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面试题:微服务理论

    微服务理论

    • 微服务和SOA的区别(这里就把单体应用也写一下)

      • 单体服务:Web应用程序发展的早期,大部分web工程(包含前端页面,web层代码,service层代码,dao层代码)是将所有的功能模块,打包到一起并放在一个web容器中运行。

      • 优点:

        • 所有的功能集成在一个项目工程中
        • 项目架构简单,前期开发成本低,周期短,小型项目的首选。
      • 缺点:

        • 全部功能集成在一个工程中,对于大型项目不易开发、扩展及维护。
        • 系统性能扩展只能通过扩展集群结点,成本高、有瓶颈。
        • 技术栈受限。
      • SOA: 即面向服务的架构。它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服务)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一个服务通常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操作系统进程中。站在功能的角度,把业务逻辑抽象成可复用、可组装的服务,通过服务的编排实现业务的快速再生,目的:把原先固有的业务功能转变为通用的业务服务,实现业务逻辑的快速复用。

      • 优点:

        • 抽取公共的功能为服务,提高开发效率
        • 对不同的服务进行集群化部署解决系统压力
      • 基于ESB/DUBBO减少系统耦合

      • 缺点:

        • 抽取服务的粒度较大
        • 服务提供方与调用方接口耦合度较高
      • 微服务:其实和 SOA 架构类似,微服务是在 SOA 上做的升华,微服务架构强调的一个重点是“业务需要彻底的组件化和服务化”,原有的单个业务系统会拆分为多个可以独立开发、设计、运行的小应用。这些小应用之间通过服务完成交互和集成。

      • 优点:

        • 单一职责,每个微服务仅负责自己业务
        • 自治,一个微服务就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可以独立部署,升级,不对别的服务产生影响。
        • 可扩展:应对系统业务增长的方法就是采用横向或者纵向进行扩展。
        • 技术异构:不同服务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架构或者数据库。
      • 缺点:

        • 复杂度高,要考虑服务之间的调用出现的故障丢失各种异常情况,代码逻辑更加复杂。
        • 部署复杂,需要DevOps技能,运维复杂
        • 包括网络问题,延迟开销,带宽问题,安全问题。

    微服务的详细介绍如下:

    微服务架构的第一要素:业务建模

    微服务架构设计首要的切入点为服务建模。为什么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这个要素呢?因为微服务架构与传统 SOA 等技术体系有本质区别,就是其服务的粒度和服务本身的面向业务和组件化特性。针对服务建模,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服务的类别,以及服务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明确领域的边界。

    那么如何开展开发服务建模工作呢?针对服务建模,推荐使用领域驱动设计(Domain Driven Design,DDD)方法,通过识别领域中的各个子域、判断这些子域是否独立、考虑子域与子域的交互关系,从而明确各个界限上下文(Boundary Context)之间的边界。

    对于领域的划分,业界主流的分类方法认为,系统中的各个子域可以分成核心子域、支撑子域和通用子域三种类型,其中系统中的核心业务属于核心子域,专注于业务某一方面的子域称为支撑子域,可以作为某种基础设施的功能可以归到通用子域。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领域划分示例,来自电商系统:

    image-20201229201349077

    另一方面,服务建模本质上是一个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并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业务需求转换为可实现服务的过程。服务围绕业务能力建模,而业务能力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分层结构。

    按照我的经验,我们可以把业务体系中的服务分成如下几种类型:基础服务、通用服务、定制服务和其他服务等。这里,我们同样给出基于电商场景的业务服务分层示例图,如下所示:

    image-20201229201408232

    每个行业、每个公司具有不同的业务体系和产品形态,我无意对业务建模的应用场景做过多展开。但在课程的后续内容中,我们会基于 DDD 设计思想,并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如何完成对系统的业务建模,以帮助你在日常开发过程中掌握如何使用 DDD 来完成对业务系统的领域建模的系统方法。

    微服务架构的第二要素:技术体系
    微服务架构的第二大块内容就是它的技术体系,这也是我们学习微服务架构的主体内容。同样,不同的开发技术和框架都会基于自身的设计理念,给出各自的技术体系类型及其实现方式。

    微服务架构相关的技术体系比较繁杂,在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你需要抓住重点。在本课程中,我也基于目前业界主流的微服务实现技术提炼了八大技术体系,包括服务通信、服务治理、服务路由、服务容错、服务网关、服务配置、服务安全和服务监控,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每个技术体系都非常重要,下面来对它们分别展开介绍。

