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IT 外包中的甲方乙方,德国人,美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印象杂谈

    开篇介绍

    最近经常和朋友聚会,三十而立的年龄自然讨论最多的就是各自的小家庭,如何赚钱,工作,未来的就业发展,职业转型等话题。还有各种跳槽,机会选择,甲方乙方以及外包中的各种趣事,外企与国内私企的发展机会,还有各种老外大PK。今天在这里也就聊聊这些话题,相信这些话题对现在正在面临一些职业选择的朋友有所借鉴,以及对将要面对一些的人和物有所认识和了解。
     
    当然本文中讲述的一些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个人,只尽量描述一些我所经历过的或者知道的一些东西。关于外包行业中的这些比较,好与坏,得与失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处于的位置和角色去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会更全面一些。

    《OutSourced》 -《外包公司》

    外包并不是 IT 的特有名词,实际上在全球各行各业都存在外包的情况。远了像美国政府中的很多公共服务都是外包的形式承包给第三方,比如奥巴马同志搞的一个医疗保险项目就外包给了邻国加拿大的一家公司。近了像我们身边学校的食堂,可能就是校方的某位老大将学校的食堂外包给了校内或者校外的某位老大的小姨子隔壁家的老王家。
    我以前最喜欢看的一个美剧 《OutSourced》讲述的就是美国的一家"中美礼品公司"把他们的 Call Center 外包到了印度而发生的一系列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轻松幽默和搞笑的故事。
    因此,可以说外包是无处不在的。(PS:想要搞定印度英语的同学们,可以多看看多听听这个美剧,20多分钟不废脑力很轻松的看完一集)
    继续回到外包这个话题。

    IT 行业中的外包

    我个人所认为的 IT 行业中的外包一般分为这么两大类:项目外包与人力外包,当然这两者之间又可以相互交叉形成项目外包中的人力外包,或者人力外包中的项目外包。

    项目外包

    简单来说就是甲方把整个项目,一个完整的项目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供应商 -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乙方。这种 IT 项目本身可能并不是指的单纯的软件开发,数据开发,也完全可能包括了硬件的开发,硬件设备的租赁等,准确来说是一种服务。
     
    甲方往往会根据以前的项目支付情况,再根据各个部门的预估大概算出新的一年的预算支出,然后再根据各个候选乙方的报价与资质来确定乙方公司接单。这些服务费一般都是一财年一签,也有按季度或者按月签的情况。合同签订后,至于乙方招什么样的人,什么级别的是你们乙方自己的问题(也有碰到要求附加面试的)。但是条件就是中间不能延期,如果做出的产品,数据各方面出现问题那么就会从这个费用中扣除掉。所以这里的问题就是,如果招的人能力不够级别不够肯定会造成延期,也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为了利润,一般乙方可能往往选择一个高级的苦力搭配若干个初级中级选手,反正累死累活就是你们去扛。如果任务相对轻松的话,可能这一年大家过的很舒服。如果任务较重,那就等着加班加点的干活吧,大多数情况下也就别指望加班工资了。
     
    我以前的同事聊过他曾经呆过的一个项目,甲方销售部门第二天要开会,头一天下班才通知需要某些报表与数据,苦逼的他们只能加班加点的干,赶在第二天开会之前把数据和报表都整理出来了。并且据他所说,这种情况是常事,但是每次都只能忍气吞声的干下来了,因为这是服务条款中的一部分 - 技术支持。其实这种情况很容易理解,因为在这个外包服务中,作为销售部门就是赚取利润的部门,而作为乙方的 IT 仅仅是作为服务部门来为大家服务的,说简单一点无论甲方的IT部门和乙方在传统行业中 他们就是一个花钱的部门。所以这种或明或暗的博弈关系在不光存在于单纯的甲方和乙方,并且还存在于甲方的 IT 部门,乙方两者作为一个整体与甲方的比如销售部门之间。
     
    另外这种项目外包不仅仅是我们单纯理解的只有软件开发一种,有的甲方公司所使用的非核心业务部门的PC机,电话,笔记本等设备也都是由乙方公司来提供的,这也是一种外包。因此在此基础至少还形成了外包的外包,乃至外包的外包的外包,关于这种情况大家都心照不宣。

    人力外包

    一般按实际的 Man Day 结算,是比如签 100 个 Man Day 的合同,乙方的员工在甲方现场或者在乙方场地完成开发,期间每一个月定期结算支付。这 100 个 Man Day 用完了的话,那么就重新评估来签新的合同。当然不同级别的开发价格是不一样的,因此提前会在合同中规定好,这100 个 Man Day中按照项目难度实际需求其中有30个 Man Day 是分给高级开发,剩下的70个 Man Day 是分给初级或者中级的开发。那么 30 乘以 高级开发每天的8小时入场费用,70乘以初中级开发每天的8小时入场费用就构成了整个 100 个 Man Day 的预算费用。
     
