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GBDT(MART) 迭代决策树入门教程 | 简介

     

    在网上看到一篇对从代码层面理解gbdt比较好的文章,转载记录一下:

           

           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又 叫 MART(Multiple Additive Regression Tree),是一种迭代的决策树算法,该算法由多棵决策树组成,所有树的结论 累加起来做最终答案。它在被提出之初就和SVM一起被认为是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较强的算法。近些年更因为被用于搜索排序的机器学习 模型而引起大家关注。

    GBDT主要由三个概念组成:Regression Decistion Tree(即DT),Gradient Boosting(即 GB),Shrinkage (算法的一个重要演进分枝,目前大部分源码都按该版本实现)。搞定这三个概念后就能明白GBDT是如何工作的,要继续理解它 如何用于搜索排序则需要额外理解RankNet概念,之后便功德圆满。下文将逐个碎片介绍,最终把整张图拼出来。

     

    一、 DT:回归树 Regression Decision Tree

    提起决策树(DT, Decision Tree) 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C4.5分类决策树。但如果一开始就把GBDT中的树想成分类树,那就是一 条歪路走到黑,一路各种坑,最终摔得都要咯血了还是一头雾水说的就是LZ自己啊有木有。咳嗯,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GBDT是很多棵分类树。决策树分为两大 类,回归树和分类树。前者用于预测实数值,如明天的温度、用户的年龄、网页的相关程度;后者用于分类标签值,如晴天/阴天/雾/雨、用户性别、网页是否是 垃圾页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前者的结果加减是有意义的,如10岁+5岁-3岁=12岁,后者则无意义,如男+男+女=到底是男是女? GBDT的核心在于 累加所有树的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就像前面对年龄的累加(-3是加负3),而分类树的结果显然是没办法累加的,所以GBDT中的树都是回归树,不是分类树,这点对理解GBDT相当重要(尽管GBDT调整后也可用于分类但不代表GBDT的树是分类树)。那么回归树是如何工作的呢?

    回归树总体流程也是类似,不过在每个节点(不一定是叶子节点)都会得一个预测值,以年龄为例,该预测值等于属于这个节点的所有人年龄的平均值。分枝时穷举 每一个feature的每个阈值找最好的分割点,但衡量最好的标准不再是最大熵,而是最小化均方差--即(每个人的年龄-预测年龄)^2 的总 和 / N,或者说是每个人的预测误差平方和 除以 N。这很好理解,被预测出错的人数越多,错的越离谱,均方差就越大,通过最小化均方差能够找到最靠谱 的分枝依据。分枝直到每个叶子节点上人的年龄都唯一(这太难了)或者达到预设的终止条件(如叶子个数上限),若最终叶子节点上人的年龄不唯一,则以该节点 上所有人的平均年龄做为该叶子节点的预测年龄。若还不明白可以Google "Regression Tree",或阅读本文的第一篇论文中 Regression Tree部分。

     

    二、 GB:梯度迭代 Gradient Boosting

    好吧,我起了一个很大的标题,但事实上我并不想多讲Gradient Boosting的原理,因为不明白原理并无碍于理解GBDT中的Gradient Boosting。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同学可以阅读这篇英文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dient_boosted_trees#Gradient_tree_boosting

     

    Boosting,迭代,即通过迭代多棵树来共同决策。这怎么实现呢?难道是每棵树独立训练一遍,比如A这个人,第一棵树认为是10岁,第二棵树认为是0 岁,第三棵树认为是20岁,我们就取平均值10岁做最终结论?--当然不是!且不说这是投票方法并不是GBDT,只要训练集不变,独立训练三次的三棵树必 定完全相同,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之前说过,GBDT是把所有树的结论累加起来做最终结论的,所以可以想到每棵树的结论并不是年龄本身,而是年龄的一个累 加量。GBDT的核心就在于,每一棵树学的是之前所有树结论和的残差,这个残差就是一个加预测值后能得真实值的累加量。 比如A的真实年龄是18岁,但第一棵树的预测年龄是12岁,差了6岁,即残差为6岁。那么在第二棵树里我们把A的年龄设为6岁去学习,如果第二棵树真的能 把A分到6岁的叶子节点,那累加两棵树的结论就是A的真实年龄;如果第二棵树的结论是5岁,则A仍然存在1岁的残差,第三棵树里A的年龄就变成1岁,继续 学。这就是Gradient Boosting在GBDT中的意义,简单吧。

     

    三、 GBDT工作过程实例。

    还是年龄预测,简单起见训练集只有4个人,A,B,C,D,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4,16,24,26。其中A、B分别是高一和高三学生;C,D分别是应届毕业生和工作两年的员工。如果是用一棵传统的回归决策树来训练,会得到如下图1所示结果:


     

    现在我们使用GBDT来做这件事,由于数据太少,我们限定叶子节点做多有两个,即每棵树都只有一个分枝,并且限定只学两棵树。我们会得到如下图2所示结果:

     

    在第一棵树分枝和图1一样,由于A,B年龄较为相近,C,D年龄较为相近,他们被分为两拨,每拨用平均年龄作为预测值。此时计算残差(残差的意思就是: A的预测值 + A的残差 = A的实际值), 所以A的残差就是16-15=1(注意,A的预测值是指前面所有树累加的和,这里前面只有一棵树所以直接是15,如果还有树则需要都累加起来作为A的预测 值)。进而得到A,B,C,D的残差分别为-1,1,-1,1。然后我们拿残差替代A,B,C,D的原值,到第二棵树去学习,如果我们的预测值和它们的残 差相等,则只需把第二棵树的结论累加到第一棵树上就能得到真实年龄了。这里的数据显然是我可以做的,第二棵树只有两个值1和-1,直接分成两个节点。此时 所有人的残差都是0,即每个人都得到了真实的预测值。

     

    换句话说,现在A,B,C,D的预测值都和真实年龄一致了。Perfect!:

    A: 14岁高一学生,购物较少,经常问学长问题;预测年龄A = 15 – 1 = 14

    B: 16岁高三学生;购物较少,经常被学弟问问题;预测年龄B = 15 + 1 = 16

    C: 24岁应届毕业生;购物较多,经常问师兄问题;预测年龄C = 25 – 1 = 24

    D: 26岁工作两年员工;购物较多,经常被师弟问问题;预测年龄D = 25 + 1 = 26 

     

    那么哪里体现了Gradient呢?其实回到第一棵树结束时想一想,无论此时的cost function是什么,是均方差还是均差,只要它以误差作为衡量标准,残差向量(-1, 1, -1, 1)都是它的全局最优方向,这就是Gradient。

     

    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GBDT最核心的概念、运算过程讲完了!没错就是这么简单。

  • 相关阅读:
    Exadata 上关于SAS盘的小秘密
    Python 全栈开发:python循环语句while
    Python 全栈开发:python条件语句if..else..
    Python 全栈开发:python基础
    Python 全栈开发:python初识
    计算机基础(简单了解)
    如何计算网络配置中广播域和冲突域的数目?
    使VS开发的程序在Win7系统运行时自动提升权限
    在程序中通过Process启动外部exe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获取指定目录下多种格式的文件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onelee/p/83936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