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数据结构】树

    (ElemType*)malloc(sizeof(ElemType)*InitSize);
    此函数是一个指针型函数,返回的指针指向该分配域的开头位置。

    树的性质

    • 树中的结点数 = 所有结点的度数 + 1
    • 度为m的树中第i层上至多(m^{i-1})个结点(i>=1)
    • 高度为hm叉树至多((m^h-1)/(m-1))个结点(推导公式S=(m^{h-1}+m^{h-2}+m^{h-3}+...+m+1)=((m^h-1)/(m-1))
    • 具有n个结点的m叉树的最小高度为(⌈log_m(n(m-1)+1)⌉)
    • 按结点数的和算:总结点数(N=n_0+n_1+n_2+...+n_m)(结点数的和)树的度为m,即 m叉树
    • 按度数算:总结点数(N=n_1+2n_2+3n_3+...+mn_m+1)(度数+1)
    • 由上面两个式子可得,(n_0=1+n_2+2n_3+3n_4+...+(m-1)n_m)

    树的存储结构

    双亲表示法

    双亲表示法采用一组连续空间来存储每个结点,同时在每个结点中增设一个伪指针指示其双亲结点在数组中的位置根结点下标为0,其伪指针域为-1.

    • 存储结构;
    //双亲表示法
    #define MAX_TREE_SIZE 100   //树中最多结点数
    typedef struct {        //树的结点定义
        ElemType data;      //数据元素
        int parent;         //双亲位置域
    }PTNode;
    typedef struct {        //树的类型定义
        PTNode nodes[MAX_TREE_SIZE];    //双亲表示
        int n;              //结点数
    }PTree;     //Parent Tree
    • 优点:
      可以很快得到每个结点的双亲结点
    • 缺点:
      结点的孩子时需要遍历整个结构

    孩子表示法

    孩子表示法是从树的根节点开始,使用顺序表依次存储树中各个节点,将每个结点的孩子结点都用单链表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线性结构,用于存储各节点的孩子节点位于顺序表中的位置,此时n个结点就有n个孩子链表(叶子结点的孩子链表为空表)。

    • 存储结构;
    //孩子表示法
    typedef struct CTNode{
        int child;//链表中每个结点存储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数据在数组中存储的位置下标
        struct CTNode * next;
    }ChildPtr;
    typedef struct {
        TElemType data;//结点的数据类型
        ChildPtr* firstchild;//孩子链表的头指针
    }CTBox;
    typedef struct{
        CTBox nodes[MAX_SIZE];//存储结点的数组
        int n,r;//结点数量和树根的位置
    }CTree;     //Child Tree
    • 优点:
      寻找子女的操作非常直接
    • 缺点:
      寻找双亲的操作需要遍历n个结点中孩子链表指针域所指向的n个孩子链表

    孩子兄弟表示法(二叉树表示法)

    孩子兄弟表示法(左孩子右兄弟)以二叉链表作为树的存储结构。使每个结点包括三部分内容:结点值、指向结点第一个孩子结点的指针,及指向结点下一个兄弟结点的指针(沿此域可以找到结点的所有兄弟结点)。

    • 存储结构:
    //孩子兄弟表示法
    typedef struct CSNode {
        ElemType data;      //数据域
        struct CSNode *firstchild, *nextsibling;    //第一个孩子和右兄弟指针
    }CSNode, *CSTree;   //Child Sibling Tree
    • 优点:
      可以方便地实现树转换为二叉树的操作,易于查找结点的孩子结点等
    • 缺点:
      从当前结点寻找双亲结点比较麻烦。若为每个结点增设一个parent域指向其父节点,则查找结点的父节点也很方便。

    树和森林的遍历

    与二叉树遍历的对应关系

    森林 二叉树
    先根遍历 先序遍历 先序遍历
    后根遍历 中序遍历 中序遍历

    树的遍历

    • 先根遍历:
      若树非空,则先访问根节点,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遍历根结点的每棵子树,其访问顺序与这棵树相应的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循序相同。
      先序遍历(NLR)->先根遍历(根 孩子 兄弟)

    • 后根遍历:
      若树非空,则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遍历根结点的每棵子树,之后再访问根节点。其访问顺序与这棵树相应的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循序相同。
      中序遍历(LNR)->后根遍历(孩子 根 兄弟)

    森林的遍历

    • 先序遍历森林。若森林为非空,则按如下规则进行遍历:
      • 访问森林中第一棵树的根节点。
      • 先序遍历第一棵树中根节点的子树森林。
      • 先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之后剩余的树构成的森林。
    • 中序遍历森林。若森林为非空,则按如下规则进行遍历:
      • 中序遍历第一棵树中根节点的子树森林。
      • 访问森林中第一棵树的根节点。
      • 中序遍历除去第一棵树之后剩余的树构成的森林。

