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阅读笔记11-孤独后厂村:30万互联网人跳不出的中国硅谷

    先看看文章中的几个故事吧:

    1.背不出门的LV

    林晓冉不敢背着LV去后厂村上班。那个9000块的白棋盘包是她一年前在意大利旅游时买的,同去的朋友在LV店里忙着抢购,纷纷劝她也买一个。她架不住劝,买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奢侈品。可回到后厂村,包套着盒子和防尘袋在衣柜里躺了两个月,她舍不得拆封。

    背着它去上班的情景在她脑海中反复放映:从早高峰的地铁13号线到后厂村软件园长长的步行道,男男女女背着款式相似的双肩背。那是互联网大厂给员工发的,各式各样的logo印在上面。

    挎着LV走在这样一群人里,太突兀了。她停止了想象,掏出手机给LV拍照,上传到二手平台原价转让。

    在互联网大厂做了3年产品经理,林晓冉的生活两点一线,租住的回龙观,工作的后厂村。百度、腾讯、网易、新浪、滴滴、联想……成堆的互联网巨头公司聚集在后厂村,有人这样描述北京北五环外这块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单位经济产出和智力密度最高的地方,关键词包括巨头科技公司、码农、高学历、高薪资、平均年龄29.2岁。”

    这是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清晨楼下等车、傍晚超市买菜、周末去五彩城吃饭,林晓冉总能碰到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的面孔,大概率在后厂村见过。辨别对方是不是后厂村互联网人的方法很简单:看衣着,是不是T恤、衬衫和牛仔裤;看工卡,要么挂在脖子上,要么揣在兜里,绳子露在外面。

    “不过,这些都是很表面的,也不是最准确的。”她说。

    “那最准确的应该看什么?”

    “神情,就是被生活折磨得没有任何朝气的人。一看他的眼神,你就觉得,啊,好累。”

     2.在家没事做,来加个班 

    “我什么时候会想辞职呢,就是在我没事做的时候。”杨振中说,待在后厂村,高强度的工作、寡淡的个人生活、社交匮乏的孤独都击不垮他,因为他知道一切是为了事业。但他最怕的也是工作价值被消解,那会让他直面一个问题:如果不存在自我实现,到底为什么要待在这儿呢?

    陈晓琪在百度7年,如今忙到每天3杯黑咖啡才能提起精神。丈夫胃病3天,8岁的孩子病毒性感冒5天,她顾不上照顾。几年前,同为互联网高管的朋友卖掉北京的房和车,跑去丽江开客栈。她动了心,也去体验。但过了一周她就待不住了,觉得还是每天看着无人车测试的日子带劲儿,又回到后厂村。

    但不是谁都能找到坚实的价值寄托。林晓冉确切记得自己入职的日期:2016年4月25号。那天早上,她迟到了,赶着去参加新人入职会。她的上一份工作也在互联网,走进办公楼时她告诉自己:我要在这里待3年,升到P5(总共10级,P5为高级工程师),然后就换平台,去一个更大的世界。

    没想到,3个月后就强制调岗,不到3个月又调岗。3个业务彼此间毫无关联。她眼中的互联网大厂是个系统,人跟着架构的调整而流动。

    现在的核心工作是什么?她脱口而出:“拉群。”最近她又调了岗,现在服务的产品以技术为主导,留给产品经理的创造空间很小,她多数时间在做内部的沟通协调。当初给自己定下的3年职场计划,如今她很少再想起。现在的工作有什么价值?她不太确定,“感觉这个产品没有我,它也一样正常运转。”

    她28岁了,过去3年连续升了3级,现在是P6,在同龄人里算是比较高的职级了,但她仍觉得现有的职业能力不足以带来安全感。上一次转岗面试,她表现欠佳,但还是通过了。事后她问经理,为什么选我?得到的答案是:我们需要一个长得好看的女孩。她猜对方可能是在开玩笑,听了有点儿开心,但再一细想,心里又有点儿不是滋味。为什么自己的面试能力总是提不上去呢?

