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AngularJS2+调用原有的js脚本(AngularJS脚本跟本地原有脚本之间的关系)


    昨天一个话题说关于AngularJS2以后版本的两个小技巧,不料引出了另外一个话题,话题起始很简单:
    “很多的前端框架并不复杂,比如JQuery,引入即用,实时看到效果,多好。到了Angular2一直到现在的版本5,一点改进没有,还要编译,还要部署,原有的JS脚本也不能用了。”
    细想起来,这个话题的帽子并不小,至少牵扯出来一个关键,AngularJS2及以后的版本,其框架之下的JS代码,跟HTML中<script>块之中的JS代码,到底是什么关系?
    我试着来回答一下:

    • 首先,在AngularJS2框架之中实际使用的是ES6,全称ECMAScript6,是Javascript的下一个版本。官方的例子则是基本采用TS,全称TypeScript,是JS的一个超集。之所以用起来没有明显区别的感觉,因为的确从常用语法上,跟当前使用的JS,或者叫ES5 JS,差别很小,但即便再小,那也算的上不同的语言了。
    • 为什么采用新的语言,而不是沿用当前的ES5,官网和社区已经有了很多解释了,新语言当然有新语言的优势,比如定义变量,可以指定类型,而在程序中用错类型,则会在编译过程中就给出警告,不至于等到上线了才发现BUG。这些优势非常多,这里就不画蛇添足了。反正你肯定能理解,新当然有新的好处。
    • 既然采用了新的语言,为了跟当前的浏览器系统兼容,当然就有一个翻译过程,准确的说,甭管是TS还是ES6,甚至将来可能的ES7,在当下,都要翻译成ES5,才能在当前流行的浏览器之中运行。这个翻译,行话上讲,也就是“编译”。
    • 事实上,编译不仅仅干这么一点事,很多的优化工作、查错工作,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比如你使用了没有定义的变量、函数;比如你用错了函数类型;比如你使用了某个函数库但只是用了其中一小部分,那么多没用的部分应当排除掉避免占用宝贵的下载带宽,这些都是在编译过程做到的。
    • 好了,既然经过了这么复杂的动作,这个编译也必不可少,那么实际上答案已经出来了:那就是,很多原有理所应当存在的东西,就比如你在HTML中定义的JS对象、变量、函数,那些都是在执行环节,浏览器中才存在的。而在编译阶段,那些东西还只是停留在字符状态,AngularJS当然并不知道他们存在,也就无法直接的、像原来我们使用HTML-JS一样来使用它们了,这就如同上面那张图,看上去海天一色,互相映衬,但在根本上,它们是在两个世界。

    上面是从技术实现上的限制原因,实际上还有一个设计哲学逻辑上的原因:

    • AngularJS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单纯的在桌面浏览器中运行,还希望能够在手机、移动设备甚至其它设备上执行。你可能会说,现在的手机浏览器也很发达啊,至少比很多IE6/IE7之流要强多了,稍等,这里说的移动设备、其它设备,可不一定是指仅仅浏览器,从这种设计逻辑出发,AngularJS成为一种跨平台的开发框架,直接编译成各种系统原生的代码,完全是有可能实现的。试想,在那种情况下,你原来的JS代码很可能是连存在的空间都没有,又如何让AngularJS访问到呢?

    ————————————————————————————————————————————

    那是不是原有的JS代码和技术都要作废掉,无法再使用了呢?
    当然不是,你肯定早看到了,大量的第三方模块和代码库,通过NPM的管理,共存于这个架构中,彼此友好的相处。你原有的工作,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工作。
    你也可能会说,可我有很多代码没有做到那么好的面向对象化包装,也不想做那么复杂,该怎么办呢?AngularJS也提供了至少3个方法,来完成两个世界的打通工作。
    第一个方法,使用declare来预声明:
    我们来先看一个例子,使用ng new testExtJS来新建一个工程,接着cd testJS进入项目目录,使用cnpm install来初始化依赖包。用cnpm的原因是如果在中国,速度会快很多,这个在上一篇文章也说了。
    接着修改index.html,这里只贴出最后的结果: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TestExtJs</title>
        <base href="/">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link rel="icon" type="image/x-icon" href="favicon.ico">
    </head>
    <body>
    <script>
    	var webGlObject = (function() {
    	    return {
    	        init: function() {
    	            alert('webGlObject initialized');
    	        }
    	    }
    	})(webGlObject || {})	
    </script>
        <app-root>Loading...</app-root>
    </body>
    
    </html>
    

    注意中间的<script>块是我们增加的部分,来模拟我们在html本地已经有了一段js代码。
    然后在app.component.ts中增加声明和调用的部分:

    import { Component } from '@angular/core';
    
    declare var webGlObject: any;
    
    @Component({
      selector: 'app-root',
      templateUrl: './app.component.html',
      styleUrls: ['./app.component.css']
    })
    export class AppComponent {
      title = 'app works!';
      constructor() {
        this.title="constructor works!"
        webGlObject.init();
      }
    