    二叉树

    二叉树的性质

    • 非空二叉树上的叶子结点数 = 度为2的结点数 + 1,即 (n_0 = n_2 + 1)(叶子当然比分支多啊,类比一下现实中的树)
    • 非空二叉树上第k层上至多有(2^{k-1})个结点(k$>=$1)
    • 高度为h的二叉树至多有(2^h-1)个结点(h>=1)
    • 完全二叉树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编号1,2,...,n,则对结点i有以下关系:
      • 所在层次(⌊log_2i⌋ + 1)
      • 双亲结点编号为⌊(i/2)
      • 左孩子结点编号为2i
      • 右孩子结点编号为2i+1

        PS:若越界则不存在。
        这个性质也是二叉树()的顺序存储下标从1开始的理由。

    • 具有n个(n>0)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log_2(n+1)⌉)(⌊log_2n + 1⌋)
    • 在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中,有n+1个空指针
    • 在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中,有n-1个度(即 ,一个度为一个边)(除了根结点,其他结点都是边+结点)
    • 完全二叉树(n_1)只能等于0或1
    • 哈夫曼树由于其构造方法,所以只有度为0和度为2的结点(n_1)=0
    • (N=n_0+n_1+n_2=n_1+2n_2+1)

    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 顺序存储结构:
      • 注意:要从数组下标为1开始存储树中的结点(若从0开始存,则不满足上述完全二叉树的结点关系性质
      • 适用于完全二叉树()和满二叉树

        注意区别树的顺序存储结构与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在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双亲表示法)中,数组下标代表结点的编号,下标上所存的内容指示了结点之间的关系;而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中,数组下标既代表了结点的编号,又指示了树中各结点之间的关系。

    • 链式存储结构:
      • 数据域 + 左右指针域

    二叉树的遍历

    注意:中序和后序遍历,都是出容器时 遍历访问进入容器只是存放遍历结点的顺序
    先序遍历是访问后,入容器

    遍历二叉树其实是以一定的规则,将二维的二叉树中的结点排列成一个线性序列,其实质是对一个非线性结构进行线性化操作,使这个访问序列中的每个结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除外)都有一个直接前驱和直接后继。

    注意:这三种遍历算法的访问路径是相同的(都是围着树的外圈访问一整圈),只是访问结点的时机不同。(先序遍历第一次经过就访问,中序遍历第二次经过才访问,后序遍历第三次经过才访问。加上左右分支,沿着树的外圈访问),可以以此来求某一结点的前驱后继。但要求整体的前驱后继,还是将整个二叉树生成遍历序列。

    • 由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中序序列(或 后序序列和中序序列)可以唯一地确定一棵二叉树。
      由先(后)序序列可以得知根结点,再由中序序列可以根据根结点划分左右子树;
      再由先(后)序序列得知左右子树根结点,再中序划分。。

    我们以下的使用的栈或队列都是作为一个工具来解决其他问题的,我们可以把栈或队列的声明和操作写的很简单,而不必分函数写出。

    • 顺序栈
      1. 声明一个栈并初始化:
        ElemType stack[maxSize];    //存放栈中的元素
        int top = -1;   //栈顶指针(指向栈顶元素)
      1. 元素进栈:
        stack[++top] = x;
      1. 元素出栈:
        x = stack[top--];
      1. 判断栈空
        top == -1;  //栈空
        top > -1;   //栈非空
    • 顺序队列
      1. 声明一个队列并初始化:
        ElemType queue[maxSize];    //存放队列中元素
        int front = -1, rear = -1;  //队头(指向队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队尾(指向队尾元素)
      1. 元素入队:
        queue[++rear] = x;
      1. 元素出队:
        x = queue[++front];
      1. 判断队空
        front == rear;  //队空
        front < rear;   //队非空

    先序遍历(PreOrder)

    左右都是经过,根才访问。

    • 操作过程:
      简称,根左右
      若二叉树为空,则什么也不做;否则,
      1. 访问根节点;
      2. 先序遍历左子树;
      3. 先序遍历右子树。
    • 具体实现:
      • 递归算法:
      void PreOrder(BiTree T) {
        if(T == NULL) {         //合法性检验
            return;
        }
        visit(T);               //访问根节点
        PreOrder(T->lchild);    //递归遍历左子树
        PreOrder(T->rchild);    //递归遍历右子树
      }
      • 非递归算法:
      //二叉树先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算法需要借助一个栈
      void PreOrder2(BiTree T) {
        InitStack(S);       //初始化栈
        BiTNode *p = T;     //p是遍历指针
        while(p || !IsEmpty(S)) {   //p不空 或 栈中还有元素时循环
            if(p) {                 //根节点进栈,遍历左子树
                visit(p);
                Push(S, p);         //每遇到非空二叉树先向左走
                p = p->lchild;
            }else {                 //根指针出栈,访问根节点,遍历右子树
                Pop(S, p);          //出栈,访问根节点
                p = p->rchild;      //再向右子树走
            }
        }
      }

