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从市场换手率变化判断头部(best)

      从市场换手率变化判断头部

      在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往往被情绪所左右,特别是在大牛市行情中,都想在最高价位卖出,往往忽略风险,并且对于风险没有自我警示的能力。实际上市场成交的变化往往有提示的作用,只是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从以往A股市场几次大的头部形成过程中成交变化情况来看总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上涨中如有量价背离情况出现,投资者就应及时离场回避风险。

      从理论上讲,在一轮标准的上涨行情中,成交总是伴随着股指上涨同步放大,但到一定阶段后,市场一致看多,多数投资者持股待涨,此时就会出现缩量上涨走势,而股价上涨到一定位置,多数人开始看空,市场转而大跌。所以,当市场经历了较大上涨行情之后,如出现缩量上涨的情况就应有风险意识,逢高出局。

      从图1换手率走势可以看出,市场的换手率水平总是在一定区间内波动,并不会像市场成交金额那样随着规模的扩大不断增长,因此更加具有说服力。由于目前市场没有统一的股指来衡量沪深两市的市场走向,在这里就以上市公司的总市值或流通市值作为市场股价波动的衡量指标,来分析市场量价运行的规律。因为日换手率变化过于频繁,为了保持稳定性,这里以30日作为参数,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的换手率总是提前反应的。一旦换手率和市值变化出现了背离,往往意味着市场进入风险区域,就需要投资者高度警惕了。

      图2是1999年5·19行情中换手率和流通市值的变化情况。流通市值高峰出现在6月,而当时市场是在4月见顶的,这是由于30日均线会有滞后作用,但却是可以确定应离场的时间。也就是当市场成交与市场表现背离时需要警惕,一旦头部确认后就应及早离场,如果在2001年6月离开也是非常明智的。

      而从2005年中期开始的牛市行情也显示出这样的规律:2008年5月开始,市场换手率逐波走低,流通市值却不断向上走高,呈现出明显的背离。从时间上来看,2008年2月就发出了明确的市场头部信号,此时离场仍属高位出局。

      用换手率和流通市值的方法来分析市场大牛市行情中的头部是非常准确的,但用来分析判断个股则准确度不高,因为个股换手率指标往往有滞后性,所以不能提前预测到最高位置。

      

      锁单一个可怕的错误

      笔者在以前在文章中就经常谈到了止损问题,最近也有一编文章变相地讲述了止损的重要性,即《错误的美丽,美丽的错误》。今天我再来讲一讲锁单的问题。锁单最早的时候来自期货,后来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又应用于其它产品的交易,在一段时间内可谓红火至极。锁单真正是指投资者买卖期货合约或者其它金融产品后,当市场出现与自己操作相反的走势时,开立与原先持仓相反的新仓,又称对锁、锁仓。锁单的操作现在相当的流行,在很多刚刚进入外汇市场的投资者也将其认为是一个十分好的方法。在很多的外汇交易平台更是大肆宣扬锁单的妙处并把这功能当做一个买点。锁单真的有宣传的那么好用吗?其实不然。下面我详细给大家介绍一下锁单的情况。

      锁仓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即盈利锁仓与亏损锁仓。盈利锁仓就是投资者买卖的期货合约有一定幅度的浮动盈利,投资者感觉到原来的趋势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市场可能出现短暂的回挡或者反弹,投资者又不想将原来的低价买单或高价卖单轻易平仓,便在继续持有原来头寸的同时,反方向开立新仓。亏损锁仓就是投资者买卖的期货合约有了一定程度的浮动亏损,投资者看不清后市,但又不想把浮动亏损变成实际亏损,便在继续持有原来亏损头寸的同时,反方向开立新仓,企图锁定风险。不管是盈利锁单还是亏损锁单使用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同,所以在本质上没有太多的区别,两者都是错误的。

      锁仓最大害处就是麻痹了很多投资者对风险控制,总认为不放止损没有问题,大不了亏了我就锁单。久而久之,止损菜单也就成为了一个摆设。如果要从金融投资市场中(特别是外汇市场中)取得成功或长期稳定盈利,必须在交易纪律和投资心理上要彻底打消用锁单的想法。在打战时兵贵神速,在外汇中也不能贻误战机。该止损的就要第一时间止损,绝对不能在一拖再拖,到最后只能面临被强行平仓或爆仓的窘境。俗话说的好:解铃还需系铃人。

