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图
给定一个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这个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2.别名
无
3.动机
假设一种特定类型的问题发生的频率足够高,那么可能就值得将该问题的各种实例表述为一种简单语句中的句子。这样就能够构建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通过解释这些句子来解决该问题。
4.适用性
下面情况使用Interpreter模式:
当有一种语言须要解释运行,并且你能够将该语言中的句子表示为一个抽象语法树时,可使用解释器模型。而当存在下面情况时该模式效果最好。
- 该文法简单对于复杂的文法,文法的类层次变得庞大而无法管理。此时语法分析程序生成器这种工具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无需构建抽象语法树就可以解释表达式。这样能够节省空间并且还可能节省时间。
- 效率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最高效的解释器通常不是通过直接解释语法分析树实现的,而是首先将他们转换成还有一种形态。比如,正則表達式通常被转换成状态机。但及时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器仍可用解释器模式实现,该模式仍是实用的。
5.结构
释器模式是我们临时的最后一讲,一般主要应用在OOP开发中的编译器的开发中。所以适用面比較窄。
6.代码演示样例
实现代码:
Context类是一个上下文环境类,Plus和Minus各自是用来计算的实现。代码例如以下:
public interface Expression {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实现类
public class Plus implements Expression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Num1()+context.getNum2();
}
}
public class Minus implements Expression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pret(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ext.getNum1()-context.getNum2();
}
}
Context类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int num1;
private int num2;
public Context(int num1, int num2) {
this.num1 = num1;
this.num2 = num2;
}
public int getNum1() {
return num1;
}
public void setNum1(int num1) {
this.num1 = num1;
}
public int getNum2() {
return num2;
}
public void setNum2(int num2) {
this.num2 = num2;
}
}
測试类: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计算9+2-8的值
int result = new Minus().interpret((new Context(new Plus()
.interpret(new Context(9, 2)), 8)));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最后输出正确的结果:3。
基本就这样,解释器模式用来做各种各样的解释器,如正則表達式等的解释器等等。
7.相关模式
- Composite模式:抽象语法树是一个复合模式的实例。
- Flyweight模式:说明了怎样在抽象语法树中共享终结符。
- Iterator模式:解释器可用一个迭代器遍历该结构。
- Visitor模式:可用来在一个类中维护抽象语法树中的各节点的行为。
引用:
http://openhome.cc/Gossip/DesignPattern/DecoratorPattern.htm
http://item.jd.com/10057319.html
http://blog.csdn.net/zhangerqing/article/details/823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