    中序遍历(InOrder)

    左右都是经过,根才访问。

    • 操作过程:
      简称,左根右

    • 具体实现:
      • 递归算法:
      void InOrder(BiTree T) {
        if(T == NULL) {
            return;
        }
        InOrder(T->lchild);
        visit(T);
        InOrder(T->rchild);
      }
      • 非递归算法:
        借助,可以将二叉树的递归遍历算法转换为非递归算法。
        先扫描(并非访问)根节点的所有左节点,并将它们一一进栈,然后出栈一个结点*p(显然结点*p没有左孩子结点或左孩子结点均已被访问过),访问它。然后扫描该结点的右孩子结点,将其进栈,再扫描该右孩子结点的所有左结点并一一进栈,如此继续,直到栈空为止。
      //二叉树中序遍历的非递归算法,算法需要借助一个栈
      void InOrder2(BiTree T) {
        InitStack(S);       //初始化栈
        BiTNode *p = T;     //p是遍历指针
        while(p || !IsEmpty(S)) {   //p不空 或 栈中还有元素时循环
            if(p) {                 //根节点进栈,遍历左子树
                Push(S, p);         //每遇到非空二叉树先向左走
                p = p->lchild;
            }else {                 //根指针出栈,访问根节点,遍历右子树
                Pop(S, p);          //出栈,访问根节点
                visit(p);
                p = p->rchild;      //再向右子树走
            }
        }
      }

    后序遍历(InOrder)

    左右都是经过,根才访问。

    • 操作过程:
      简称,左右根

    • 具体实现:
      • 递归算法:
      void PostOrder(BiTree T) {
        if(T == NULL) {
            return;
        }
        PostOrder(T->lchild);
        PostOrder(T->rchild);
        visit(T);
      }
      • 非递归算法:
        后序非递归遍历二叉树的顺序是是先访问左子树,再访问右子树,最后访问根结点。当用堆栈来存储结点时,必须分清返回根结点时是从左子树返回的还是从右子树返回的。所以,使用辅助指针r,其指向最近访问过的结点。也可在结点中增加一个标志域,记录是否已被访问。
      void PostOrder(BiTree T) {
        InitStack(S);
        p = T;
        r = NULL;       //r指向最近访问过的结点
        while(p || !IsEmpty(S)) {
            if(p) {         //走到最左边
                push(S, p);
                p = p->lchild;
            }else {         //向右
                GetTop(S, p);   //取栈顶结点
                if(p->rchild && p->rchild!=r) { //若右子树存在,且未被访问过
                    p = p->rchild;  //转向右
                }else {             //否则,弹出结点并访问
                    pop(S, p);      //将结点弹出
                    visit(p->data); //访问该结点
                    r = p;          //记录最近访问过的结点
                    p = NULL;       //结点访问完后,重置p指针,用于再次循环(从栈内结点开始)
                }
            }
        }
      }

    因为直到最后才访问根结点,所以访问到值为x的结点时,上面的所有祖先根结点都还没被访问栈中所有元素均为该结点的祖先,依次出栈打印即可。

    迭代后序遍历访问一个结点*p时,栈中结点恰好是*p结点的所有祖先。从栈底到栈顶结点再加上*p结点,刚好构成从根结点到*p结点的一条路径。再很多算法设计中都利用了这一特性求解,如求根结点到某结点的路径求两个结点的最近公共祖先等,都可以利用这个思路来实现。

    这三种遍历算法中,递归遍历左右子树的顺序都是固定的,只是访问根结点的顺序不同。不管采用哪种遍历算法,每个结点都访问一次且仅访问一次,故时间复杂度都是O(n)

    在递归遍历中,递归工作栈的栈深恰好为树的深度,所以在最坏情况下,二叉树是有n个结点且深度为n的单支树,遍历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O(n)

    层次遍历(LevelOrder)

    • 操作过程:
      要进行层次遍历,需要借助一个队列。先将二叉树根结点入队,然后出队,访问该结点,若它有左子树,则将左子树根结点入队;若它有右子树,则将右子树根结点入队。然后出队,对出队结点访问,如此反复,直到队列为空。

    • 具体实现:
    void LevelOrder(BiTree T) {
        InitQueue(Q);       //初始化辅助队列
        BiTNode *p;
        EnQueue(Q, T);      //将根结点入队
        while(!IsEmpty(Q)) {    //队列不空循环
            DeQueue(Q, p);      //队头元素出队,出队指针才是用来遍历的遍历指针
            visit(p);           //访问当前p所指向结点
            if(p->lchild != NULL) { //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入队列
                EnQueue(Q, p->lchild);
            }
            if(p->rchild != NULL) { //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入队列
                EnQueue(Q, p->rchild);
            }
        }
    }