    按月结算时,就按照实际的天数来结算就可以了。比如甲方给乙方一个高级开发一天4000来算的话,一个整月21-22天来算大概就是 8W多。乙方在这一个人身上赚取的利润就是 8W 多减去这个人的工资,保险,公积金以及这个人平摊下来公司的场地租金以及其他非盈利方面的支出。
     
    至于外包的价格,从低到高都不等,就我了解的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可以给到乙方按高级开发算的话有1500 - 3000一天不等。而合资企业或者外资独企根据乙方公司的资质,按职位级别可以给到3000 - 8000 不等。以前有一个项目中的美国咨询顾问,每小时 150 美金,以至于公司口头打招呼不允许在临下班的时候去咨询问题,因为即使多个15分钟,那咨询也会认认真真的记上,15分钟凑上四次也是 150美金呐。 

    项目整包 VS 人力外包

    这两种形式哪一种更好,就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如果只是按照 Man Day 来算的话,这样的合同往往可能不长,比如就是30 Man Day , 100 Man Day 的活。这就意味着乙方公司很难确定是否要接这样的一个单,接了,这个人如果是现成就有那么直接送去面试,面试通过就可以用。如果现成没有就得去招人,招了之后等合同结束公司还得养着这个人,后果就是这个人被到处塞,塞到各个项目当苦力。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项目,那么这个招进来的人就是先赚后亏了。但这对于乙方员工自身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甲方可能不会考虑把你往死里用。因为每天的时间固定是8个小时,每多一个小时也是会被记在 Man Day 中的,这样只是提前用完和按计划用完 Man Day 的关系了。
     
    如果是直接按照项目整包的形式,按年结算,这种方式可能作为乙方比较青睐,因为这一年中我的人力资源各个方面有更充沛的时间协调好。对于乙方员工来说,也有可能是好事,也有可能是坏事。因为有时可能因为进度,需求未明等原因闲的无所事事;有时任务紧的时候可能又忙的像条狗,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更极端的情况,一个公司因这一个项目而起,也有可能等项目落地之日就是公司倒闭之时。
     

    自由职业人

    这两种方式也不是绝对的,上面提到的项目外包和人力外包只是一个大概的分法,实际上的操作可能因甲方特点,项目的差异而不同。所以,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职位 - 自由职业人。我家同层有一个邻居,通过挂靠在一个乙方公司下面与乙方短签,乙方和甲方签,什么时候项目结束,他就和乙方合同结束。这样乙方省去了项目空期养人的风险,他也因此能够拿到更多薪水。干两个月休一个月,然后有机会再找下一个项目,通常好几个乙方通知他去同一家甲方公司去面试。通常干上半年到8个月基本上就抵以前干一年的了,那么这种自由职业者的前提就是首先你得技术实打实过硬,口碑好,熟悉这个圈子,有人愿意用你这才是王道。

    外包中的甲方和乙方

    外包中绕不开的话题就是甲方和乙方了,当然还有一种就是乙方的乙方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如同上面提到的这么几种情况,一个是花钱方,一个是服务方,作为乙方在各个方面当然姿态上一定是要摆的比较低的,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这个新合同是否还会给你去做了。这里我要说的是,甲方和乙方的职业发展上的考虑。
     
    通常情况下,特别在像我们这个30出头的年龄,往往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稳定的长期的职业发展会着重考虑到甲方公司发展,对甲方的要求无非就是三个字:要有钱。如果再要加上几个福利的话那就是:年终奖多,MM好看。
     
    那么到底是甲方好还是乙方好?或者说如果在不考虑创业的前提下,个人职业发展上是偏向于甲方多一点或者是乙方多一点?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是就我而言,我可能会最终选择甲方,其原因很简单:稳定。

    乙方

    我呆过不同的几家乙方公司 - 第一家乙方公司就如同我说的因项目起,一个团队从最初的5,6个人到高峰期的80多人,两年之后项目落地最初的80多人慢慢遣散到最后变成了几个人的流动作战部队。后面的几家也类似,公司倒还是正常运营,但是项目结束的时候,项目组解散的解散,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最大的问题的是可能会改变你职业技术的选择,就如同我以前本不是做 BI 开发的,但是因为一个项目结束新项目开始整个团队就转到 BI 上了,因为不选择 BI 就没有别的新项目,最终就只有离开。所以这也造就了我在2010年开始做BI之后到2014年这短短几年之间换过3次工作,到现在这是第四家公司了。
     