      锁仓“易结不易解”,特别是亏损锁仓。由于锁仓的操作将严重影响交易心态,由于同时买和卖进行双向持仓操作多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压力。因此,投资者在开锁时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难免瞻前顾后,无所适从,往往错失解仓良机。有时即便咬咬牙解了仓,但由于担心另一方向的持仓亏损增大,底气毕竟不足,稍有风吹草动,便重新锁仓,彻底陷入锁仓的恶性循环之中。最后可能一怒之下,多空仓位同时平仓,浮动亏损最终化成实际亏损,还白白错失不少反败为胜的投资机会,真是叫人痛心。毕竟,锁仓“易结不易解”,也“宜解不宜结”。别在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欺骗自己了!如果能在关键的技术位将止损早早的设定好就不用这么的为难。

      风险控制永远是第一位,控制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止损,止损执行的好坏决定了你的交易纪律,交易纪律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你交易成功率和收益率。(中国证券网)

      

      要善于使用周线

      日线是股价每天波动的反映,但是如果我们过分沉迷于每日的股价涨跌,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从更长的周期把握股价的走势,还得应用周线图来观察。一般来说,在周线图上,我们可通过观察周线与日线的共振、二次金叉、阻力位、背离等几个现象寻找买卖点。

      1、周线与日线共振。周线反映的是股价的中期趋势,而日线反映的是股价的日常波动,若周线指标与日线指标同时发出买入信号,信号的可靠性便会大增,如周线KDJ与日线KDJ共振,常是一个较佳的买点。日线KDJ是一个敏感指标,变化快,随机性强,经常发生虚假的买、卖信号,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运用周线KDJ与日线KDJ共同金叉(从而出现“共振”),就可以过滤掉虚假的买入信号,找到高质量的买入信号。不过,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由于日线KDJ的变化速度比周线KDJ快,当周线KDJ金叉时,日线KDJ已提前金叉几天,股价也上升了一段,买入成本已抬高,为此,激进型的投资者可在周线K、J两线勾头、将要形成金叉时提前买入,以求降低成本。

      2、周线二次金叉。当股价(周线图)经历了一段下跌后反弹起来突破30周线位时,我们称为“周线一次金叉”,不过,此时往往只是庄家在建仓而已,我们不应参与,而应保持观望;当股价(周线图)再次突破30周线时,我们称为“周线二次金叉”,这意味着庄家洗盘结束,即将进入拉升期,后市将有较大的升幅。此时可密切注意该股的动向,一旦其日线系统发出买入信号,即可大胆跟进。

      3、周线的阻力。周线的支撑与阻力,较日线图上的可靠度更高。从今年以来的行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以周线角度来看,不少超跌品种第一波反弹往往到达了60周均线附近就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周K线形态分析,如果上冲周K线以一根长长的上影线触及60周均线,这样的走势说明60周线压力较大,后市价格多半还要回调;如果以一根实体周线上穿甚至触及60周均线,那么后市继续上涨、彻底突破60周均线的可能性很大。实际上60周均线就是日线图形中的年线,但单看年线很难分清突破的意愿,走势往往由于单日波动的连续性而不好分割,而周线考察的时间较长,一旦突破之后稳定性较好,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投资策略。

      4、周线的背离。日线的背离并不能确认股价是否见顶或见底,但若周线图上的重要指标出现底背离和顶背离,则几乎是中级以上底(顶)的可靠信号,大家不妨回顾过去重要底部和顶部时的周线指标,对寻找未来的底部应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破解技术分析滞后性

      说技术分析的局限性,是希望大家不要过分迷信技术分析,你可以不相信它,但不要排斥它。有容乃大,你可以骂它,但不要忽视它,兼听则明。笔者相信技术分析的客观性,但从来不敢妄自把它推上神坛。

      有人说技术分析总是滞后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上篇笔者就谈到利用技术分析的局限性可以赚钱,其实就是要大家钻技术分析滞后性的空子。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技术指标,它改变的只是一种技术图表的走向,而在这种改变的初始阶段,是你最可以利用的时候,而我们所要掌握的恰恰是这个滞后性留给我们的获利或是减少损失的空间,而一旦这种滞后性消失了,趋势也就产生了。那时你就会觉得这种趋势的威力强大无比,你只能适应它,而不能改变它。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技术分析,你必须尊重它并学会正确运用,否则股市留给你的永远是惨痛的教训。

