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VLAN实验2:配置Trunk接口

    实验环境
    公司规模较大200多个员工。内部网络是一个较大的局域网,有两台交换机S1和S2来负责员工网络的接入,接入交换机之间通过汇聚交换机S3相连。公司通过划分VLAN来隔离广播域,由于员工较多,同部门员工通过不同交换机接入,为了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员工能够正常通信,需要配置交换机之间链路为干道模式,以实现相同VLAN之间跨交换机通信。
    实验拓扑图

     实验编址

     实验步骤

    IP 子网掩码 网关
    10.1.1.1 255.255.255.0 10.1.1.254
    10.1.1.2 255.255.255.0 10.1.1.254
    10.1.1.3 255.255.255.0 10.1.1.254
    10.1.1.4 255.255.255.0 10.1.1.254


    1.根据实验编址完成基本的IP配置后,用ping命令检测各直连链路的连通性。

    在此使用PC-1与PC-3的ping测试为例。

     2.创建VLAN,并配置Access接口。
    公司内网需要通过VLAN的划分来隔离不同的部门,需要在三台交换机S1、S2、S3上都分别创建VLAN10和VLAN20,研发部员工属于VLAN10,市场部员工属于VLAN20。
    S1
    vlan 10
    description R$D
    vlan 20
    description Market

     S2
    vlan 10
    description R$D
    vlan 20
    description Market

     S3
    vlan 10
    description R$D
    vlan 20
    description Market
    三次命令相同我就不一一截图了,操作都一样。
    配置完成后,使用display vlan 命令查看所配置的VLAN信息,以S3为例。

     可以观察到相关的VLAN都已经配置完成,也可以使用 display vlan summary命令查看所配置VLAN的简要信息。以S3为例。

     接着,我们在S1上配置E 0/0/2和E0/0/3为Access接口,并划分相应的VLAN。


    在S2上配置E0/0/3和E0/0/4为Access接口,并划分到相应的VLAN。


    配置完成后,使用display port vlan 命令来检查VLAN和接口配置情况。
    S1

    S2

    可以观察到PC所连接的交换机接口都已经被配置成Access模式,并且已经加入到了正确的VLAN中。

    3.配置Trunk接口
    将PC所连入的交换机接口划入到相应的部门VLAN后,测试相同部门中PC是否能够通信。

    测试PC1与PC3之间的连通性。

     测试PC2与PC4之间的连通性。

    我们把VLAN划分好之后,发现同一VLAN中的两台PC之间依然不能通信。这是因为虽然PC机与交换机之间创建并划分了VLAN 信息,但是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没有VLAN 信息,不能够识别并发送跨越交换机的VLAN报文。需要将交换机之间的接口设置为Trunk接口。配置时要明确允许通过的VLAN ,实现VLAN 流量传输的控制。
    在S1上配置E0/0/1为Trunk接口,允许VLAN10和VLAN20通过。
    在S2上配置E0/0/2为Trunk接口,允许VLAN10和VLAN20通过。
    在此我就以S1为例。

     在S3上配置GE 0/0/1和GE0/0/2为Trunk 接口,允许所有VLAN通过。

    配置完成后可以使用  display port vlan命令检查Trunk配置情况,以S3为例

    观察到已经成功配置为Trunk接口,允许所有VLAN流量通过(VLAN1~4094)
    再次验证不同交换机上相同部门的连通性。
    测试PC1与PC3

     测试PC2与PC4

    可以观察到部门中PC已经能够通信。
    实验结束。

     

     

  • 相关阅读:
    禁止logback输出状态信息
    Idea导出可运行Jar包
    K均值算法
    [转]香农信息论与毒药称球问题
    ajax跨域请求
    Python函数的静态变量
    学倦乱语
    [转]被当做狗和鸡来驱赶的百姓
    numpy文件读写的三对函数
    认真把事办砸是一种能力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1047509362/p/1190456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