 光标上下半页:ctrl+d/u

    在命令模式下,按“:”键进入命令行模式,光标移动左下角最后一行,可以输入命令:(以回车结束)
    15:定位到第15行,显示行号命令:set nu
    ?aa:在文件中查找aa字符,回车后按n。等效命令/aa

    w [filename]:保存文件 q:退出vi qw [filename]:保存并退出 q!:不保存退出

    以下内容转载自:http://www.cnblogs.com/mahang/archive/2011/09/01/2161672.html

     
    1、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
        2) 插入模式(Insert mode)
      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
        3) 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2、vi的基本操作 
    a) 进入vi
        在系统提示符号输入vi及文件名称后,就进入vi全屏幕编辑画面:
       $ vi myfile
         进入vi之后,是处于「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您要切换到「插入模式(Insert mode)」才能够输入文字。
     
    b) 切换至插入模式(Insert mode)编辑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字母「i」就可以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这时候你就可以开始输入文字了。
     
    c) Insert 的切换
      您目前处于「插入模式(Insert mode)」,您就只能一直输入文字,如果您发现输错了字!想用光标键往回移动,将该字删除,就要先按一下「ESC」键转到「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再删除文字。
     
    d) 退出vi及保存文件
      在「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下,按一下「:」冒号键进入「Last line mode」,例如:
    : w filename (输入 「w filename」将文章以指定的文件名filename保存)
    : wq (输入「wq」,存盘并退出vi)
    : q! (输入q!, 不存盘强制退出vi)

    3、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功能键
    1). 插入模式
           按「i」切换进入插入模式「insert mode」,按"i"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光标当前位置开始输入文件;
      按「a」进入插入模式后,是从目前光标所在位置的下一个位置开始输入文字;
      按「o」进入插入模式后,是插入新的一行,从行首开始输入文字。
     
    2). 从插入模式切换为命令行模式
          按「ESC」键。
     
    3). 移动光标
      vi可以直接用键盘上的光标来上下左右移动,但正规的vi是用小写英文字母「h」、「j」、「k」、「l」,分别控制光标左、下、上、右移一格。
      按「ctrl」+「b」:屏幕往"后"移动一页。
      按「ctrl」+「f」:屏幕往"前"移动一页。
      按「ctrl」+「u」:屏幕往"后"移动半页。
      按「ctrl」+「d」:屏幕往"前"移动半页。
      按数字「0」:移到文章的开头。
      按「G」:移动到文章的最后。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尾"。
      按「^」:移动到光标所在行的"行首"
      按「w」: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开头
      按「e」:光标跳到下个字的字尾
      按「b」:光标回到上个字的开头
      按「#l」:光标移到该行的第#个位置,如:5l,56l。
     
    4). 删除文字
      「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一个字符。
      「#x」:例如,「6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后面"6个字符。
      「X」:大写的X,每按一次,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一个字符。
      「#X」:例如,「20X」表示删除光标所在位置的"前面"20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行。
      「#dd」:从光标所在行开始删除#行
     
    5). 复制
      「yw」:将光标所在之处到字尾的字符复制到缓冲区中。
      「#yw」:复制#个字到缓冲区
      「yy」:复制光标所在行到缓冲区。
      「#yy」:例如,「6yy」表示拷贝从光标所在的该行"往下数"6行文字。
      「p」:将缓冲区内的字符贴到光标所在位置。注意:所有与"y"有关的复制命令都必须与"p"配合才能完成复制与粘贴功能。
     
    6). 替换
      「r」:替换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R」:替换光标所到之处的字符,直到按下「ESC」键为止。
     
    7). 回复上一次操作
      「u」:如果您误执行一个命令,可以马上按下「u」,回到上一个操作。按多次"u"可以执行多次回复。
     
    8). 更改
      「cw」:更改光标所在处的字到字尾处
      「c#w」:例如,「c3w」表示更改3个字
     
    9). 跳至指定的行
      「ctrl」+「g」列出光标所在行的行号。
      「#G」:例如,「15G」,表示移动光标至文章的第15行行首。

    4、Last line mode下命令简介
    在使用「last line mode」之前,请记住先按「ESC」键确定您已经处于「command mode」下后,再按「:」冒号即可进入「last line mode」。

    A) 列出行号  「set nu」:输入「set nu」后,会在文件中的每一行前面列出行号。

    B) 跳到文件中的某一行  「#」:「#」号表示一个数字,在冒号后输入一个数字,再按回车键就会跳到该行了,如输入数字15,再回车,就会跳到文章的第15行。

    C) 查找字符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后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关键字」:先按「?」键,再输入您想寻找的字符,如果第一次找的关键字不是您想要的,可以一直按「n」会往前寻找到您要的关键字为止。

    D) 保存文件
     「w」:在冒号输入字母「w」就可以将文件保存起来。

    E) 离开vi
     「q」:按「q」就是退出,如果无法离开vi,可以在「q」后跟一个「!」强制离开vi。
     「qw」:一般建议离开时,搭配「w」一起使用,这样在退出的时候还可以保存文件。

    Tty725 说: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内容的来源或URL;
    [转]”篇章,必须保留原始来源且勿添加本blog指向。
  • 相关阅读:
    日历生成器 v1.0 PHP
    原理
    Math.Round默认采用的不是四舍五入法, 而是四舍六入的银行家算法, 如何找回四舍五入法?
    .Net Attribute特性
    转: 如何删除windows service (How to delete a windows service)
    PowerShell入门
    Session, Cookie, Web.config中的cookieless总结
    Assembly.CreateInstance()与Activator.CreateInstance()方法 (转)
    Telnet与远程桌面
    Setting Meta Tags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Tty725/p/50002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