    因此,技术路线的成长在很多时候和以项目为主的公司的成长是相悖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公司就专做某一类技术。那么这样存在的问题就非常的突出了,如果你是以技术路线为目标走到底的话,很多乙方公司也提供不了这样的一种长期发展的环境的,大多数人只能通过不断的跳槽去弥补。这样的后果就职业初期可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下次想跳往一个更好的更大的特别是有很好职位或者 Title (部门 Lead, PM,非项目 Lead, PM) 提供的时候,由于你的不稳定和频繁跳槽对方会把你的不稳定因素也考虑进去,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遗憾落选。
     
    但是不是乙方也一无是处?不一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期的稳定的带有很浓厚行业背景的项目,比如说银行,金融,保险,医疗等等。这种项目基本上只要认真的扛下来,好好积累,四年,五年基本上足够让你成长为在这个领域无论是业务技能或者是技术方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达到一个咨询顾问这样的一个级别。另外一种就是因为项目的变更,因此需要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中切换,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不同的工具打交道,最终在技术领域的广度,项目的广度上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对于以后项目的控制,不同项目解决方案的提出,因为见多识广而变得游刃有余,所以这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甲方

    再来说说甲方,我所指的甲方还是排除掉像类似于阿里,华为这种巨无霸甲方,这种甲方要是有机会去的话死也要死进去。一朋友弟弟华中科大毕业,从程序员干起,到现在有一个什么职位,年薪百万,所以这种甲方我们还是自动的屏蔽掉比较好,免得伤自尊。
     
    作为技术出身,如果说要选择甲方作为个人长期发展的归属地的话,我觉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职位的级别。我所了解的甲方公司一般的情况下都不是以技术为主导的,因为以技术为主导的基本上不会选择外包。当然像华为科技类的这种另说,因为他们外包的也有技术成分,但是这种技术成分并非他们的核心研发技术,大部分是辅助性质的技术服务。
     
    在大多数非科技类的甲方公司,IT 部门并不是第一位的,IT 技术只是用来服务于其它的业务部门的,比如销售数据,呼叫中心数据统计,医疗数据分析报表,保险数据分析和预测等等。那么在 IT 部门中,所谓的有 Title 的职位就是部门经理,助理经理,部门 Lead 类似于这样的职位。像我们经常给自己定位的PM,高级开发,初级开发这些只是在某一个特定项目中的位置,而非部门中的职位,随着项目的变化,这些职位是或有或无的。而往往职位的级别决定着收入的级别,所以如果选择这种非技术类的甲方公司作为长期的发展目标,光靠技术是很难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的,一定要有职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甲方的开发在有乙方参与的情况下干的就不是开发的事情了,每天的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和邮件,会议,各方面人员沟通打交道多一些,开发的任务可能充其量占到20%-30%。如果在没有乙方参与的情况下,视各业务部门的需求和强势与否决定着平时空闲不空闲加班不加班。
     
    我有很多朋友在前几年陆陆续续转到了甲方公司,大多数都是以前那一批做 JAVA 和做 .NET 出身的朋友,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新产品上线之前忙的时候忙的像条疯狗,产品上线之后闲的时候闲的像条死狗。因为一旦新产品上线之后,剩下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护,功能改进,这种工作量比起最初的投入来说还是轻松了不少。所以基本上他们在没活的时候大多数都在弄着自己的事情,看书的看书,写博客的写博客,聊 QQ 的聊 QQ,刷微信的刷微信.. 这些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常态。最近还碰到一个在甲方的处于感情空窗期的80后单身屌丝兄弟向我咨询感情问题,说他们部门来了一个做产品测试的 MM,想增进一下“友谊”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纯屌丝形象,百度程序员泡 MM 攻略啊!多爆 Bug啊!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乙方开发想转甲方开发的原因 - 稳定,有适当的时间可以自己学习技术,较之乙方话语权上升了,合理的待遇提升。
     
    但是当我们聊起以后在甲方应该到底如何发展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没谱。因为从心里的角度,不做乙方还可以往前走一步去选择甲方。但是做了甲方,再往前走,以他们现在安稳的状态很难再适应和回到乙方公司。有一个朋友说的挺直接:“那家伙又不懂技术,又TM挨着不走,他不走我TM就没机会,他走了我就出头了!”。我想,这个想法可以代替很多甲方开发的一种普遍心理吧。
     