    用层次遍历易于找到某结点的父结点。而且层次遍历采用迭代效率高,迭代方法也方便实现。

    线索二叉树

    传统的链式存储仅能体现一种父子关系,不能直接得到结点在遍历中的前驱或后继。在二叉链表表示的二叉树中存在大量的空指针(n-1个),利用这些空链域存放指向其直接前驱或后继的指针,即可成为线索二叉树

    在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中,有n+1个空指针。这是因为每个叶结点有2个空指针,而每个度为1的结点有1个空指针,所以总的空指针数为(2n_0+n_1),又有(n_0=n_2+1),所以总的空指针为(n_0+n_1+n_2+1=n+1)

    注意:线索二叉树指明了在存储过程中的数据存放方式,所以它是一种物理结构

    • 目的:
      为了加快查找结点前驱和后继的速度(加快对二叉树的遍历)。
      线索二元树的左线索指向其前驱右线索指向其后继

    • 存储结构:
    //线索二叉树
    typedef struct ThreadNode {     //线索二叉树结点
        ElemType data;      //数据元素
        struct ThreadNode *lchild, *rchild;     //左、右孩子指针
        int ltag, rtag;     //左、右线索标志
        //tag=0代表child指针指向孩子,tag=1代表child指针指向前驱后继
    }ThreadNode, *ThreadTree;

    以这种结点结构构成的二叉链表作为二叉树的存储结构,称为线索链表
    其中指向结点前驱和后继的指针称为线索
    加上线索的二叉树称为线索二叉树
    对二叉树以某种遍历使其变为线索二叉树的过程称为线索化

    前序线索化

    • 具体实现:
      通过前序遍历对二叉树线索化的递归算法如下:
    //前序遍历对二叉树线索化的递归算法
    void PreThread(ThreadTree &p, ThreadTree &pre) {
    //指针pre指向前序遍历时上一个刚刚访问过的结点,用它来表示各结点访问的前后关系
        if(!p) {    //递归出口
            return;
        }
        
        //下面开始建立线索化(其实就相当于遍历中的 “访问” )
        if(p->lchild == NULL) {     //左子树遍历到头,左子树为空,“建立前驱线索”
            p->lchild = pre;
            p->ltag = 1;
        }
        if(pre!=NULL && pre->rchild==NULL) {    //“建立前驱结点的后继线索”
            pre->rchild = p;        //“建立前驱结点的后继线索”(仅建立了前驱的后继线索,所以最后一个结点的后继线索没有建立)
            pre->rtag = 1;
        }
        pre = p;                    //标记当前结点称为刚刚访问过的结点(注意:访问!=扫描)
        //访问是指对该结点进行操作(如print输出),而扫描则代表只是经过了这个结点,并没有执行任何操作
        
        PreThread(p->lchild, pre);  //递归线索化左子树
        PreThread(p->rchild, pre);  //递归,线索化右子树
    }

    //通过前序遍历建立前序线索二叉树
    void CreatePreThread(ThreadTree T) {
        ThreadTree pre = NULL;
        if(!T) {
            return;
        }
        PreThread(T, pre);      //线索化二叉树,没有建立最后一个结点的后继线索
        pre->rchild = NULL;     //处理遍历的最后一个结点
        pre->rtag = 1;
    }

    中序线索化

    • 操作过程:
      对二叉树的线索化,实质上就是遍历一次二叉树,只是在遍历的过程中,检查当前结点左右指针域是否为空,若为空,将它们改为指向前驱结点或后继结点的线索

    • 具体实现:
      通过中序遍历对二叉树线索化的递归算法如下:
    //中序遍历对二叉树线索化的递归算法
    void InThread(ThreadTree &p, ThreadTree &pre) {
    //指针pre指向中序遍历时上一个刚刚访问过的结点,用它来表示各结点访问的前后关系
        if(!p) {    //递归出口
            return;
        }
        InThread(p->lchild, pre);   //递归线索化左子树
        
        //下面开始建立线索化(其实就相当于遍历中的 “访问” )
        if(p->lchild == NULL) {     //左子树遍历到头,左子树为空,建立前驱线索
            p->lchild = pre;
            p->ltag = 1;
        }
        if(pre!=NULL && pre->rchild==NULL) {
            pre->rchild = p;        //建立前驱结点的后继线索(仅建立了前驱的后继线索,所以最后一个结点的后继线索没有建立)
            pre->rtag = 1;
        }
        pre = p;                    //标记当前结点称为刚刚访问过的结点(注意:访问!=扫描)
        //访问是指对该结点进行操作(如print输出),而扫描则代表只是经过了这个结点,并没有执行任何操作
        
        InThread(p->rchild, pre);   //递归,线索化右子树
    }

    //通过中序遍历建立中序线索二叉树
    void CreateInThread(ThreadTree T) {
        ThreadTree pre = NULL;
        if(!T) {
            return;
        }
        InThread(T, pre);       //线索化二叉树,没有建立最后一个结点的后继线索
        pre->rchild = NULL;     //处理遍历的最后一个结点
        pre->rtag = 1;
    }

