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如何衡量测试效率

    个人认为可以从软件测试的活动中的以下指标综合考评,去评估衡量测试效率,每项指标都高,自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1.发现缺陷的质量

        同一个项目组内,我们一般运用测试管理工具TD,按优先级和严重等级,把每个人的缺陷做成柱状图和饼图,放到一个文档中,邮件发给大家,让组内成员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和其他人的工作情况。同时也让开发人员,对每个测试人员的工作,做出评估,供绩效考核时参考。特别是发现非常隐蔽缺陷的测试人员,一定要重赏。

        2. 测试的有效性

        一般来说,递交Bug的有效性,体现了测试员是否能够正确理解系统,并发现问题,是否能够发现有效的问题。很多时候,测试人员没有弄准确需求,或者是没搞清楚设计,一旦出现异常,就提交Bug.不是和前面的缺陷相同,重复递交相同类型的缺陷,就是递交无效的Bug,导致后来很多缺陷,都被项目评审时拒绝,既耽误了时间,效率自然不高。

        3.测试组员交叉测试,发现漏测问题数量:

        经常是这样,一个测试人员测试结束,修复了全部的缺陷。这个时候,测试的模块和测试人员交叉一下,再测试,很有可能又发现很多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对测试发现问题数量,进行统计。这样做,就迫使测试人员认真执行每一轮测试,每次测试都不敢懈怠。

        4.遗漏到客户缺陷的比例:

        一旦版本测试通过,发布给客户以后,客户要对发布的版本进行验收测试。同样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也会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Bug分配到每个模块和具体的人。但是,如果缺陷在测试环境中不能重现,只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出现,则不属于遗漏给客户的Bug,不计入漏测统计里面。有时候,客户系统在使用中也会发现缺陷,我们同样做好记录。

        5.递交的缺陷数量:

        在同一个项目组内,每天递交的Bug数量,每周递交的Bug数量,每个版本测试结束,总共递交的Bug数量。最终测试结束,算出每个人递交有效缺陷的百分比。

        6.执行用例的数量:【Allen】个人认为不可取,因为不同的测试用例的efforts也会不一样,前期准备,背景知识了解和获取都不一样等等

        同一天,每个测试人员,执行用例的数量。但是一定要去除那些不能够测试的功能模块,或者是被阻塞的模块,这些一定要考虑到。否则大家意见就大了呢!

        7.编写测试文档的速度和质量:

        每次编写测试用例时,大家都要编写部分模块的测试用例,我们也可以通过单位时间内编写case的数量、速度和质量,来区分每个人的效率,我觉得也是一种好方法。

        8.评审发现问题的效率:【Allen】要提出有价值的评审意见才行,不能为了评审而评审

        在组织部门内部的case评审时,同一个测试文档的评审,如果提出的修改建议比较多,并且很有参考价值。这样的测试人员,效率应该比较高,得考虑考虑加薪,呵呵。

        9.测试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

        当然,一个测试人员,对测试工具的熟练程度越高,使用技巧越强,一般来说,测试的效率就越高。按常理来说,每个人不可能了解全部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我们只对常用的测试工具进行考核就可以了,还算人性化吧。并且后面懂得较多的同事,给组内成员集体培训,使大家迅速掌握测试工具的基本使用,这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10.测试结果的分析水平:【Allen】这个很重要,分析水平的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测试水平的高低和对产品需求理解

        对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来说,特别是性能测试结束之后,我们要分析部分测试结果,如果你都不熟悉测试工具的分析,何谈效率呢?所以测试结果的分析水平,也可以作为衡量测试效率的一个指标。

    转自:http://blog.csdn.net/fenfangnaicha/article/details/4404796

    Work for fun,Live for love!
  • 相关阅读:
    基于selenium的web自动化框架
    spring boot整合Mybatis
    Spring boot进阶-配置Controller、interceptor...
    spring boot 第一个Demo
    Spring事务管理
    mybatis、Spring整合(eclipse)以及事务管理
    highcharts 根据表格转化为不同的图表
    highChartTable 切换
    highcharts 切换
    九度 1533 最长上升子序列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lenblogs/p/2834248.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