    所以到底是甲方好还是乙方好,可能是各有千秋和各自和各自的苦恼吧!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不选择创业,那么30岁之前朝“钱”看,30岁之后朝后看。

    外包中的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印度人

    由于公司的关系,项目的关系这些人除了和日本人没有实际面对面几里哇啦沟通过,其他的基本上都在一个屋檐下共事过。估计有人觉得英语一定要多么好才能怎么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也是很费劲的,特别是和印度人。很多时候工作上的东西大家都是共通的,英语表达基本上都是可以猜测理解出来的,生活上的英语如果要深入的探讨一下还是有些词难达意的。在这里我个人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看法,因此下面提到的都只是我个人和他们共事期间的一些印象和看法,绝对没有任何种族歧视在里面,如果有描述片面的地方,大家也就哈哈一乐吧。

    德国人 

    对德国人其实我不是太好形容,因为在我印象中,他们给我的感觉大体相同,整体感觉都非常类似。这一点和对日本人的看法也是一致的,就是从一个日本人身上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德国人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对工作严谨细心,做事不乱来也不乱说话也不乱评价。在你通常以为他们忽略了很多问题的时候,突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一直在关注着。
     
    比如说以前我刚入职一家德国公司的时候每天都需要向老大发 Daily Report,每天都在发,但是我觉得他那么忙怎么会有时间看每一个人的工作笔记。所以时间长了,就开始有点乱写了,即使没有做完的事情也写上冲冲字数,每天工作都能列出很多来。突然有一天收到邮件回复,说我今天邮件提到的一个小设计他非常感兴趣,要我明天把这个设计演示一下给他看看。那一晚上就都没有睡好,都在想如何解决这个世界难题,因为哪有设计,压根就没有做,而日志上明明写着 - DONE! 我一定是发神经了!侥幸的是,第二天老大去客户那里开会了,2个小时的时间我飞速的尽最后一口力气完成了 7, 8 张表的设计,还有存储过程,ETL 的设计... 惊险的度过难关。后来在演示的时候聊天,才发现其实我写的每一封 Daily Report 他都自始至终的一封不拉一字不拉的阅读过,因为有些话题一聊基本上他都知道我做过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我的职业态度有问题,我应该去检讨自己这种捡漏子钻空子的行为;另一方面才发现德国人做事其实是非常细心的。当你往往忘记某一个你以为不重要的小细节的时候,你发现他其实是在关注着的,这种关注是一种习惯,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认真。包括后来从工作当中,包括请假等很多小事情等等其实很能发现他们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的民族。还有一点,他们对加班不以为然,有早上很早来的,也有晚上很晚回去的。

    日本人

    和日本人没有在同一个项目中共事过,但是因为项目组隔的比较近所以能够了解和看到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表现,也经常和其他同事聊这些项目和这些日本人。日本人的感觉非常明显,严谨守规矩,等级制度严,在某些方面来说非常的刻板。大夏天的我们都是光着膀子,有的穿着拖鞋干活。这些日本人从来,永远都是职业衬衫,皮鞋,领带,衬衫里面还穿着隔汗的小背心。有时空调不给力了,我们心里就偷着乐:热死这帮小鬼子!但是换个角度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职业态度和习惯,换做是我,这一点我可能就做不到,明明可以换的轻松一点,为什么要搞的那么难受。
     
    第二次是他们项目小组自己内部发生了一些争吵,背着日本人的。因为他们发现在文档设计书中有些方法的参数设计的有非常明显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设计来开发的话是不行的。但是最终的结果据我所知就是这几个日本人还是坚持按照这种设计来完成开发,尽管他们也知道这个问题很弱智,但是他们无权修改。最终这个问题还是上报给了上游设计,从北京到东京,再从东京回到北京,就那么一个小小的问题走了一圈,没有任何余地。按照我们的做法就是先改了再说,改了再慢慢修,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刻板的问题。但是刻板的反面,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认真和坚持。直到最后两天,再次看到这几个日本人,从他们项目小组传来了一阵起哄声。原因是这几个日本人在中国的整个三个多月的夏天第一次穿上了T恤,居然没有穿衬衫,我们心里想的肯定是热坏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要走了,在最后走的两天换上休闲的衣服显得和大家亲近一点。

