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深入Golang调度器之GMP模型 转

    前言

    随着服务器硬件迭代升级,配置也越来越高。为充分利用服务器资源,并发编程也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开始之前,需要了解一下并发(concurrency)和并行(parallesim)的区别。

    并发:  逻辑上具有处理多个同时性任务的能力。

    并行:   物理上同一时刻执行多个并发任务。

    通常所说的并发编程,也就是说它允许多个任务同时执行,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在同一时刻被执行。在单核处理器上,通过多线程共享CPU时间片串行执行(并发非并行)。而并行则依赖于多核处理器等物理资源,让多个任务可以实现并行执行(并发且并行)。

    多线程或多进程是并行的基本条件,但单线程也可以用协程(coroutine)做到并发。简单将Goroutine归纳为协程并不合适,因为它运行时会创建多个线程来执行并发任务,且任务单元可被调度到其它线程执行。这更像是多线程和协程的结合体,能最大限度提升执行效率,发挥多核处理器能力。

    Go编写一个并发编程程序很简单,只需要在函数之前使用一个Go关键字就可以实现并发编程。

    func main() {    go func(){
            fmt.Println("Hello,World!")
        }()
    }

    Go调度器组成

    Go语言虽然使用一个Go关键字即可实现并发编程,但Goroutine被调度到后端之后,具体的实现比较复杂。先看看调度器有哪几部分组成。

     1、G

    G是Goroutine的缩写,相当于操作系统中的进程控制块,在这里就是Goroutine的控制结构,是对Goroutine的抽象。其中包括执行的函数指令及参数;G保存的任务对象;线程上下文切换,现场保护和现场恢复需要的寄存器(SP、IP)等信息。

    Go不同版本Goroutine默认栈大小不同。

    // Go1.11版本默认stack大小为2KB

    _StackMin = 2048

    // 创建一个g对象,然后放到g队列
    // 等待被执行
    func newproc1(fn *funcval, argp *uint8, narg int32, callergp *g, callerpc uintptr) {    _g_ := getg()    _g_.m.locks++    siz := narg    siz = (siz + 7) &^ 7    _p_ := _g_.m.p.ptr()    newg := gfget(_p_)    
       if newg == nil {        
          // 初始化g stack大小        newg = malg(_StackMin)        casgstatus(newg, _Gidle, _Gdead)        allgadd(newg)    }    
       // 以下省略}

    2、M

    M是一个线程或称为Machine,所有M是有线程栈的。如果不对该线程栈提供内存的话,系统会给该线程栈提供内存(不同操作系统提供的线程栈大小不同)。当指定了线程栈,则M.stack→G.stack,M的PC寄存器指向G提供的函数,然后去执行。

    type m struct {    
       /*        1.  所有调用栈的Goroutine,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Goroutine。        2.  普通的Goroutine栈是在Heap分配的可增长的stack,而g0的stack是M对应的线程栈。        3.  所有调度相关代码,会先切换到该Goroutine的栈再执行。    */    g0       *g    curg     *g         // M当前绑定的结构体G    // SP、PC寄存器用于现场保护和现场恢复    vdsoSP uintptr    vdsoPC uintptr    // 省略…}

    3、P

    P(Processor)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物理CPU。所以当P有任务时需要创建或者唤醒一个系统线程来执行它队列里的任务。所以P/M需要进行绑定,构成一个执行单元。

    P决定了同时可以并发任务的数量,可通过GOMAXPROCS限制同时执行用户级任务的操作系统线程。可以通过runtime.GOMAXPROCS进行指定。在Go1.5之后GOMAXPROCS被默认设置可用的核数,而之前则默认为1。

    // 自定义设置GOMAXPROCS数量
    func GOMAXPROCS(n int) int {    
       /*        1.  GOMAXPROCS设置可执行的CPU的最大数量,同时返回之前的设置。        2.  如果n < 1,则不更改当前的值。    */    ret := int(gomaxprocs)    stopTheWorld("GOMAXPROCS")    
       // startTheWorld启动时,使用newprocs。    newprocs = int32(n)    startTheWorld()    
       return ret }
    // 默认P被绑定到所有CPU核上
    // P == cpu.cores

