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最初我的代码是这样的 if(xxxx) { ... if(xxxx) { .... if(xxxxxx) { //做最后要做的事。 } } } 问题是,最后要做的事,并没有被执行,而我根本就不知道是哪个if没进来 后来代码变成 if(xxxx){ log('xxxx'); return ; } ...如此n个判断,这样以来,看Log基本上可以定位到问题所在了。但仅仅这样,依旧不够。 接下来的情况是,我知道程序命中该if,那我怎么知道是哪里不对。 所以修改后的代码为 if(xxxx){ log('xxxx=:'+xxxx); return ; } 记录该if判断关注或检查的值,用于进一步分析。
进一步明确职责,避免void类型
方法A内部,需要将某个值交给方法B来执行,逻辑上是毫不关心方法B的返回值。代码则是这样 void A(string message) { B(message); ... } 方法A的目的,是处理Message,只不过由于某种需求,B也要处理,于是将其挂在A中。此时B方法未完成预期的结果,此时问题不好定位。 于是代码变成 void A(string message) { var ret = B(message); if(ret == 0 ) { log('方法B的返回值为0 异常'); } ... } 这样,若B方法除了问题,直接根据Log快速定位到B方法,然后让写B方法的人来定位,写A方法的人,该干嘛干嘛。
其他
1.封装的目的是尽可能隔离变化,如数据库操作。
2.针对接口进行编程。如在数据库操作上,我们直接使用某个数据库的访问类SqlHelper,这样在切换数据库时代价太大。若当前仅仅只支持Sql数据库,也可以使用工厂,返回接口,给应用层使用。
3.以做产品为目的,程序员存在目的是奉献更好的产品,不能疲于赶进度。
4.项目尽可能使用增量式发布。需要添加功能时,直接复制某些文件即可,避免重装站点,或者整体覆盖,容易引起意想不到的问题,风险过大。
5.调试日志使用文件记录,这样后期代价小一些,如果有必要清理日志,可单独做。总比现场出了问题,背个笔记本,单步调试的好。
6.使用MVC进行开发时,最好是在分析清楚业务编写代码,直接使用测试工具对接口进行测试。后端开发,则是保证后端接口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前台页面假设为变化多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