    有一次,她和一个女程序员在群里讨论工作。她提了一个问题,对方回复说,长得好看也要思考啊。她当时没在群里说什么,“但是我私下里真的气死了。”

    最近她常想起这些事,在工位后的小柜子里放了一面镜子,一闲下来就扭过头,忍不住想看看,现在的我状态怎么样?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在后厂村,很多人周末没有要紧任务也会主动去公司加班。一个周末,陈晓琪开车来公司拿电脑。进了地库,她发现没带工卡,刷不进楼。没过几分钟,有人开车来了。陈晓琪问他,你干吗,来加班吗?对方回答,我在家没事做,来加个班。

    “根源就是生活匮乏、社交窄,你也没地儿可去,只能去加班。”杨振中对此这样理解。他身边不少同事都有这个习惯。他自己也常九十点下班,不是公司强制,而是自愿为工作多留一会儿。他是山东临沂人,家庭条件不太好,“所以我特别珍惜机会,特别珍惜机会。我觉得不管什么岗位对于我来说,都是价值所在。” 

    他现在做AR,行业还处在从0到1的阶段,对于自己的未来,他看不清楚,能做的只有尽量勤勉。“北京能让我们扎根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就只能自己多折腾折腾。我觉得这算是我们这一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基本的心态。”

    和后厂村的互联网人谈加班文化,会发现一些人的态度很模糊。3月底,一个叫作996.ICU的项目在GitHub上传开,抵制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制度: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生病住进ICU。梁浩宇早10点上班,晚12点下班,周末不要求加班,但如果项目出问题,随时要赶去处理。他在朋友圈看到了关于996的讨论。

    “从大的行业角度,我想不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没有996很多事就很难推进。”他的眉毛拧在一起:“从我个人的角度,那要看收益和付出是不是成正比。”他眼中的收益,包括钱和这份工作能带来的经验和成长。

    “如果给你足够的收益,你就能接受996吗?”

    他想了一会儿,眉毛拧得更紧。

    “还没发生的事情,我也不知道。”

    对于996这个话题,林晓冉没什么感觉,“这也不是对的,但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吧,不会觉得有太大问题。”她强调京东、阿里比他们累多了,后厂村目前还没有强制996,“实际996和规定996,给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赵凯目前的工作强度也不到996,但他关心事件走向,觉得身边的讨论正在跑偏:大家开始要求行业保证合理的加班费了。他感到困惑:“这不是个错的事情吗?给多少钱,也没有权利挤占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怎么都在要钱了呢?”

     3.感觉不是我的世界 

    后厂村大厂的每栋办公楼都像一个小区,只要你愿意,24小时待在里面也没问题。食堂供应三餐,健身房里能洗澡。新浪有医务室和美容美发店(男剪发30元、女剪发60元、美甲88元、美睫128元),网易有宾馆:50个房间100张床。但加班的人不止这一点儿,想留宿要提前一天预约。

    赵凯觉得这很像父母待了一辈子的石化企业,建在城乡结合部,里面有各种设施满足基本需求。小时候他不理解,人怎么能待在这样的地方,接受这么狭隘的生活?现在他自己也待在后厂村了,偶尔忍不住反思:这样是不是在和更大的世界切断联系,久了会不会失去探索的热情?