    func getproccount() int32 {    
       const maxCPUs = 64 * 1024    var buf [maxCPUs / 8]byte    // 获取CPU Core    r := sched_getaffinity(0, unsafe.Sizeof(buf), &buf[0])    n := int32(0)    
       for _, v := range buf[:r] {        
          for v != 0 {            n += int32(v & 1)            v >>= 1        }    }    
       if n == 0 {       n = 1    }    
       return n }
    // 一个进程默认被绑定在所有CPU核上,返回所有CPU core。
    // 获取进程的CPU亲和性掩码系统调用
    // rax 204                          ; 系统调用码
    // system_call sys_sched_getaffinity; 系统调用名称
    // rid  pid                         ; 进程号
    // rsi unsigned int len            
    // rdx unsigned long *user_mask_ptr
    sys_linux_amd64.s: TEXT runtime·sched_getaffinity(SB),NOSPLIT,$0    MOVQ    pid+0(FP), DI    MOVQ    len+8(FP), SI    MOVQ    buf+16(FP), DX    MOVL    $SYS_sched_getaffinity, AX    SYSCALL    MOVL    AX, ret+24(FP)    RET

    Go调度器调度过程

    首先创建一个G对象,G对象保存到P本地队列或者是全局队列。P此时去唤醒一个M。P继续执行它的执行序。M寻找是否有空闲的P,如果有则将该G对象移动到它本身。接下来M执行一个调度循环(调用G对象->执行->清理线程→继续找新的Goroutine执行)。

    M执行过程中,随时会发生上下文切换。当发生上线文切换时,需要对执行现场进行保护,以便下次被调度执行时进行现场恢复。Go调度器M的栈保存在G对象上,只需要将M所需要的寄存器(SP、PC等)保存到G对象上就可以实现现场保护。当这些寄存器数据被保护起来,就随时可以做上下文切换了,在中断之前把现场保存起来。如果此时G任务还没有执行完,M可以将任务重新丢到P的任务队列,等待下一次被调度执行。当再次被调度执行时,M通过访问G的vdsoSP、vdsoPC寄存器进行现场恢复(从上次中断位置继续执行)。

    1、P 队列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P有两种队列:本地队列和全局队列。

    • 本地队列: 当前P的队列,本地队列是Lock-Free,没有数据竞争问题,无需加锁处理,可以提升处理速度。

    • 全局队列:全局队列为了保证多个P之间任务的平衡。所有M共享P全局队列,为保证数据竞争问题,需要加锁处理。相比本地队列处理速度要低于全局队列。

    2、上线文切换

    简单理解为当时的环境即可,环境可以包括当时程序状态以及变量状态。例如线程切换的时候在内核会发生上下文切换,这里的上下文就包括了当时寄存器的值,把寄存器的值保存起来,等下次该线程又得到cpu时间的时候再恢复寄存器的值,这样线程才能正确运行。

    对于代码中某个值说,上下文是指这个值所在的局部(全局)作用域对象。相对于进程而言,上下文就是进程执行时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各个变量和数据,包括所有的寄存器变量、进程打开的文件、内存(堆栈)信息等。

    3、线程清理
    Goroutine被调度执行必须保证P/M进行绑定,所以线程清理只需要将P释放就可以实现线程的清理。什么时候P会释放,保证其它G可以被执行。P被释放主要有两种情况。

    • 主动释放:最典型的例子是,当执行G任务时有系统调用,当发生系统调用时M会处于Block状态。调度器会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当超时时会将P释放。

    • 被动释放:如果发生系统调用,有一个专门监控程序,进行扫描当前处于阻塞的P/M组合。当超过系统程序设置的超时时间,会自动将P资源抢走。去执行队列的其它G任务。

    终于要来说说Golang中最吸引人的goroutine了,这也是Golang能够横空出世的主要原因。不同于Python基于进程的并发模型,以及C++、Java等基于线程的并发模型。Golang采用轻量级的goroutine来实现并发,可以大大减少CPU的切换。现在已经有太多的文章来介绍goroutine的用法,在这里,我们从源码的角度来看看其内部实现。

    重申一下重点:goroutine中的三个实体

    goroutine中最主要的是三个实体为GMP,其中:

