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转载】redis的主从复制

    主从复制

    放一篇主从复制原理讲的非常好的文章链接 https://www.cnblogs.com/kismetv/p/9236731.html 下面的很多都是从这篇文章复制过来的,因为实在是无可挑剔

    简介

    通俗的讲,主从复制就是主服务器数据更新之后,根据配置和策略,将主服务器的数据自动同步到从服务器,也叫master/slave 机制 ,master以写为主,slave以读为主。可以起到读写分离,容灾恢复数据的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负载均衡,配合读写分离,尤其是读多写少的时候,配置多个从节点,多个节点一起可以有效的降低服务器的压力

    用法

    所有的主从复制的开启,都是在从节点上开启,不需要动子节点,开启主从复制有三种方式,

    1. 启动从服务器redis客户端后,执行slaveof 主机ip 主机端口
    2. 从节点配置文件加入 slaveof 主机ip 主机端口
    3. redis-server启动时在后面加入 --slaveof 主机ip 主机端口

    以上三种方式都可以成为启动主从复制,可以使用info replication查看主从情况 ,启动之后,从机会自动的在主机上同步所有的数据, 然后可以在主机进行写操作,例如set k1 V1,主机的会自动同步到从机上.

    注意:一旦成为从机 将不能执行和主机写命令,从机只能读,不允许写,否则会报错

    (error) READONLY You can't write against a read only slave.
    

    2.当主机挂了之后,从机还是从机,原地待命,不会成为主机,当主机回来了之后,一切照旧,当从机挂了,与master断开连接,就需要重新连接master,而不会自动再成为从机 ,当然可以在配置文件中配置,断开连接后自动重新连接主机。事实上在redis集群中,当主机挂了之后,集群剩余的机器会投票一台从机成为新的主机。在这种情况下,当原来的主机重启之后,他就不能重新自动变回主机了

    主从复制原理

    主从复制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连接建立阶段(即准备阶段)、数据同步阶段、命令传播阶段;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连接建立阶段

    1. 保存主节点信息

    当执行了slaveof 命令后,从节点会存储主节点的ip和端口号的信息,

    1. 建立socket连接

      然后根据这ip和端口号建立socket连接,同时,从节点将为这个socket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复制文件的处理程序,而主节点接到从节点的socket连接之后, 将从节点看做是连接到主节点的一个客户端,后面的步骤会以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命令请求的形式来进行。 也会为这个socket建立相关的客户端程序。

    2. 发送ping命令
      从节点成为主节点的客户端之后,发送ping命令进行首次请求,目的是:检查socket连接是否可用,以及主节点当前是否能够处理请求。

      从节点发送ping命令后,可能出现3种情况:

      (1)返回pong:说明socket连接正常,且主节点当前可以处理请求,复制过程继续。

      (2)超时:一定时间后从节点仍未收到主节点的回复,说明socket连接不可用,则从节点断开socket连接,并重连。

      (3)返回pong以外的结果:如果主节点返回其他结果,如正在处理超时运行的脚本,说明主节点当前无法处理命令,则从节点断开socket连接,并重连。

    二.数据同步阶段

    主从节点之间的连接建立以后,便可以开始进行数据同步,该阶段可以理解为从节点数据的初始化。具体执行的方式是: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psync命令(Redis2.8以前是sync命令),开始同步。

    数据同步阶段是主从复制最核心的阶段,根据主从节点当前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量复制和部分复制,下面会有一章专门讲解这两种复制方式以及psync命令的执行过程,这里不再详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同步阶段之前,从节点是主节点的客户端,主节点不是从节点的客户端;而到了这一阶段及以后,主从节点互为客户端。原因在于:在此之前,主节点只需要响应从节点的请求即可,不需要主动发请求,而在数据同步阶段和后面的命令传播阶段,主节点需要主动向从节点发送请求(如推送缓冲区中的写命令),才能完成复制。

    三. 命令传播阶段

    数据同步阶段完成后,主从节点进入命令传播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节点将自己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接收命令并执行,从而保证主从节点数据的一致性。