    上一次进城是什么时候,林晓冉已然记不清。有次去国贸和朋友吃饭,她只待了一小时就想赶紧回家。国贸给她一种奇怪的感觉,像出差去了另一个城市。“我觉得那不是北京,跟我没什么关系。现在北京对我来讲,就这么大点儿地方,生活这样子就够了。”

    她预备的130万首付能在更好的地段买房,但她看房的范围还是回龙观。在那里租房4年,离开了就没安全感。她听说回龙观随便拎出一个住户,可能是一家互联网大厂的中高层,可能年薪百万。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已经那么有钱,还是留在做一个普通员工时住过的回龙观。“他就没接触过金融街那些人过的日子。不能说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因为他不穷,但他的想象力就是这样子了。”

    改变生活的冲动,她也曾有过一次,那是在去年夏天。从加拿大回来的朋友借住在她家,想去逛夜店,她从没去过。夜里11点,朋友拉着她进城去工体,一条街上有七八家夜店,他们挨个进去感受气氛。

    一家夜店刚开,人还不多。灯光闪烁,把她的脸照得五彩斑斓。朋友挤进人群跳舞,她端着一杯鸡尾酒独自坐在卡座,隔几分钟就伸长脖子,默默寻找朋友的身影。不一会儿,朋友带了几个舞伴回来。音乐震耳欲聋,他们趴在彼此耳边大声喊话:

    “你做什么工作的?”

    “常来玩儿吗?”

    没人在乎答案,但那是种特别的交流。“感觉和后厂村不一样。”

    林晓冉从此喜欢跟着朋友去夜店,那让她感到新鲜。“我才知道北京的晚上是这样的,有这么多人,原来还有这样活着的人。”两周后,朋友走了,她发现自己很难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上了班,她给同事讲夜店经历,大家听了都很震惊,纷纷想去体验,但临行前又总找借口推辞。

    一天晚上,她所在的小组团建,大家借了一辆宝马,开到望京吃晚餐。她们事先说好,难得离城里近,饭后一起去夜店。导航定位到三里屯,车子启动,眼看去夜店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但车只开出一公里,大家纷纷退却:要不,还是回去睡觉吧。

    她们掉转车头,又把导航目的地改成了回龙观。

    “我总觉得大家到了临了,还是觉得那个地方不属于自己,就不想去感受。”林晓冉叹了口气。

    因为没有人愿意一同去,她很久没有再去过夜店。4月的一个周五晚上,她终于又去了一次。“我都一年没来了。”她一路反复念叨着。到了店门口,戴着棒球帽、穿着松垮裤子的年轻人纷纷往里走,她突然停下来跟朋友感叹:“这么晚这里还有这么多人。”

    “人多不好吗?”

    她露出拘谨的笑容:“感觉不是我的世界啊。”

    个人感受

    看完这篇文章,说实话内心还是有所触动的。首先,上大学以来,其实社会经验很少,大一的时候做过家教,发过传单,当过保安,再后来就没有做过兼职了。其实我一直在想,当初为什么要学计算机,可能觉得学计算机赚的多,比较跟时代,在家长眼里就是坐在办公室很轻松。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发现IT的苦远远不是我所想象的。文章中的主人公还算这个行业中混的不错的(可能混这个词有点俗,但是很贴切),工资薪水也还可以,但是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我却看不到一丝的快乐,充斥的只是疲惫和麻木。我在想如果我以后也是这样的状态,那会怎么样。思考了很久,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既然选择了走这条路,那就一条路走到黑,累和苦都是暂时的,没有哪个工作是轻松的,20出头的年纪是不可能去指望过50、60的生活的,这个年纪就是拼的年纪。累是正常的,不累反而有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把累转化为充实,让累累的有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累,这是我以后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在工作的疲惫中学到知识,学到经验,这是今后要在职场中考虑的问题。如果想一直待下去,那就一直学下去。

    最后,用硅谷的一句话总结一下吧。

    Go big or go home!要么牛逼,要么滚蛋!

  • 相关阅读:
    [ZROI 9.16模拟赛] Tutorial
    [ZROI 9.15模拟赛] Tutorial
    [USACO 2017 Open Gold] Tutorial
    [USACO 2017 Feb Gold] Tutorial
    [USACO 2017 Jan Gold] Tutorial
    [BZOJ 1208] 宠物收养所
    [BZOJ 1500] 维护序列
    多表查询
    sql查询语句查询顺序
    单表查询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irsha/p/1095570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