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redis简介(keeper实时报表的基本部分)

    网上有一篇介绍Redis的文章,由浅入深地讲解了Redis:http://blog.mjrusso.com/2010/10/17/redis-from-the-ground-up.html。强烈建议对Redis有兴趣或需要使用的朋友阅读这篇文章。

    提到Redis,第一反应就是内存k/v缓存,并且很多人会拿它与Memcached相比较,毕竟他们都是以内存作为存储介质的。 如果简单地比较Redis与Memcached的区别,大多数都会得到以下观点:

    1  Redis不仅仅支持简单的k/v类型(map类型)的数据,同时还提供list,set,hash等数据结构的存储。

    2  Redis支持数据的备份,即master-slave模式的数据备份。

    3  Redis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持在磁盘中,重启的时候可以再次加载进行使用。

    抛开这些,可以深入到Redis内部构造去观察更加本质的区别,理解Redis的设计。我觉得最值得参考的就是Redis的内存模型设计。推荐参考这两篇文章:Redis Virtual Memory: the Story and the CodeRedis Virtual Memory subsystem

    Redis中,不是所有的数据都一直存储在内存中。这是和Memcached明显的区别。

    Redis只缓存所有的key信息,如果Redis发现内存的使用量超过了某一个阀值,就触发swap的操作,Redis根据“swappability = age*log(size_in_memory)”计算出哪些key对应的value需要swap到磁盘。然后将这些key对应的value持久化到磁盘中,同时在内存中清除。这种特性使得Redis可以保持超过其机器本身内存大小的数据。当然,机器本身的内存必须要能够保持所有的key,这些数据不会swap的。

    同时由于Redis将内存数据swap到磁盘中,提供服务的主线程和进行swap操作的子线程会共享这部分内存,所以如果更新需要拿swap的数据,Redis将先阻塞这个操作,直到子线程完成swap操作后才可以进行修改。

    可以参考使用Redis特有内存模型前后的情况对比:

    VM off: 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1.3G used
    VM on:  300k keys, 4096 bytes values: 73M used
    VM off: 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430.12M used
    VM on:  1 million keys, 256 bytes values: 160.09M used
    VM on:  1 million keys, values as large as you want, still: 160.09M used 

    当从Redis中读取数据的时候,如果读取的key对应的value不在内存中,那么Redis就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然后再返回给请求方。这里就存在一个I/O线程池的问题。在默认的情况下,Redis会出现阻塞,即完成所有的swap文件加载后才会相应。这种策略在客户端的数量较小,进行批量操作的时候比较合适。但是如果将Redis应用在一个大型的网站应用程序中,这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并发的情况的。所以Redis运行我们设置I/O线程池的大小,对需要从swap文件中加载相应数据的读取请求进行并发操作,减少阻塞的时间。

    如果希望在海量数据的环境中使用好Redis,我相信理解Redis的内存设计和阻塞的情况是不可缺少的:)

  • 相关阅读:
    mysql MHA报错 Can't exec "mysqlbinlo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at /usr/local/share/perl5/MHA/BinlogManager.pm line 99.
    树莓派搭建私人服务器
    动手写简单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一
    java 返回json数据
    C语言中内存分配
    IntelliJ IDEA14.0.3+Maven+SpringMVC+Spring+Hibernate光速构建Java权限管理系统(三)
    linux设备驱动归纳总结
    阿里云centos6.5下搭建javaWeb运行环境
    JAVAWEB项目如何实现验证码
    Linux驱动开发:USB驱动之usb_skel分析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l1024cl/p/620557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