    在命令传播阶段,除了发送写命令,主从节点还维持着心跳机制:PING和REPLCONF ACK。从节点会向主节点定时的发送ping命令来检测主节点的超时情况,

    全量复制

    全量复制就是把主节点所有的数据都复制过来,增量复制就是在全量复制之后,主节点增加多少数据,从节点就只复制主节点增加的数据。全量复制一般是在初次复制阶段,在第一次全量复制之后,往后的复制都是增量复制。

    Redis通过psync命令进行全量复制的过程如下:

    (1)从节点判断无法进行部分复制,向主节点发送全量复制的请求;或从节点发送部分复制的请求,但主节点判断无法进行全量复制;具体判断过程需要在讲述了部分复制原理后再介绍。

    (2)主节点收到全量复制的命令后,执行bgsave,在后台生成RDB文件,并使用一个缓冲区(称为复制缓冲区)记录从现在开始执行的所有写命令

    (3)主节点的bgsave执行完成后,将RDB文件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首先清除自己的旧数据,然后载入接收的 RDB 文件 ,将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主节点执行bgsave时的数据库状态

    (4)主节点将前述复制缓冲区中的所有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执行这些写命令,将数据库状态更新至主节点的最新状态

    (5)如果从节点开启了AOF,则会触发bgrewriteaof的执行,从而保证AOF文件更新至主节点的最新状态

    通过全量复制的过程可以看出,全量复制是非常重型的操作:

    (1)主节点通过bgsave命令fork子进程进行RDB持久化,该过程是非常消耗CPU、内存(页表复制)、硬盘IO的;关于bgsave的性能问题,可以参考 深入学习Redis(2):持久化

    (2)主节点通过网络将RDB文件发送给从节点,对主从节点的带宽都会带来很大的消耗

    (3)从节点清空老数据、载入新RDB文件的过程是阻塞的,无法响应客户端的命令;如果从节点执行bgrewriteaof,也会带来额外的消耗

    增量复制

    由于全量复制在主节点数据量较大时效率太低,因此Redis2.8开始提供部分复制,用于处理网络中断时的数据同步。

    部分复制的实现,依赖于三个重要的概念:

    (1)复制偏移量

    主节点和从节点分别维护一个复制偏移量(offset),代表的是主节点向从节点传递的字节数;主节点每次向从节点传播N个字节数据时,主节点的offset增加N;从节点每次收到主节点传来的N个字节数据时,从节点的offset增加N。

    offset用于判断主从节点的数据库状态是否一致:如果二者offset相同,则一致;如果offset不同,则不一致,此时可以根据两个offset找出从节点缺少的那部分数据。例如,如果主节点的offset是1000,而从节点的offset是500,那么部分复制就需要将offset为501-1000的数据传递给从节点。而offset为501-1000的数据存储的位置,就是下面要介绍的复制积压缓冲区。

    (2)复制积压缓冲区

    复制积压缓冲区是由主节点维护的、固定长度的、先进先出(FIFO)队列,默认大小1MB;当主节点开始有从节点时创建,其作用是备份主节点最近发送给从节点的数据。注意,无论主节点有一个还是多个从节点,都只需要一个复制积压缓冲区。

    在命令传播阶段,主节点除了将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还会发送一份给复制积压缓冲区,作为写命令的备份;除了存储写命令,复制积压缓冲区中还存储了其中的每个字节对应的复制偏移量(offset)。由于复制积压缓冲区定长且是先进先出,所以它保存的是主节点最近执行的写命令;时间较早的写命令会被挤出缓冲区。

    由于该缓冲区长度固定且有限,因此可以备份的写命令也有限,当主从节点offset的差距过大超过缓冲区长度时,将无法执行部分复制,只能执行全量复制。反过来说,为了提高网络中断时部分复制执行的概率,可以根据需要增大复制积压缓冲区的大小(通过配置repl-backlog-size);例如如果网络中断的平均时间是60s,而主节点平均每秒产生的写命令(特定协议格式)所占的字节数为100KB,则复制积压缓冲区的平均需求为6MB,保险起见,可以设置为12MB,来保证绝大多数断线情况都可以使用部分复制。