      而你要掌握的就是如何在瞬间抓住技术分析的滞后性从而获利,现在大家对波浪理论多有指责,认为“数也数不清”、“数了再重数”。其实,波浪理论确实存在“数不清”的毛病,而且似乎只有回头数才能看清的道理。然而,波浪理论的奥秘可能就在这个“数不清”上。对于波浪理论来说,它的滞后性就在波谷与浪尖的瞬间。趋势上一旦形成有效的停顿,即可为广大投资者带来操作上的提示。如上证指数去年10月之后走了一个喇叭口形态,高点分别是10月16日1548点、10月22日1553点和11月8日1573点,渐次抬高。而低点则越来越低,10月14日最低1509点、10月18日最低1500点、10月29日最低1488点,连接前三个低点明显成一条直线,是一条下降趋势线,以每天2.25点的速度下行。根据波浪理论,随后在1450点、1420点、1390点大盘的支撑力度渐强。果然在去年6月6日的低点位置出现一个小反弹。再从深成指看,为何深市大盘屡次在2660点跌不下去,就是波浪理论中调整浪作用的结果,按照波浪理论,股价波动的每一个周期(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是由8浪组成,其中5个上升浪和3个调整浪。深市从416点至3422点为第一浪,3422点至924点为第二浪,924点至6103点为第三浪。自2001年以来的所有调整只是第四浪(也是主升浪前的调整浪)。尽管这波调整浪由于种种非市场因素走得有些令人揪心,但认识这一点就会对股市抱有一份信心。而不管浪型数得准确与否,对每一个波段的时机把握才是真真切切,最为重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研判跌到位的四种诀窍

      股市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下跌行情,这时是不能炒股的,只有等到大盘跌到位才能关心股市,而大盘跌到位必须要符合四个特征,分别是:

      1、成交量要萎缩到位;

      2、市场做空能量衰弱到位;

      3、技术指标的超卖到位;

      4、市场热点冷却到位。

      选择买进时机的四种诀窍

      只有在上升趋势被正式确认时,才是大量买进的好时机。而确认大盘成功向上突破的四种特征分别是:

      1、指数对均线系统形成突破;

      2、成交量对量能均线系统形成突破;

      3、技术指标形成向上突破;

      4、市场热点形成全面开花局面。

      选股的四种诀窍

      在大盘形成有利局面时,选股就要选具备股价翻番潜力的股票,这些股票往往具有四种特征,分别是:

      1、业绩有明显改善;

      2、启动时价位比较低;

      3、有丰富的潜在题材;

      4、有市场主流资金入驻其中

      

      识别空头陷阱五招绝密技巧

      所谓的空头陷阱,简单说就是市场主力大力做空,通过盘面明显显现出疲弱的形态,诱使投资者得出股市将继续大幅下跌的结论,并进行恐慌性抛售。如果大盘走势急转直下,龙头股纷纷跳水,指数连续快速下跌,此时,投资者更要谨防空头陷阱。对于空头陷阱的识别与判断,主要可以从消息面、资金面、宏观基本面、技术分析和市场人气等五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

      1、从消息面分析。市场主力往往会利用宣传方面的优势,营造做空的氛围。所以,当投资者遇到市场利空不断时,反而要格外小心。因为,正是在各种利空消息满天飞的重磅轰下,主力资金才能够很方便的建仓。

      2、从成交量分析。空头陷阱在成交量上表现出的特征,是随着股价的持续性下跌,量能始终处于不规则的萎缩中。有时,盘面上甚至会出现无量空跌或无量暴跌的现象,盘中个股成交也是十分不活跃,向投资者营造出一种阴跌走势遥遥无期的氛围。恰恰在这种制造悲观的氛围中,主力往往可以轻松逢低建仓,从而构成空头陷阱。

      3、从宏观基本面分析。投资者需要从根本上了解影响大盘走强的策面因素和宏观基本面因素,分析是否有实质性的利空因素。如果在股市策方面没有特别的实质性利空因素,而股价却持续性暴跌,这时就比较容易形成空头陷阱。

      4、从技术形态分析。空头陷阱在K线走势上的特征,往往是连续几根长阴线暴跌,跌穿各种强支撑位,有时甚至伴随向下跳空缺口,引发市场中恐慌情绪的连锁反应。

      在形态分析上,空头陷阱常常会故意制造技术形态的破位,让投资者误以为后市下跌空间巨大,纷纷抛出手中的持股,从而使主力得以在低位承接大量的廉价筹码。在技术指标方面,空头陷阱会导致技术指标上出现严重的背离特征,而且不是其中一两种指标的背离,往往是多种指标的多重周期的同步背离。

      5、从市场人气方面分析。由于长时间的下跌,会在市场中形成沉重的套牢盘,人气也在不断套牢中被消耗殆尽。然而,这往往就是市场人气极度低迷的时刻,恰恰说明股市离真正的底部已经为时不远。值得注意的是,指数经历了大幅下跌之后,系统性风险已经很小,过度看空后市,难免会陷入新的空头陷阱中。

  • 相关阅读:
    49. 字母异位词分组
    73. 矩阵置零
    Razor语法问题(foreach里面嵌套if)
    多线程问题
    Get json formatted string from web by sending HttpWebRequest and then deserialize it to get needed data
    How to execute tons of tasks parallelly with TPL method?
    How to sort the dictionary by the value field
    How to customize the console applicaton
    What is the difference for delete/truncate/drop
    How to call C/C++ sytle function from C# solution?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huncn/p/150373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