    G: 代表一个goroutine对象,每次go调用的时候,都会创建一个G对象,它包括栈、指令指针以及对于调用goroutines很重要的其它信息,比如阻塞它的任何channel,其主要数据结构:

    type g struct {
      stack       stack   // 描述了真实的栈内存,包括上下界
    
      m              *m     // 当前的m
      sched          gobuf   // goroutine切换时,用于保存g的上下文      
      param          unsafe.Pointer // 用于传递参数,睡眠时其他goroutine可以设置param,唤醒时该goroutine可以获取
      atomicstatus   uint32
      stackLock      uint32 
      goid           int64  // goroutine的ID
      waitsince      int64 // g被阻塞的大体时间
      lockedm        *m     // G被锁定只在这个m上运行
    }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sched了,保存了goroutine的上下文。goroutine切换的时候不同于线程有OS来负责这部分数据,而是由一个gobuf对象来保存,这样能够更加轻量级,再来看看gobuf的结构:

    type gobuf struct {
        sp   uintptr
        pc   uintptr
        g    guintptr
        ctxt unsafe.Pointer
        ret  sys.Uintreg
        lr   uintptr
        bp   uintptr // for GOEXPERIMENT=framepointer
    }
    

    其实就是保存了当前的栈指针,计数器,当然还有g自身,这里记录自身g的指针是为了能快速的访问到goroutine中的信息。

    M:代表一个线程,每次创建一个M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底层线程创建;所有的G任务,最终还是在M上执行,其主要数据结构:

    type m struct {
        g0      *g     // 带有调度栈的goroutine
    
        gsignal       *g         // 处理信号的goroutine
        tls           [6]uintptr // thread-local storage
        mstartfn      func()
        curg          *g       // 当前运行的goroutine
        caughtsig     guintptr 
        p             puintptr // 关联p和执行的go代码
        nextp         puintptr
        id            int32
        mallocing     int32 // 状态
    
        spinning      bool // m是否out of work
        blocked       bool // m是否被阻塞
        inwb          bool // m是否在执行写屏蔽
    
        printlock     int8
        incgo         bool // m在执行cgo吗
        fastrand      uint32
        ncgocall      uint64      // cgo调用的总数
        ncgo          int32       // 当前cgo调用的数目
        park          note
        alllink       *m // 用于链接allm
        schedlink     muintptr
        mcache        *mcache // 当前m的内存缓存
        lockedg       *g // 锁定g在当前m上执行,而不会切换到其他m
        createstack   [32]uintptr // thread创建的栈
    }
    

    结构体M中有两个G是需要关注一下的,一个是curg,代表结构体M当前绑定的结构体G。另一个是g0,是带有调度栈的goroutine,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goroutine。普通的goroutine的栈是在堆上分配的可增长的栈,而g0的栈是M对应的线程的栈。所有调度相关的代码,会先切换到该goroutine的栈中再执行。也就是说线程的栈也是用的g实现,而不是使用的OS的。

    P:代表一个处理器,每一个运行的M都必须绑定一个P,就像线程必须在么一个CPU核上执行一样,由P来调度G在M上的运行,P的个数就是GOMAXPROCS(最大256),启动时固定的,一般不修改;M的个数和P的个数不一定一样多(会有休眠的M或者不需要太多的M)(最大10000);每一个P保存着本地G任务队列,也有一个全局G任务队列。P的数据结构:

    type p struct {
        lock mutex
    
        id          int32
        status      uint32 // 状态,可以为pidle/prunning/...
        link        puintptr
        schedtick   uint32     // 每调度一次加1
        syscalltick uint32     // 每一次系统调用加1
        sysmontick  sysmontick 
        m           muintptr   // 回链到关联的m
        mcache      *mcache
        racectx     uintptr
    
        goidcache    uint64 // goroutine的ID的缓存
        goidcacheend uint64
    
        // 可运行的goroutine的队列
        runqhead uint32
        runqtail uint32
        runq     [256]guintptr
    
        runnext guintptr // 下一个运行的g
    
        sudogcache []*sudog
        sudogbuf   [128]*sudog
    
        palloc persistentAlloc // per-P to avoid mutex
    
        pad [sys.CacheLineSize]byte
    

    其中P的状态有Pidle, Prunning, Psyscall, Pgcstop, Pdead;在其内部队列runqhead里面有可运行的goroutine,P优先从内部获取执行的g,这样能够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数据结构需要在这里提及,就是schedt,可以看做是一个全局的调度者:

    type schedt struct {
       goidgen  uint64
        lastpoll uint64
    
        lock mutex
    
        midle        muintptr // idle状态的m
        nmidle       int32    // idle状态的m个数
        nmidlelocked int32    // lockde状态的m个数
        mcount       int32    // 创建的m的总数
        maxmcount    int32    // m允许的最大个数
    
        ngsys uint32 // 系统中goroutine的数目,会自动更新
    
        pidle      puintptr // idle的p
        npidle     uint32
        nmspinning uint32 
    