    从节点将offset发送给主节点后,主节点根据offset和缓冲区大小决定能否执行部分复制:

    • 如果offset偏移量之后的数据,仍然都在复制积压缓冲区里,则执行部分复制;
    • 如果offset偏移量之后的数据已不在复制积压缓冲区中(数据已被挤出),则执行全量复制

    (3)服务器运行ID(runid)

    每个Redis节点(无论主从),在启动时都会自动生成一个随机ID(每次启动都不一样),由40个随机的十六进制字符组成;runid用来唯一识别一个Redis节点。通过info Server命令,可以查看节点的runid:

    主从节点初次复制时,主节点将自己的runid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将这个runid保存起来;当断线重连时,从节点会将这个runid发送给主节点;主节点根据runid判断能否进行部分复制:

    • 如果从节点保存的runid与主节点现在的runid相同,说明主从节点之前同步过,主节点会继续尝试使用部分复制(到底能不能部分复制还要看offset和复制积压缓冲区的情况);
    • 如果从节点保存的runid与主节点现在的runid不同,说明从节点在断线前同步的Redis节点并不是当前的主节点,只能进行全量复制。

    主从复制过程

    1)首先,从节点根据当前状态,决定如何调用psync命令:

    • 如果从节点之前未执行过slaveof或最近执行了slaveof no one,则从节点发送命令为psync ? -1,向主节点请求全量复制;
    • 如果从节点之前执行了slaveof,则发送命令为psync ,其中runid为上次复制的主节点的runid,offset为上次复制截止时从节点保存的复制偏移量。

    (2)主节点根据收到的psync命令,及当前服务器状态,决定执行全量复制还是部分复制

    心跳机制

    在命令传播阶段,除了发送写命令,主从节点还维持着心跳机制:PING和REPLCONF ACK。从节点会向主节点定时的发送ping命令来检测主节点的超时情况,同时,从节点会向主节点发送 REPLCONF ACK 命令

    频率是每秒1次;命令格式为:REPLCONF ACK {offset},其中offset指从节点保存的复制偏移量。REPLCONF ACK命令的作用包括:

    (1)实时监测主从节点网络状态:该命令会被主节点用于复制超时的判断。此外,在主节点中使用info Replication,可以看到其从节点的状态中的lag值,代表的是主节点上次收到该REPLCONF ACK命令的时间间隔,在正常情况下,该值应该是0或1,如下图所示:

    img

    (2)检测命令丢失:从节点发送了自身的offset,主节点会与自己的offset对比,如果从节点数据缺失(如网络丢包),主节点会推送缺失的数据(这里也会利用复制积压缓冲区)。注意,offset和复制积压缓冲区,不仅可以用于部分复制,也可以用于处理命令丢失等情形;区别在于前者是在断线重连后进行的,而后者是在主从节点没有断线的情况下进行的。

    (3)辅助保证从节点的数量和延迟:Redis主节点中使用min-slaves-to-write和min-slaves-max-lag参数,来保证主节点在不安全的情况下不会执行写命令;所谓不安全,是指从节点数量太少,或延迟过高。例如min-slaves-to-write和min-slaves-max-lag分别是3和10,含义是如果从节点数量小于3个,或所有从节点的延迟值都大于10s,则主节点拒绝执行写命令。而这里从节点延迟值的获取,就是通过主节点接收到REPLCONF ACK命令的时间来判断的,即前面所说的info Replication中的lag值。

  • 相关阅读:
    java注解-笔记
    java重载与重写-笔记
    java中(equals与==)- 笔记
    Java迭代与递归-笔记
    C++指针悬挂-笔记
    极速倒入sql记录到excel表格,19个子段5万条记录只需30秒
    利用MCI的方法可以方便的实现光驱门的开关
    如何让你的程序在任务列表隐藏
    如何实现遍历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
    识别操作系统版本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ackmlik/p/127659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