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构建之法》之后最大感触莫过于程序员修炼一节,程序员在自己的领域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有难过的坎,只需要闭关冷静修炼一下子就过去了,但自己感觉不对的时候,就倒过去看看自己在那一段修炼有误,子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还是非常对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是比较重要的。大公司卖的是规范,小公司卖的产品,最小的公司卖的是服务。在大学里比较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个人的能力,虽然学习也是一种能力,但是其他能力不也得通过学习的来吧!通过大学里上课的确学不到啥东西,但是有些东西你知道一点也不什么都不知道强的多吧,所以我以前忽略学习是不对的。相对于读本书我得到了另外的一些感触:
一.背景差异
我是一个高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怎么强,对我来说很多程序可能就是封装几个寄存器操作函数,然后开始写程序,写到 哪儿算哪儿。软件"腐烂"得很快,接手这种代码的第一感觉就是必须重构了它。于是,吃了很多亏,才开始琢磨是否可以"复用"一些代码,开始注意"功能"复 用,接着"框架"复用,"模型"复用。
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他们的代码量不够,没有吃过足够的亏。但是,这不能成为不重视软件思想的理由。任何涉及到软件开发的岗位,都必须有软件思想去指导实际工作。
二."设计文档没可能写得那么细的"
这句话在很多小型的软件公司中,经常能听见。不少软件项目负责人并不重视项目初始阶段的软件详细设计文档,只是写个大概,更像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规 军",而走走过场。很多主导一款软件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其本人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程序员,无法真正把需求转换成相应的软件模型,无法很好地进行抽 象。
在一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把需求抽象成相应的软件模型,思考使用哪种设计模式,框架代码如何拥抱变化。软件工程师不能阻止需求的改变,只能最大 限度地拥抱它。软件应做到在只修改配置文件的基础上自由地扩展和裁剪功能。这些是需要在团队动手之前想好的,否则后期会很难受,尤其在项目进度压力大的情 况下,一个需求的扩展可能就搞得整个团队紧张兮兮。
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我最近在主导一个功率计的软件开发,时间非常紧。有点像书中关于"团队"模式中所提到的"主治医师模式",我通过与非软件的同事反复确认需求说明书中的条 款,避免因表述不清而出现歧义,并转换成软件设计文档,文档中包括对需求的解读,如何用软件抽象该需求,软件模型是怎样的,框架设计细节。最终,使用C语 言写了个MVC模型(C语言也是面向对象的,好不好),采用"分而治之"的思路,并把繁琐的逻辑拆分成独立的"插件",逐个击破,通过配置文件决定是否调 用某个"插件"的构造函数,实现"插件"的可插拔。
软件工程中的团队模式与足球中的战术体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谁动不动就强调他的个人能力,那么他一定不懂得配合队友,这是意识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自己 的水平,突破自身的瓶颈,我采用"做中学"的态度,结合《构建之法》中的原理,指导自己的开发工作,效率提升得很快。《构建之法》之于现在的我,就像《论 持久战》之于抗战初期的中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
与之同在的,我还在我做一个Web项目的时候写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