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们首次了解了《软件工程》这门课,经过老师的介绍,我们读了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它不像课本那样知识点多且难记,作者用比较风趣的笔法将软件工程这门课介绍给我们,使我觉得这门课不再枯燥而是变得十分有趣。在粗略了这本书后,我提出了五个自己比较困惑的问题,如下:
问题一:绝大部分软件都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大家的工作相互有依赖关系。而有时候软件的很多错误都来源于程序员对模块功能的误解、疏忽或不了解模块的变化。如何能让自己负责的模块功能定义尽量明确,模块内部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模块,而且模块的质量能得到稳定的、量化的保证?
书中介绍了单元测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了写单元测试的方法,用VSTS写单元测试(VSTS的全称是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是由微软开发的一套具有高生产力、高集成性、可扩展的生命周期开发工具,VSTS使得整个开发团队拥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并且保证了更好的质量)。并且还了解了创建单元测试的主要步骤是:
1.设置数据(一个假想的正确的E-mail地址)
2.使用被测试类型的功能(用E-mail地址来创建一个User类的实体)
3.比较实际结果和预期的结果(Assert。IsTrue(target != null);)
问题二:开发人员写出代码后,为什么一定要做代码复审?
代码复审是看代码是否在代码规范的框架内正确地解决了问题,而做代码复审的也是最有经验、熟悉这一部分的人。代码复审的目的不仅可以找出代码、逻辑、算法、潜在的错误和回归性错误以及发现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教育开发人员,传授经验,让更多的成员熟悉项目各部分的代码,同时熟悉和应用领域相关的实际知识。
问题三:PM是啥?大部分公司的项目经理叫Project Manager,微软的经理叫Program Manager,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
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正确地做产品。
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正确地做流程。
Program Manager:微软职位名称。
大部分公司的项目经理叫Project Manager,微软的经理叫做Program Manager。微软曾经是一个创业公司,两个创始人都是开发人员,招聘的新成员也大多是像他们一样的开发人员。查尔斯.西蒙尼超级程序员于1981年加入微软公司,并实施MP和SP改革,目的在于减少交流成本,实际上由于没有人想做SP,所以这次改革不了了之。后来,贾伯.布鲁门萨尔的程序员提出了Program Manager(PM)这一头衔,并成为了微软第一个PM(1984年,Excel团队)。
问题四:在设计与实现阶段,现实世界的实体和属性在软件系统中是怎么表现和交换信息的?
查找了一些资料后,有如下的解答:在设计阶段,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设计出一种(不唯一的)软件实现模型,确定软件的总体结构、数据结构、算法细节和用户界面,并给出软件设计的详尽的软件设计说明文档;实现阶段一般分为编码和系统集成两个步骤,编码是把详细设计的模块过程性描述“翻译”成所选定程序语言的源程序。对于多模块的系统集成是把所有的程序模块,按照它的软件结构集成为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
问题五:对于一个软件的用户界面,我们有没有评价标准呢?
对于评价标准,可以参照费茨法则以及Nielsen启发式评估十条原则等,作者总结的一些原则有:1.尽快提供可感触的反馈;2.系统界面符合用户的现实惯例;3.用户有控制权;4.一致性和标准化;5.适合各种类型的用户;6.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并修复错误;7.有必要的提示和帮助文档。
费茨法则: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B9%E8%8C%A8%E6%B3%95%E5%88%99/8761732?fr=aladdin
Nielsen启发式评估十条原则:http://blog.csdn.net/sunxueling/article/details/5158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