        // 全局的可运行的g队列
        runqhead guintptr
        runqtail guintptr
        runqsize int32
    
        // dead的G的全局缓存
        gflock       mutex
        gfreeStack   *g
        gfreeNoStack *g
        ngfree       int32
    
        // sudog的缓存中心
        sudoglock  mutex
        sudogcache *sudog
    }
    

    大多数需要的信息都已放在了结构体M、G和P中,schedt结构体只是一个壳。可以看到,其中有M的idle队列,P的idle队列,以及一个全局的就绪的G队列。schedt结构体中的Lock是非常必须的,如果M或P等做一些非局部的操作,它们一般需要先锁住调度器。

    goroutine的运行过程

    所有的goroutine都是由函数newproc来创建的,但是由于该函数不能调用分段栈,最后真正调用的是newproc1。在newproc1中主要进行如下动作:

    func newproc1(fn *funcval, argp *uint8, narg int32, nret int32, callerpc uintptr) *g {
        newg = malg(_StackMin)
        casgstatus(newg, _Gidle, _Gdead)
        allgadd(newg) 
        newg.sched.sp = sp
        newg.stktopsp = sp
        newg.sched.pc = funcPC(goexit) + sys.PCQuantum 
        newg.sched.g = guintptr(unsafe.Pointer(newg))
        gostartcallfn(&newg.sched, fn)
        newg.gopc = callerpc
        newg.startpc = fn.fn
        ......
    }
    

    分配一个g的结构体
    初始化这个结构体的一些域
    将g挂在就绪队列
    绑定g到一个m上

    这个绑定只要m没有突破上限GOMAXPROCS,就拿一个m绑定一个g。如果m的waiting队列中有就从队列中拿,否则就要新建一个m,调用newm

    func newm(fn func(), _p_ *p) {
        mp := allocm(_p_, fn)
        mp.nextp.set(_p_)
        mp.sigmask = initSigmask
        execLock.rlock()
        newosproc(mp, unsafe.Pointer(mp.g0.stack.hi))
        execLock.runlock()
    }
    

    该函数其实就是创建一个m,跟newproc有些相似,之前也说了m在底层就是一个线程的创建,也即是newosproc函数,在往下挖可以看到会根据不同的OS来执行不同的bsdthread_create函数,而底层就是调用的runtime.clone

    clone(cloneFlags,stk,unsafe.Pointer(mp),unsafe.Pointer(mp.g0),unsafe.Pointer(funcPC(mstart)))
    

    m创建好之后,线程的入口是mstart,最后调用的即是mstart1

    func mstart1() {
        _g_ := getg()
        gosave(&_g_.m.g0.sched)
        _g_.m.g0.sched.pc = ^uintptr(0)
        asminit()
        minit()
    
        if _g_.m == &m0 {
            initsig(false)
        }
    
        if fn := _g_.m.mstartfn; fn != nil {
            fn()
        }
        schedule()
    }
    

    里面最重要的就是schedule了,在schedule中的动作大体就是找到一个等待运行的g,然后然后搬到m上,设置其状态为Grunning,直接切换到g的上下文环境,恢复g的执行。

    func schedule() {
        _g_ := getg()
    
        if _g_.m.lockedg != nil {
            stoplockedm()
            execute(_g_.m.lockedg, false) // Never returns.
        }
    }
    

    schedule的执行可以大体总结为:

    schedule函数获取g => [必要时休眠] => [唤醒后继续获取] => execute函数执行g => 执行后返回到goexit => 重新执行schedule函数

    简单来说g所经历的几个主要的过程就是:Gwaiting->Grunnable->Grunning。经历了创建,到挂在就绪队列,到从就绪队列拿出并运行整个过程。

    casgstatus(gp, _Gwaiting, _Grunnable)
    casgstatus(gp, _Grunnable, _Grunning)
    

    引入了struct M这层抽象。m就是这里的worker,但不是线程。处理系统调用中的m不会占用mcpu数量,只有干事的m才会对应到线程.当mcpu数量少于GOMAXPROCS时可以一直开新的线程干活.而goroutine的执行则是在m和g都满足之后通过schedule切换上下文进入的.