    美国人

    美国人怎么说,有很多和中国人一样的一面,有热情也有让人非常不喜欢的一面。绝对和德国人,日本人是两类不同的性格,有搞笑的,也有嘴巴乱说话,在项目中不按规矩乱搞的,所以很难给他们下定义。但是较之德国人来说,他们没有那么严谨,很多内容是可以变通着来的。不要说美国人总是守规矩的,该钻空子也一样钻,该酒驾的一样酒驾。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生活的态度能明显感觉到。在德国公司,老板会要求穿职业装,正装去客户那里,包括上班。包括我们的桌子上是不允许摆放任何私人物品,包括相片等等。但是美国人却对这些方面要求的不是那么严格,只要穿着大致得体就可以,桌面上是可以允许摆放私人物品的。平常也经常搞些黑色幽默,甚至拿9.11开玩笑(开玩之后让我千万不要出去乱讲),也搞地域攻击,哪个哪个州就是一个垃圾,X子养的都能说等等。而这些在德国人身上,这些确实很少发现,至少他们即使说也不会当着我们的面去说。所以说美国人在某些方面和中国人还是类似的,包括请客吃饭抢着付钱,热情似火,酒后话多嘴巴欠。再简单对比德国人,就是总体上美国人爱玩,爱社交,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很快聊天拉近关系。但干活有时不自觉,没事也偷着上网玩 Facebook 什么的,有时活看起来干的很快,干完就玩,但是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心检查就会找到很多小 Bug 的。如果再和中国对比的话,很多性格上其实也是很类似的,都能在身边找到原型。
    关于美国 IT 相关印象我在这篇杂记中也提到了,就 IT 行业对比来说,我感觉他们的心态要更年轻一些 - 有感于三个50岁的美国程序员的生活状态与IT职业杂想

    印度人

    印度人在我的印象中也比较特别,也非常能直观的感觉到像能看我们自己的影子一样,即使就打过几次交道也能发现这些。比如说会打小报告,爱偷懒,有点自私,爱钻空子,耍无赖。
     
    在做过的项目当中,印度人和印度人彼此之间挖坑,打小报告互相举报揭底,所以就不提印度人给中国人挖坑了。爱搞地域和彼此之间一定要分出个高低之分。还有就是偷懒,一个很简单的 ETL 属性明明懂英语只要简单搜索一下就可以学会,但是就是偷懒说查过了不知道怎么搞,后来还是中国人用撇脚的英语自己搞定的。但是在老板面前表现的时候却是非常的显得精神又积极,用我们的话就是表里不一,很能装。明明做了一件事,但是能说做了五件事。最令我气愤的就是每次在 MSDN 回答了一些刚刚注册的印度人的问题之后,这些人通常解决问题了基本上就消失了,也不给评分,也不给回复,然后下一次看到他们再问问题又是这样。并且非常让然感到愤怒的几次情况就是我接受了他们的 Skype 加友申请之后,几个人不分时间的通过 Skype 复制一大段杂乱无章的代码问问题,甚至直接 Call 过来用着一口浓浓印式英语打招呼!
     
    他们确实有招人讨厌的一面,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印度人无论技术,还是做事的能力绝对是顶呱呱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关于微软 BI 的很多书籍的作者,包括 SQL Server 的 MVP,在美国很多就是印度裔的。包括之前做过的一些项目,碰到的一些印度裔的美国人,技术方面还是非常全面的。所以我觉得印度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印度人个性完全不同。他们有鸡贼的一面,也有很精英的一面,爱面子,爱分等级排排坐,欺软怕硬,也有崇尚技术,经常热心的在 MSDN 回复他人问题,解决困难的。所以在和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他们很多方面就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影子,如果换种肤色换种语言,就单单这些性格个性上的表现我觉得和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区别。

    德国人-日本人  美国人-中国人-印度人

    最后如果这几类人放在一起共事的话,基本上德国人,日本人是属于那种比较安静的,做事认真忙碌下班后还可以加班的那一批人。而美国人则基本上就是准点下班,并且下班后或者放假工作上的事是绝对不管的。最有意思的是如果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同时在一起的话,美国人则会不怀好意挖坑问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是最棒的程序员,中国人老搞这一套知道是挖坑和美国人互视点头阴笑,笑而不语,反正英语不好也不会表达。但是事后美国人在印度人不在的时候告诉过我 - 印度人说中国人英语太垃圾,经常山寨,他们印度人是除了美国人之外是最好的程序员....马屁精!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nblogs.com/biwork/p/4024145.html
  • 相关阅读:
    Java面试基础 -- Git篇
    Java面试基础
    如何避免死锁?
    如何减少上下文切换?
    Java中的volatile变量有什么作用?
    Thread类中start()方法喝run()方法有什么不同?
    (一)java异常处理的几个问题
    SUSE CaaS Platform 4
    SUSE CaaS Platform 4
    SUSE Ceph 增加节点、减少节点、 删除OSD磁盘等操作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iwork/p/4024145.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