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冥想

    2018-11-17  23:01:15

    简单冥想

      坚持冥想的人比常人优秀在哪里?坚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专注。

      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常常会分心。近几年间,互联网蓬勃发展,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边工作边刷朋友圈、浏览新闻、跟朋友微信聊天,我们没有整片的时间去完成工作,而是不断在中间来回切换,看似很忙,然而工作效率十分低下。眼看就要到工作要求的完成时间了,我们又本能地开始焦虑,暗示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了,不能再做别的事,然而于事无补,对时间越感到焦虑,就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冥想帮助我们提升保持专注的能力,它让我们在练习中,保持对自己念头高度的觉察,一旦发现有走神,就慢慢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循环往复,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走神的次数变少了,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变弱了。就像是我们在健身房锻炼,玩一阵子哑铃,肌肉形成了记忆,胳膊就会变粗,而冥想加强我们保持专注的能力,就相当于大脑肌肉的一种,会让我们的“心力”变得越来越强。比常人更专注,意味着你可以高效自由地支配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所掌控。

      

      坚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有毅力

      人们常说,女人的毅力,看身材,男人的毅力,看戒烟。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报道:成功戒烟至少一年的人,工资水平普遍高于未戒烟和从未吸过烟的人。可见戒烟的困难程度,非常人能够想象。戒烟就像我们需要摒弃的其他坏习惯一样,让我们感到根深蒂固,无可奈何。很多次我们想痛定思痛,愿意拿出自己全部的毅力,一定要改变。无数次的压抑自己的欲望,却都以失败告终,周而复始,甚至变本加厉。而冥想告诉我们,毅力不是要让我们学会压抑,越是禁止自己的行为,我们对这件事的渴望就会更加强烈。坚持冥想会帮助我们正视欲望,去接纳自己的所有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刻意地排斥。烟瘾来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想法,这种欲望的感觉是什么?感觉有多强烈?客观细致地去审视这种感受,保持高度觉察,我们的欲望就会大幅度降低。冥想者更容易抽离于欲望的泥沼,摒弃掉坏的习惯,不用对自己总是“say no”,也不用做更多与人性对抗的行为, 就能轻松拥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

      坚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轻松

      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涌来,我们的大脑每天都超负荷运转,焦虑、失眠似乎困扰着每一个人,不堪重负,却又不得不继续向前,每一步都像是带着沉重的枷锁,步履维艰,却又容不得你后退。“沉重”似乎是我们这一代人身心的最佳形容词汇。如果没有遇到冥想,我们大概以为暂时的逃避,已经是我们能想到的唯一获得喘息的办法,而沉重是我们生活永恒的课题。冥想让我们拥有了10分钟什么也不做的时间,我们静静地跟自己待在一起,从纷乱的外界回归到对自身的关注,一呼一吸,让我们的大脑得到充分地宁静与放松,没有什么需要想的事,此刻只有呼吸这一件事令我们着迷。清空的大脑,放松的身心,我们重新出发,却发现目的地已然改变,生活不再是外界的纷纷扰扰,而是归于内心的平和与淡然,从心出发,调整我们看问题的角度,轻松自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的生活悄悄地从负担变为了简单。

      坚持冥想的人,比常人更幸福

      哈佛一份跟踪了几千名志愿者行为和想法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一半的时间里,这些人的想法和自己正在从事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这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的内心越来越游离,不断地为满足他人,压抑着自我,我们把这些负能量都堆积在自己的内在,身体是内心的栖息之地,如果我们的身体与内心失去连接,那我们的心理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负面情绪无处消解。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曾说:“冥想让我认识到,我所遭受的苦难都来自于我的想法,当我想要某物而不得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作为反应。”

      可见,这些不愉快并非来源于真实世界,冥想让我们客观地观察身体感受,以及内心的反馈,从而解开我们最深层次的精神模式。把冥想作为习惯的冥想者们,他们更懂得让自己幸福的根源,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在,对外寻求一时的刺激和满足,不是稳定的幸福感来源。坚持练习冥想,就像我们坚持锻炼身体一样,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到效果,但积累起来,却为我们提供了那么多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让我们足以在自己的人生中轻松应对。

  • 相关阅读:
    281. Zigzag Iterator
    298. Binary Tree Longest Consecutive Sequence
    482. License Key Formatting
    361. Bomb Enemy
    373. Find K Pairs with Smallest Sums
    304. Range Sum Query 2D
    308. Range Sum Query 2D
    307. Range Sum Query
    303. Range Sum Query
    247. Segment Tree Query II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ochucheng/p/99761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