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走近RDD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可以看成是一个简单的"数组",对其进行操作也只需要调用有限的"数组"中的方法即可,但它与一般数组的区别在于:RDD是分布式存储,可以跟好的利用现有的云数据平台,并在内存中进行。此处的弹性指的是数据的存储方式,及数据在节点中进行存储的时候,既可以使用内存也可以使用磁盘。此外,RDD还具有很强的容错性,在spark运行计算的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个节点错误而使得整个任务失败;不通节点中并发运行的数据,如果在某个节点发生错误时,RDD会自动将其在不同的节点中重试。

      RDD一大特性是延迟计算,即一个完整的RDD运行任务被分成2部分:Transformation和Action。

      Transformation用于对RDD的创建。在spark中,RDD只能使用Transformation来创建,同时Transformation还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方法。RDD还可以利用Transformation来生成新的RDD,这样可以在有限的内存空间中生成竟可能多的数据对象。无论发生了多少次Transformation,此时,在RDD中真正数据计算运行的操作Action都没真正的开始运行。

      Action是数据的执行部分,其也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去执行数据的计算操作部分。

       RDD可以将其看成一个分布在不同节点中的分布式数据集,并将数据以数据块(Block)的形式存储在各个节点的计算机中。每个BlockMaster管理着若干个BlockSlave,而每个BlockSlave又管理着若干个BlockNode。当BlockSlave获得了每个Node节点的地址,又会反向向BlockMaster注册每个Node的基本信息,这样就形成了分层管理。

      RDD依赖

       窄依赖 (narrowdependencies) 和宽依赖 (widedependencies) 。窄依赖是指 父 RDD 的每个分区都只被子 RDD 的一个分区所使用,例如map、filter。相应的,那么宽依赖就是指父 RDD 的分区被多个子 RDD 的分区所依赖,例如groupByKey、reduceByKey等操作。如果父RDD的一个Partition被一个子RDD的Partition所使用就是窄依赖,否则的话就是宽依赖。
      这种划分有两个用处。首先,窄依赖支持在一个结点上管道化执行。例如基于一对一的关系,可以在 filter 之后执行 map 。其次,窄依赖支持更高效的故障还原。因为对于窄依赖,只有丢失的父 RDD 的分区需要重新计算。而对于宽依赖,一个结点的故障可能导致来自所有父 RDD 的分区丢失,因此就需要完全重新执行。因此对于宽依赖,Spark 会在持有各个父分区的结点上,将中间数据持久化来简化故障还原,就像 MapReduce 会持久化 map 的输出一样。对于join操作有两种情况,如果join操作的使用每个partition仅仅和已知的Partition进行join,此时的join操作就是窄依赖;其他情况的join操作就是宽依赖;因为是确定的Partition数量的依赖关系,所以就是窄依赖,得出一个推论,窄依赖不仅包含一对一的窄依赖,还包含一对固定个数的窄依赖(也就是说对父RDD的依赖的Partition的数量不会随着RDD数据规模的改变而改变)
                    
     
      下面就是RDD API
      1、parallelize
      def parallelize[T](seq : scala.Seq[T], numSlices : scala.Int = { /* compiled code */ }) //第一个参数是数据,同时还有一个带有默认数值的参数,改参数为1,该参数表示的是将数据分布在多少个数据节点中存放。
      2、aggregate
      def aggregate[U](zeroValue : U)(seqOp : scala.Function2[U, T, U], combOp : scala.Function2[U, U, U]) //seqOp 是给定的计算方法,combOp 是合并方法,将第一个计算方法得出的结果与源码中的zeroValue进行合并。实例: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sc.parallelize(Array(1,2,3,4,5,6,7,8))//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result=arr.aggregate(0)(math.max(_,_),_+_)//_+_ 对传递的第一个方法的结果集进行进一步处理
        println(result)
      }
    }

    结果为8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sc.parallelize(Array("abd","hello world","hello sb"))//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result=arr.aggregate("")((value,word)=>value+word,_+_)//_+_ 对传递的第一个方法的结果集进行进一步处理
        println(result)
      }
    }

    结果为abdhello worldhello sb

      3、cache是将数据内容计算并保存在计算节点的内存中

      4、cartesion是用于对不同的数组进行笛卡尔操作,要求是数组的长度必须相同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1=sc.parallelize(Array(1,2,3,4))//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arr2=sc.parallelize(Array(4,3,2,1))
        val res=arr1.cartesian(arr2)
        res.foreach(print)
      }
    }

    结果:(1,4)(1,3)(1,2)(1,1)(2,4)(2,3)(2,2)(2,1)(3,4)(3,3)(3,2)(3,1)(4,4)(4,3)(4,2)(4,1)

      5、Coalesce是将已经存储的数据重新分片后再进行存储(repartition与Coalesce类似)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1=sc.parallelize(Array(1,2,3,4,5,6))//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arr2=arr1.coalesce(2,true)
        val res1=arr1.aggregate(0)(math.max(_,_),_+_)
        println(res1)
        val res2=arr2.aggregate(0)(math.max(_,_),_+_)
        println(res2)
      }
    }

    结果为6    11

      6、countByValue是计算数据集中某个数据出现的个数,并将其以map的形式返回

      7、countByKey是计算数据集中元数据键值对key出现的个数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1=sc.parallelize(Array((1,"a"),(2,'b'),(1,'c'),(1,'d'),(2,'a')))//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res1=arr1.countByValue()
        res1.foreach(println)
        val res2=arr1.countByKey()
        res2.foreach(println)
      }
    }
    //结果:((1,c),1)
    ((2,a),1)
    ((1,a),1)
    ((1,d),1)
    ((2,b),1)
    (1,3)
    (2,2)
    View Code

      8、filter是对数据集进行过滤

      9、flatMap是对RDD中的数据进行整体操作的一个特殊方法,其在定义时就是针对数据集进行操作

      10、map可以对RDD中的数据集进行逐个操作,其与flatmap不同得是,flatmap是将数据集中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去处理,之后再对其中的数据做计算,而map则直接对数据集中的数据做单独的处理

      11、groupBy是将传入的数据进行分组

      12、keyBy是为数据集中的每个个体数据添加一个key,从而形成键值对

      13、reduce同时对2个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是对传入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

      14、sortBy是对已有的RDD进行重新排序

    import org.apache.spark.{SparkConf, SparkContext}
    
    object test {
      def main(args: Array[String]): Unit = {
        val conf=new SparkConf().setMaster("local").setAppName("test")
        val sc=new SparkContext(conf)
        val arr1=sc.parallelize(Array((1,"a"),(2,"c"),(3,"b"),(4,"x"),(5,"f")))//parallelize将内存数据读入Spark系统中,作为整体数据集
        val res1=arr1.sortBy(word=>word._1,true)
        val res2=arr1.sortBy(word=>word._2,true)
        res1.foreach(println)
        res2.foreach(println)
      }
    }

      15、zip可以将若干个RDD压缩成一个新的RDD

  • 相关阅读:
    新零售的舞台上,创业者如何与大象共舞
    无人零售的黑科技:RFID技术
    中台服务架构的一点思考
    大中台+小前台概念
    如何根据对象的属性,对集合(list / set)中的对象进行排序
    fzu 1075 分解素因子
    POJ 1442 Black Box(优先队列)
    Linux正則表達式-定位元字符
    排序算法之希尔排序
    人工神经网络简单介绍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zx1/p/749730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