    }
    

    注意上面代码中的declare声明,和下面添加的constructor构造函数和其中对js对象的调用。
    declare的意思就是告诉AngularJS,相信我,虽然现在你看不到对象webGlObject,但相信我,或早或晚,反正你一定会看到它的存在的,你正常编译、正常执行就好啦。当然这里的潜台词和副作用就是:诺,AngularJS,这部分代码我负责啦,你不用管它的对错,反正错了我也不会怪你。
    使用这种方法,类似上一篇文章的问题,你也完全可以声明一个window对象,然后直接访问其中的userAgent:

    	...
    declare var window:any;
    	...
        console.log(window.navigator.userAgent);
    

    问题又来了,既然直接能访问到window对象,那还用什么ng4-device-detector组件,直接从userAgent中判断设备类型不好吗?
    这就牵涉到我上面解释的最后一条,将来这段AngularJS代码,很可能不是运行在一个浏览器,其中可能根本没有window/document对象,那时候,这段代码就出错了。当然你可能会说,不不不,我就是在浏览器运行,不考虑别的。OK,我也不较劲,你当我没说,你完全可以就这么用。
    但是比较规范的办法,应当是把window对象以及你需要的其它类似对象,写成一个服务,然后注入到app.component之中,这样,即便将来运行环境有变化,只修改服务部分代码,你的主程序完全可以不用修改。
    落实到代码,大致是这样,首先把window对象包装成一个服务:

    import { Injectable } from '@angular/core';
    
    function _window() : any {
       // return the global native browser window object
       return window;
    }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WindowRef {
       get nativeWindow() : any {
          return _window();
       }
    }
    

    注册到provider:

    import { WindowRef } from './WindowRef';
    
    ...
    
    @NgModule({
        ...
        providers: [ WindowRef ]
    })
    export class AppModule{}
    

    在需要的组件中,引用这个服务,然后就可以使用了:

    ...
    import { WindowRef } from './WindowRef';
    ...
    @Component({...})
    class MyComponent {
    ...
        constructor(private winRef: WindowRef) {
            // 得到window对象
            console.log('Native window obj', winRef.nativeWindow);
        }
    ...
    }
    

    我得承认,这样是麻烦了不少,不过规范、可复用的代码,本身的确就多了很多限制。
    参考资料:https://juristr.com/blog/2016/09/ng2-get-window-ref/

    ————————————————————————————————————————————

    AngularJS也一直在努力,尽力弥合这种鸿沟,其中HostListener和HostBinding就是具体的两个实现,也是我们开始所说的3个方法中的后两个。
    HostListener 是属性装饰器,用来为宿主元素添加事件监听,这个行为表示html端某个元素的事件,产生到达TS脚本的调用动作。比如:

    import { Directive, HostListener } from '@angular/core';
    
    @Directive({
        selector: 'button[counting]'
    })
    class CountClicks {
        numberOfClicks = 0;
    
        @HostListener('click', ['$event.target'])
        onClick(btn: HTMLElement) {
            console.log('button', btn, 'number of clicks:', this.numberOfClicks++);
        }
    }
    

    使用counting装饰的button按钮,每次点击,都会产生一次计数行为,并且打印到控制的日志中去。
    HostBinding 是属性装饰器,用来动态设置宿主元素的属性值,这个跟上面的动作相反,表示首先标记在html某元素的某属性,然后在TS脚本端,对这个属性进行设置、赋值。比如:

    import { Directive, HostBinding, HostListener } from '@angular/core';
    
    @Directive({
        selector: '[exeButtonPress]'
    })
    export class ExeButtonPress {
        @HostBinding('attr.role') role = 'button';
        @HostBinding('class.pressed') isPressed: boolean;
    
        @HostListener('mousedown') hasPressed() {
            this.isPressed = true;
        }
        @HostListener('mouseup') hasReleased() {
            this.isPressed = false;
        }
    }
    

    上面的代码表示,如果某个html元素用exeButtonPress属性修饰之后,会有一个.pressed属性,可以监控到鼠标按下、抬起的事件,这表现了html元素到ts端双向的互动。
    HostListener和HostBinding有一个简写的形式host,如下所示:

    import { Directive, HostListener } from '@angular/core';
    
    @Directive({
        selector: '[exeButtonPress]',
        host: {
          'role': 'button',
          '[class.pressed]': 'isPressed'
        }
    })
    export class ExeButtonPress {
        isPressed: boolean;
    
        @HostListener('mousedown') hasPressed() {
            this.isPressed = true;
        }
        @HostListener('mouseup') hasReleased() {
            this.isPressed = false;
        }
    }
    

    看看,跟上一篇中快捷键绑定的方法很相似了?
    这一部分的代码使用了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8878888的资料,这篇文章写的很细致,想详细了解的建议及早阅读。

  • 相关阅读:
    suse12安装详解
    Centos7上部署openstack mitaka配置详解(将疑难点都进行划分)
    菜鸟帮你跳过openstack配置过程中的坑[文末新添加福利]
    openstack中dashboard页面RuntimeError: Unable to create a new session key. It is likely that the cache is unavailable.
    Multiple network matches found for name 'selfservice', use an ID to be more specific.报错
    查看 SELinux状态及关闭SELinux
    SELinux深入理解
    IP地址、子网掩码、网络号、主机号、网络地址、主机地址
    Oracle job procedure 存储过程定时任务
    POI文件导出至EXCEL,并弹出下载框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ndrewwang/p/8536292.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