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c#学习系列之静态类,静态构造函数,静态成员,静态方法(总之各种静态)

    <1>静态类:

    静态类与非静态类的重要区别在于静态类不能实例化,也就是说,不能使用 new 关键字创建静态类类型的变量。静态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共享。在声明一个类时使用static关键字,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它防止程序员写代码来实例化该静态类;其次,它防止在类的内部声明任何实例字段或方法。使用静态类的优点在于,编译器能够执行检查以确保不致偶然地添加实例成员,编译器将保证不会创建此 类的实例。静态类的另一个特征在于,C#编译器会自动把它标记为sealed。这个关键字将类指定为不可扩展;换言之,不能从它派生出其他类。

    静态类的主要特性:
    1:仅包含静态成员。
    2:无法实例化。
    3:是密封的。
    4:不能包含实例构造函数。可以包含静态构造函数。

    <2>静态构造函数:

    静态构造函数可以用于静态类,也可用于非静态类。 静态构造函数无访问修饰符、无参数,只有一个 static 标志。 静态构造函数不可被直接调用,当创建类实例或引用任何静态成员之前,静态构造函数被自动执行,并且只执行一次。 非静态类实例化加载它,才能调用

    1:静态类可以有静态构造函数,静态构造函数不可继承;
    2:静态构造函数可以用于静态类,也可用于非静态类;
    3:静态构造函数无访问修饰符、无参数,只有一个 static 标志;
    4:静态构造函数不可被直接调用,当创建类实例或引用任何静态成员之前,静态构造函数被自动执行,并且只执行一次。

    <3>静态成员

    如果将类中的某个成员声明为static,则称该成员为静态成员。一般来说,静态成员是属于类所有的,而非静态成员则属于类的实例的。每创建一个类的实 例,都在内存中为非静态成员开辟一片区域。而类的静态成员为类所有,为这个类的所有实例共享。无论这个类创建了多少副本,一个静态成员在内存中只占有一块 区域。

    <4>静态方法

    静态方法:静态方法是不属于特定对象的方法,静态方法可以访问静态成员变量,静态方法不可以直接访问实例变量,可以在实例函数调用的情况下,实例变 量做为参数传给静态方法。静态方法也不能直接调用实例方法,可以间接调用,首先要创建一个类的实例,然后通过这一特定对象来调用静态方法。

    理论讲在多也没有用,下面是实例:

     class A
        {
            public static int X = B.Y;//步骤2,有B类,跳到B类
            static A()
            {
                ++X;
                Console.WriteLine("xxxxxxx");
            }
        }
    
        class B
        {
            public static int Y = A.X;
            static B()
            {
                ++Y;
                Console.WriteLine("yyyyyyy");
            }
        }
        class c
        {
            static void Main()
            {
                Console.WriteLine(A.X.ToString());//步骤1,然后跳到A这个类
                Console.WriteLine(B.Y.ToString());
                Console.ReadKey();
    
            }
        }

    这是输出的结果:

      class A
        {
            public static int X;
            static A()           
            {
                Console.WriteLine("A's constructor");
                X = B.Y + 1;
                
            }
        }
        class B
        {
            public static int Y = A.X + 1;
            static B()
            {
                Console.WriteLine("B's constrcutor");
                
            }
            static void Main()
            {
                Console.WriteLine("X={0},Y={1}", A.X, B.Y);
            }
    
        }

    输出结果:

      class A
        {
            public static int X;
            static A()           
            {
                Console.WriteLine("A's constructor");
                X = B.Y + 1;
                Console.WriteLine("A's constructor&&A.X={0},B.Y={1}", A.X, B.Y);
            }
        }
        class B
        {
            public static int Y = A.X + 1;
            static B()
            {
                Console.WriteLine("B's constrcutor");
                Console.WriteLine("B's constructor&&A.X={0},B.Y={1}", A.X, B.Y);
            }
            static void Main()
            {
                Console.WriteLine("X={0},Y={1}", A.X, B.Y);
            }
    
        }

    class A
        {
            public static int X;
            static A()           
            {
                Console.WriteLine("A's constructor");
                X = B.Y + 1;
                Console.WriteLine("A's constructor&&A.X={0},B.Y={1}", A.X, B.Y);
            }
        }
        class B
        {
            public static int Y = A.X + 1;
            static B()
            {
                Console.WriteLine("B's constrcutor");
                Console.WriteLine("B's constructor&&A.X={0},B.Y={1}", A.X, B.Y);
            }
        }
    
    
        class c
        {
            static void Main()
            {
                Console.WriteLine(A.X);
                Console.WriteLine(B.Y);
            }
    
        }

    以上的题目都是比较经典的,要好好理解!!!

    未来为我而来,在自己的手中
  • 相关阅读:
    【LeetCode 41】缺失的第一个正数
    【LeetCode 38】报数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4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3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2
    20191017-2 alpha week 2/2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1
    作业要求20191010-9 alpha week 1/2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7
    20191010-8 alpha week 1/2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6
    Alpha阶段贡献分配规则
    选题 Scrum立会报告+燃尽图 05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nthow/p/336939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