    线索化后,先序线索二叉树可以很简单的找到一个结点的先序后继,而查找先序前驱必须知道该结点的双亲结点
    中序线索二叉树可以找到一个结点的中序前驱中序后继
    后序线索二叉树可以找到一个结点的后序前驱,而查找后序后继也必须知道该结点的双亲结点

    线索二叉树的遍历

    中序线索化二叉树主要是为访问运算服务的,这种遍历不再需要借助栈,因为他的结点中隐含了线索二叉树的前驱和后继信息。利用线索二叉树,可以实现二叉树遍历的非递归算法。

    1. 求中序线索二叉树中中序下的第一个结点:
    ThreadNode *Firstnode(ThreadNode *p) {
        while(p->ltag == 0) {   //最左下的结点(不一定是叶结点)
            p = p->lchild;
            return p;
        }
    }
    1. 求中序线索二叉树中结点p在中序序列下的后继结点:
    ThreadNode *Nextnode(ThreadNode *p) {
        if(p->rtag == 0) {      //有右子树
            return Firstnode(p->rchild);    //找右子树的最左下结点(即为后继节点)(手动找)
        }else {     //rtag==1 直接返回后继线索
            return p->rchild;   //(根据线索自动找)
        }
    }
    1. 中序线索二叉树的中序遍历算法:
    void Inorder(ThreadNode *T) {
        //从中序下第一个结点(最左下结点)开始,依次找其后继节点
        for(ThreadNode *p=Firstnode(T); p!=NULL; p=Nextnode(p)) {
            visit(p);
        }
    }

    优先队列(Priority Queue):特殊的“队列”,取出元素的顺序是按照元素的优先权(关键字)大小,而不是元素进入队列的先后顺序。

    使用数组或链表的话效率不高,所以我们试着采用二叉树来实现优先队列,所以我们引入了“”。

    • 基本概念:
      堆可以看成是一棵完全二叉树,特点是父亲大孩子小,或者父亲小孩子大,前者称为大顶堆,后者称为小顶堆。

    注意:从根结点到任意结点路径上的结点序列具有有序性。所以堆的插入和删除都是沿着有序的轨迹进行操作。
    经常被用来实现优先级队列,优先级队列在操作系统的作业调度和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树和二叉树的应用

    二叉排序树(BST)

    二叉排序树作为一种动态集合,其特点是树的结构通常不是一次生成的,而是在查找过程中,当树中不存在关键值等于给定值得结点时再进行插入的。

    • 二叉排序树(Binary Sort Tree)的定义:
      • 若左子树非空,则左子树上所有关键字值均小于根节点关键字值。
      • 若右子树非空,则右子树上所有关键字值均大于根节点关键字值。
      • 左、右子树本身也分别是一棵二叉排序树。

        注意: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必为一个新的叶子结点

    左子树结点值 < 根结点值 < 右子树结点值 (没有相等值)
    所以对二叉排列树进行中序遍历,可以得到一个递增的有序序列

    当有序表是静态查找表时,宜用顺序表作为其存储结构,而采用二分查找实现其查找操作;若有序表是动态查找表,则应选择二叉排序树作为其逻辑结构。

    查找

    • 操作过程: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是从根节点开始,沿着某个分支逐层向下进行比较的过程。
      若二叉排序树非空,则将给定值与根节点的关键字比较,若相等,则查找成功;若给定值小于根节点的关键字,则在根节点的左子树查找;若给定值大于根节点的关键字,则在根节点的右子树查找。

    • 具体实现:
      • 递归实现:
      BSTNode *BST_Search(BiTree T, ElemType key) {
        if(!T) {
            return NULL;
        }
        if(key < T->data) {
            return BST_Search(key, T->lchild);
        }else if(key > T->data) {
            return BST_Search(key, T->rchild);
        }else {     //相等
            return T;
        }
      }
      • 非递归实现:
      //查找函数返回指向关键字值为key的结点指针,若不存在,返回NULL
      BSTNode *BST_Search(BiTree T, ElemType key, BSTNode *&p){
        p = NULL;   //p指向被查找结点的双亲,用于插入和删除操作中
        while(T!=NULL && key!=T->data) {
            p = T;
            if(key < T->data) {
                T = T->lchild;
            }else {
                T = T->rchild;
            }
        }
        return T;
      }

    插入

    • 操作过程:
      若原二叉排序树为空,则直接插入结点;否则,若关键字k小于根结点关键字,则插入左子树,若关键字k大于根结点关键字,则插入右子树。

    • 具体实现:
    //在二叉排序树T中插入一个关键字为k的结点
    int BST_Insert(BiTree &T, ElemType k) {
        if(T == NULL) {     //原树为空,新插入的记录为根结点
            T = (BiTree)malloc(sizeof(BSTNode));
            T->data = k;
            T->lchild = NULL;
            T->rchild = NULL;
            return 1;       //插入成功
        }else if(k == T->data) {    //树中存在相同关键字的结点
            return 0;
        }else if(k < T->data) {     //插入T的左子树
            return BST_Insert(T->lchild, k);
        }else {                     //插入T的右子树
            return BST_Insert(T->rchild, k);
        }
    }

