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Python本身很难说是面向对象语言,但Python中的数据模型(data model)可以说真的是“纯面向对象”。在Python的世界里,一切皆是对象。无论是数值、字符串、序列、字典、函数、模块、类、实例、文件等等。
元类(metaclass)是Python 2.2中引入的概念,它的作用是定制类的创建行为。这么解释可能有点难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通过实例,一步步解释Python中的元类。
1. Python中一切皆对象,包括类
class Foo:
def hello(self):
print("hello world!")
return
foo = Foo()
print(type(foo)) # <class '__main__.Foo'>
print(type(foo.hello)) # <class 'method'>
print(type(Foo)) # <class 'type'>
temp = Foo # 赋值给其他变量
Foo.var = 11 # 增加参数
print(Foo) # 作为函数参数
例子中type(Foo)说明Foo本身也是一个对象,可以将其赋值给其他对象、对其添加属性、将其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等等。
2. 类的创建过程
在上边的例子中,类Foo的创建过程中会执行class语句,此时需要首先确定元类(元类定制类的创建行为)。元类的确定过程如下:
- 确定类Foo的父类是否有参数metaclass,如果没有则:
- 确定类Foo的父类的父类是否有参数metaclass,如果没有则:
- 使用默认元类type(type的用法会在3中讲解)。
上边的例子中,前2项都不符合,则直接使用默认元类type。即上边的语句相当于:
def hello(self):
print("hello world")
return
Foo = type("Foo", (object,), {"hello": hello})
此时可以看出,实际上类Foo是元类type的实例。参见文章的封面图。
3. 动态创建类
Python中的类可以动态创建,用的就是默认元类type。动态创建类的type函数原型为:
type(object_or_name, bases, dict)
这里不过多赘述,上个章节中有介绍。举个比较复杂的动态创建类的例子:
def init(self, name):
self.name = name
return
def hello(self):
print("hello %s" % self.name)
return
Foo = type("Foo", (object,), {"__init__": init, "hello": hello, "cls_var": 10})
foo = Foo("xianhu")
print(foo.hello())
print(Foo.cls_var)
4. 自定义元类
再一次说明实例、类和元类之间的关系:
>>> foo.__class__ # <class 'Foo'>
>>> Foo.__class__ # <class 'type'>
>>> type.__class__ # <class 'type'>
foo是Foo的实例,Foo是type的实例,type的类又是type。type是默认的元类。那么如何自定义元类呢?(注意,百分之99的工程中不会用到自定义元类,除非你对元类非常理解)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需要对一个模块中的所有函数添加作者属性。首先自定义一个元类,自定义时,需要继承默认元类type,并重写其中的__new__方法:
class Author(type):
def __new__(mcs, name, bases, dict):
# 添加作者属性
dict["author"] = "xianhu"
return super(Author, mcs).__new__(mcs, name, bases, dict)
对模块中所有函数的继承类参数中添加metaclass参数:
class Foo(object, metaclass=Author):
pass
foo = Foo()
print(foo.author)
注意:Python3中不再有__metaclass__属性以及模块级别的__metaclass__属性。如果一个模块中函数较多,可以利用正则表达式进行查找替换。
不过在平时的使用中,我发现了模块级别有个__build_class__函数,将其改为Author,就能达到模块级别元类的效果。但具体有哪些副作用还不太清楚,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