    抢占式调度

    当有很多goroutine需要执行的时候,是怎么调度的了,上面说的P还没有出场呢,在runtime.main中会创建一个额外m运行sysmon函数,抢占就是在sysmon中实现的。

    sysmon会进入一个无限循环, 第一轮回休眠20us, 之后每次休眠时间倍增, 最终每一轮都会休眠10ms. sysmon中有netpool(获取fd事件), retake(抢占), forcegc(按时间强制执行gc), scavenge heap(释放自由列表中多余的项减少内存占用)等处理.

    func sysmon() {
        lasttrace := int64(0)
        idle := 0 // how many cycles in succession we had not wokeup somebody
        delay := uint32(0)
        for {
            if idle == 0 { // start with 20us sleep...
                delay = 20
            } else if idle > 50 { // start doubling the sleep after 1ms...
                delay *= 2
            }
            if delay > 10*1000 { // up to 10ms
                delay = 10 * 1000
            }
            usleep(delay)
    
            ......
        }       
    }
    

    里面的函数retake负责抢占:

    func retake(now int64) uint32 {
        n := 0
        for i := int32(0); i < gomaxprocs; i++ {
            _p_ := allp[i]
            if _p_ == nil {
                continue
            }
            pd := &_p_.sysmontick
            s := _p_.status
            if s == _Psyscall {
                // 如果p的syscall时间超过一个sysmon tick则抢占该p
                t := int64(_p_.syscalltick)
                if int64(pd.syscalltick) != t {
                    pd.syscalltick = uint32(t)
                    pd.syscallwhen = now
                    continue
                }
                if runqempty(_p_) && atomic.Load(&sched.nmspinning)+atomic.Load(&sched.npidle) > 0 && pd.syscallwhen+10*1000*1000 > now {
                    continue
                }
                incidlelocked(-1)
                if atomic.Cas(&_p_.status, s, _Pidle) {
                    if trace.enabled {
                        traceGoSysBlock(_p_)
                        traceProcStop(_p_)
                    }
                    n++
                    _p_.syscalltick++
                    handoffp(_p_)
                }
                incidlelocked(1)
            } else if s == _Prunning {
                // 如果G运行时间过长,则抢占该G
                t := int64(_p_.schedtick)
                if int64(pd.schedtick) != t {
                    pd.schedtick = uint32(t)
                    pd.schedwhen = now
                    continue
                }
                if pd.schedwhen+forcePreemptNS > now {
                    continue
                }
                preemptone(_p_)
            }
        }
        return uint32(n)
    }
    

    枚举所有的P 如果P在系统调用中(_Psyscall), 且经过了一次sysmon循环(20us~10ms), 则抢占这个P, 调用handoffp解除M和P之间的关联, 如果P在运行中(_Prunning), 且经过了一次sysmon循环并且G运行时间超过forcePreemptNS(10ms), 则抢占这个P

    并设置g.preempt = true,g.stackguard0 = stackPreempt。

    为什么设置了stackguard就可以实现抢占?

    因为这个值用于检查当前栈空间是否足够, go函数的开头会比对这个值判断是否需要扩张栈。

    newstack函数判断g.stackguard0等于stackPreempt, 就知道这是抢占触发的, 这时会再检查一遍是否要抢占。

    抢占机制保证了不会有一个G长时间的运行导致其他G无法运行的情况发生。

    总结

    相比大多数并行设计模型,Go比较优势的设计就是P上下文这个概念的出现,如果只有G和M的对应关系,那么当G阻塞在IO上的时候,M是没有实际在工作的,这样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没有了P,那么所有G的列表都放在全局,这样导致临界区太大,对多核调度造成极大影响。

    而goroutine在使用上面的特点,感觉既可以用来做密集的多核计算,又可以做高并发的IO应用,做IO应用的时候,写起来感觉和对程序员最友好的同步阻塞一样,而实际上由于runtime的调度,底层是以同步非阻塞的方式在运行(即IO多路复用)。

    所以说保护现场的抢占式调度和G被阻塞后传递给其他m调用的核心思想,使得goroutine的产生。

     原文 https://www.cnblogs.com/sunsky303/p/9705727.html

  • 相关阅读:
    GIT版本控制工具使用
    Django一些常用settings设置
    排序算法
    pipenv简单使用
    scrapy以及redis简单应用
    GIT上传本地项目到Github
    Requests爬虫和scrapy框架多线程爬虫
    Django分页组件
    关于 KendoUI Grid的默认选中的一些事
    关于在笔记本使用eclipseIDE工具进行开发时怎么切换eclipse输入状态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rady-wang/p/15180524.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