    构造

    • 操作过程:
      每读入一个元素,就建立一个新结点,若二叉排序树为空,则将新结点作为二叉排序树的根结点;若二叉排序树为非空,则将新结点的值域根结点的值比较,若小于根结点的值,则插入左子树,否则插入右子树。
      其实就是,依次输入数据元素,并将它们插入二叉排序树中适当位置上的过程。

    • 具体实现:
    //用关键字数组str[]建立一个二叉排序树
    void Creat_BST(BiTree &T, ElemType str[], int n) {
        T = NULL;       //初始时bt为空树
        int i = 0;
        while(i < n) {  //依次将每个元素插入
            BST_Insert(T, str[i]);
            i++;
        }
    }

    删除

    在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结点时,不能把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上的结点都删除,必须先把被删除结点从存储二叉排序树的链表摘下,将因删除结点而断开的二叉链表重新链接起来,同时确保二叉排序树的性质不会丢失。

    • 操作过程:
      1. 若被删除结点z是叶结点,则直接删除,不会破坏二叉排序树的性质。
      2. 若结点z只有一棵左子树或右子树,则让z的子树称为z父节点的子树,替代z的位置。
      3. 若结点z有左、右两棵子树,则令z的直接后继(或直接前驱)(即右子树中的最小元素(或左子树中最大元素))替代z,然后从二叉排序树中删去这个直接后继(或直接前驱),这样就转换成了第一或第二种情况。
    • 具体实现:
    //查找最小元素的递归函数
    BiTree FindMin(BiTree T) {
        if(!T) {    //空的二叉搜索树
            return NULL;
        }
        if(!T->lchild) {    //找到最左孩子结点并返回
            return T;
        }else {
            return FindMin(T->lchild);  //沿着左子树继续找
        }
    }
    //查找最大元素的迭代函数
    BiTree FindMax(BiTree T) {
        if(!T) {    //空的二叉搜索树
            return NULL;
        }
        while(T->rchild) {  //找到最右孩子结点
            T = T->rchild;
        }
        return T;
    }
    //删除二叉排序树中值为x的结点
    BiTree Delete(ElemType x, BiTree T) {
        BiTree tmp;
        if(!T) {
            printf("要删除的元素未找到");
        }
        if(x < T->data) {
            T->lchild = Delete(x, T->lchild);   //左子树递归删除
        }else if(x > T->data) {
            T->rchild = Delete(x, T->rchild);   //右子树递归删除
        }else {
            if(T->lchild && T->rchild) {        //被删除结点有左右两个子结点
                tmp = FindMin(T->rchild));      //在右子树中找最小元素填充删除结点
                T->data = tmp->data;
                T->rchild = Delete(T->data, T->rchild);//在删除结点的右子树中删除最小元素
            }else {     //被删除结点有一个或没有子结点
                tmp = T;
                if(!T->lchild) {    //没有左孩子
                    T = T->rchild;
                }else if(!T->rchild) {  //没有右孩子 
                    T = T->lchild;
                }
                free(tmp);
            }
        }
        return T;
    }

    平衡二叉树(AVL)

    为避免树的高度增长过快,降低二叉排序树的性能,规定在插入和删除二叉树结点是,要保证任意结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将这一的二叉树称为平衡二叉树(Balanced Binary Tree),简称平衡树(AVL)。

    平衡因子:结点子树与子树的高度差为该结点的平衡因子,则平衡二叉树结点的平衡因子的值只可能是-1、0、1。

    插入

    • 操作过程:
      每当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或删除)一个结点时,首先检查其插入路径上的结点是否因为此次操作而导致了不平衡。若导致了不平衡,则先找到插入路径上离插入结点最近的平衡因子的绝对值大于1的结点A,再对A为根的子树,再保持二叉排序树的前提下,调整各结点的位置关系,使之重新达到平衡。

    每次调整的对象都是最小不平衡子树,即以插入路径上离结点最近的平衡因子的绝对值大于1的结点作为根的子树。

    最小不平衡子树的三个节点按大小列出排序,调整三个结点(爷子孙三代)(LL,RR,LR,RL),调整成父、左孩子、右孩子,调整完毕后,将剩下的结点(小于等于四个,因为调整完毕后只有两层,现在加入第三层)顺着接到下面(若不清楚怎么顺着接,可以将其分支画出来,补充到四个,从左到右接上去就好了(空节点也要接上去))。

    • LL:(三个结点:X<k1<k2)(中间大小的结点提出,另外两个放左右)
    • RR:(三个结点:k1<k2<Z)
    • LR:(三个结点:k1<k2<k3)(中间大小的结点提出,另外两个放左右)(孙子(k2)提出,比较另外两个,放左右)
    • RL:(三个结点:k1<k2<k3)

    查找

    查找过程中,与给定值进行比较的关键字个数不超过树的深度。

    • 性质:
      假设以(n_h)表示深度为h的平衡树中含有的最少结点数。显然,有(n_0)=0,(n_1)=1,(n_2)=2,并且有(n_h=n_{h-1}+n_{h-2}+1)

    哈夫曼树(最优二叉树)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树中结点常常被赋予一个表示某种意义的数值,称为该结点的权
    从树的根结点到任意节点的路径长度(经过的边数)与该结点上权值乘积,称为该结点的带权路径长度
    树中所有结点的带权路径长度之和称为该树的带权路径长度(WPL)。

    • WPL=∑路径*结点权值=非叶子结点的权值之和
    • 性质:
      1. 每个初始结点最终都成为叶结点,且权值越小的结点到根结点的路径长度越大。
      2. 构造过程中共新建了n-1个结点(双分支结点),因此哈夫曼树中的结点总数2n-1
      3. 每次构造都选择2棵树作为新结点的孩子,因此哈夫曼树中不存在度为1的结点。((n_1)=0)
      4. 字符 <-> 编码 <-> 叶子结点,一一对应。
    • 构造:
      • 在n个权值中选出两个最小的权值,对应的两个结点组成一个新的二叉树,且新二叉树的根结点的权值为左右孩子权值的和;
      • 那两个最小权值的合并为如今这个新的权值;
      • 即,在原有的n个权值中删除那两个最小的权值,同时将新的权值加入到n–2个权值的行列中,以此类推;
      • 重复(1)和(2),直到所有的结点构建成了一棵二叉树为止,这棵树就是哈夫曼树。

        注意:构建时,不要抓着那棵合成的树一直构建,当该树合成到一定程度,它就不是最小的权值了

    哈夫曼编码时,0和1究竟是表示左子树还是表示右子树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左、右结点的顺序是任意的,所以构造出的哈夫曼树并不唯一,但各哈夫曼树的带权路径长度(WPL, Weighted Path Length)相同且为最优。

    常用算法

    层次遍历的应用

    求树高

    • 设计思想:
      采用层次遍历的算法,设置变量level记录当前结点所在的层数,设置变量last指向当前层的最右结点,每次层次遍历出队时与last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层数+1,并让last指向下一层的最右结点,直到遍历完成。

      出队指针用来访问遍历(遍历指针),出队遇到最右结点层数+1,其实也可以遇到下层第一个结点+1,但是不好记录第一个结点。

    • 算法:
    int Btdepth(BiTree T) {
        if(!T) {
            return 0;
        }
        int front = -1, rear = -1;      //队头队尾,队头指向队头元素的前一个位置,队尾指向队尾元素
        int last = 0, level = 0;        //last指向下一层的最右结点
        BiTree Q[MaxSize];              //设置队列Q,元素是二叉树结点指针且容量足够
        Q[++rear] = T;                  //将根结点入队
        BiTree p;
        //其实层次遍历,是队头指针遍历(出队时访问),队尾指针只是负责增加元素
        while(front < rear) {           //队不空
            p = Q[++front];             //队列元素出队
            if(p->lchild) {
                Q[++rear] = p->lchild   //左孩子入队
            }
            if(p->rchild) {
                Q[++rear] = p->rchild;  //右孩子入队
            }
            if(front==last) {           //处理该层的最右结点,front指向该层刚出队的最右节点,遇到最右结点层数+1
                level++;                //层数+1
                last = rear;            //last指向下层
            }
        }
        return level;
    }
    //递归
    int Btdepth2(BiTree T) {
        if(!T) {
            return 0;
        }
        ldep = Btdepth2(T->lchild); //左子树高度
        rdep = Btdepth2(T->rchild); //右子树高度
        if(ldep > rdep) {
            return ldep+1;      //树的高度为子树最大高度加根结点
        }else {
            return rdep+1;
        }
    }

    求树宽

    • 设计思想:
      采用层次遍历的方法求出所有结点的层次,并将所有结点和对应的层次放在一个队列中,然后通过扫描队列求出各层的结点总数,最大的层结点总数即为二叉树的宽度。

      MY:采用层次遍历的方法,设置宽度变量width记录宽度,max记录最大宽度,设置变量last指向当前层的最右结点,每次层次遍历出队时宽度+1 ,再与last指针比较,若两者相等(即遍历到最右结点),则width与max比较,用max记录下当前最大宽度,并将宽度清零,last指向下一层的最右结点。
    • 算法:
        int BTWidth(BiTree b) {
            BiTree p;
            int last = 0, width = 0, max = 0;
            
            BiTree queue[MaxSize];
            int front = -1, rear = -1;
            
            queue[++rear] = b;      //根结点入队
            while(front < rear) {
                p = queue[++front]; //出队
                width++;    //宽度+1
                if(p->lchild) {
                    queue[++rear] = p->lchild;
                }
                if(p->rchild) {
                    queue[++rear] = p->rchild;
                }
                if(front == last) {     //遍历到最右结点
                    if(width > max) {
                        max = width;    //记录最大宽度
                        width = 0;      //宽度清零
                    }
                    last = rear;        //指向下一层的最右结点
                }
            }
            return max;
        }

    后序遍历的应用

    输出结点x的所有祖先(即路径)

    • 设计思想:
      采用后序遍历算法,在出栈的同时判断是否为x,如果为x输出栈内所有元素。
    • 算法:
    void Search(BiTree bt, ElemType x) {
        BiTNode *p = bt, *r = NULL;
        InitStack(S);
        while(p || !IsEmpty(S)) {
            if(p) {     //走到最左边
                push(S, p);
                p = p->lchild;
            }else {
                getTop(S, p);
                if(p->rchild && p->rchild!=r) { //如果右结点存在且最近未被访问过
                    p = p->rchild;  
                }else {
                pop(S, p);
                    if(p->data == x) {
                        print(p);
                        while(!IsEmpty(S)) {
                            pop(S, p);
                            print(p);
                        }
                    }
                    r = p;
                    p = NULL;
                }
            }
        }
    }

    最近公共祖先结点

    • 设计思想:
      后序非递归,当访问到p时,将栈中所有元素复制到临时栈T,再继续访问,访问到q时,从栈顶开始比较栈S和栈T中元素,第一个相等的元素即为最近公共祖先。
    • 算法:
    bool Ancestor(BiTree ROOT, BiTNode *p, BiTNode *q, BiTNode *&r) {
        BiTree S[];
        int Stop = -1;
        BiTree T[];
        int Ttop = -1;
            
        BiTNode *x = ROOT, *visit = NULL;
        while(x || Stop > -1) { //IsEmpty(S)
            if(x) {         //走到最左边
                S[++Stop] = x;  //push(S, x);
                x = x->LLINK;
            }else {
                x = S[Stop];    //GetTop(S, x);
                if(x->RLINK && x->RLINK != visit) {
                    x = x->RLINK;
                }else {
                    x = S[Stop--];  //pop(S, x);
                    if(x == p) {
                        //将栈S中的所有元素复制到临时栈T
                        for(int i=0; i<=Stop; i++) {
                            T[i] = S[i];
                            Ttop = Stop;
                        }
                    }
                    if(x == q) {
                        //将栈S中的所有元素从栈顶开始,分别于栈T中比较,第一个相等的元素就是最近公共祖先
                        for(int i=Stop; i>-1; i--) {
                            for(int j=Ttop; j>-1; j--) {
                                if(S[i] == T[j]) {      //相等
                                    r = S[i];           //返回最近公共祖先
                                    return true;        //找到了
                                }
                            }
                        }
                    }
                    r = x;
                    x = NULL;   
                }
            }
        }
        return false;
    }

    根据遍历序列建立树

    • 设计思想:
      1. 根据先序序列确定树的根结点;
      2. 根据根结点在中序序列中划分出二叉树的左右子树包含哪些结点,然后根据左右子树结点在先序序列中的次序确定子树的根结点(即回到步骤1);
      3. 上述操作,直到每棵子树仅有一个结点(该子树的根结点)为止。
    • 算法:
    BiTree PreInCreat(ElemType A[], ElemType B[], int l1, int h1, int l2, int h2) {
    //l1,h1为先序的第一和最后一个结点下标,l2,h2为中序的第一和最后一个结点的下标
        //初始调用时,l1=l2=1, h1=h2=n
        root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建立根结点
        root->data = A[l1];         //根结点
        for(i=l2; B[i]!=root->data; i++);   //根结点在中序序列中的划分
        llen = i-12;        //左子树长度
        rlen = h2-i;        //右子树长度
        if(llen) {          //建立左子树
            root->lchild = PreInCreat(A, B, l1+1, l1+llen, l2, l2+llen-1);
        }else {
            root->lchild = NULL;
        }
        if(rlen) {          //建立右子树
            root->rchild = PreInCreat(A, B, h1-rlen+1, h1, h2-rlen+1, h2);
        }else {
            root->rchild = NULL;
        }
        return root;
    }
  • 相关阅读:
    pandas 查看行列数
    git提交代码至GitHub
    编码错误
    Pandas中根据列的值选取多行数据
    pandas过滤缺失数据之dropna()
    kail linux安装
    mybatis_plus插件使用
    Vue 插槽和自定义事件
    Vue计算属性
    使用axios 异步显示数据到页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knemo/p/1124146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