    1. 服务通信
      网络通信是任何分布式系统的基础组件。网络通信本身涉及面很广,对于微服务架构而言,我们关注的是网络连接模式、I/O 模型和服务调用方式。

    image-20201229201629125

    我们知道基于TCP 协议的网络连接有两种基本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连接和短连接。长连接和短连接的产生在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采取的关闭策略,具体的应用场景采用具体的策略。例如 Dubbo 框架就采用的是长连接,而本课程中要介绍的 Spring Cloud 则采用了短连接。不过鉴于篇幅关系,关于长连接、短连接的适用场景我就不展开介绍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多去搜索了解下相关资料。

    服务之间通信的另一个关注点是 I/O 模型。I/O 模型也有阻塞式 I/O 和非阻塞式 I/O 等多种实现方式。阻塞式 I/O 实现简单,而非阻塞式 I/O 的性能更好。在微服务架构中,以服务网关而言,像Netflix 的 Zuul就是阻塞式 I/O,而Spring 自研的 Spring Cloud Gateway则采用的是非阻塞式 I/O。

    服务通信的另一个主题是调用方式,这方面同样存在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两大类实现机制,这两大类机制对于开发人员使用开发框架的方式有很大影响。为了简化开发人员的使用过程,通常都会采用异步转同步的实现机制,也就是说开发人员使用同步的方式进行方法调用,而框架本身会基于 Future 等机制实现异步的远程处理。

    2.服务治理
    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治理可以说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技术组件,因为各个微服务需要通过服务治理实现自动化的注册和发现。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系统中服务数量不是很多,那么我们有很多办法可以获取这些服务的 IP 地址、端口等信息,管理起来也不是很复杂。但当服务数量达到一定量级时,可能连开发人员自己都不知道系统中到底存在多少个服务,也不知道系统中当前到底哪些服务已经变得不可用。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入独立的媒介来管理服务的实例,这个媒介一般被称为服务注册中心。

    image-20201229201648280

    服务注册中心是保存服务调用所需的路由信息的存储仓库,也是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进行交互的媒介,充当着服务注册和发现服务器的作用。诸如 Dubbo、Spring Cloud 等主流的微服务框架都基于 Zookeeper、Eureka 等分布式系统协调工具构建了服务注册中心。

    3.服务路由
    我们现在已经通过注册中心构建了一个多服务的集群化环境中,当客户端请求到达集群,如何确定由哪一台服务器进行请求响应呢?这就是服务路由问题。可以认为负载均衡是最常见的一种路由方案,常见的客户端/服务器端负载均衡技术都可以完成服务路由。Spring Cloud 等主流的微服务框架也都内置了 Ribbon 等客户端负载均衡组件。

    image-20201229201705826

    另一方面,负载均衡的出发点更多的是提供服务分发而不是解决路由问题,常见的静态、动态负载均衡算法也无法实现精细化的路由管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路由规则。路由规则常见的实现方案是白名单或黑名单,即把需要路由的服务地址信息(如服务 IP)放入可以控制是否可见的路由池中进行路由。同样,路由规则也是微服务开发框架的一项常见功能。

    4.服务容错
    对于分布式环境中的服务而言,服务在自身失败引发生错误的同时,还会因为依赖其他服务而导致失败。除了比较容易想到和实现的超时、重试和异步解耦等手段之外,我们需要考虑针对各种场景的容错机制。

    image-20201229201721474

    业界存在一批与服务容错相关的技术组件,包括以失效转移 Failover 为代表的集群容错策略,以线程隔离、进程隔离为代表的服务隔离机制,以滑动窗口、令牌桶算法为代表的服务限流机制,以及服务熔断机制。而从技术实现方式上看,在 Spring Cloud 中,这些机制部分包含在下面要介绍的服务网关中,而另一部分则被提炼成单独的开发框架,例如专门用于实现服务熔断的 Spring Cloud Circuit Breaker 组件。

    5.服务网关
    服务网关也叫 API 网关,封装了系统内部架构,为每个客户端提供一个定制的 API。在微服务架构中,服务网关的核心要点是,所有的客户端和消费端都通过统一的网关接入微服务,在网关层处理所有的非业务功能。

    image-20201229201737210

    在功能设计上,服务网关在完成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报文格式转换的同时,它可能还具有身份验证、监控、缓存、请求管理、静态响应处理等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网关层制定灵活的路由策略。针对一些特定的 API,我们需要设置白名单、路由规则等各类限制。在本课程中,我们会基于 Netflix Zuul 和 Spring Cloud Gateway 这两种网关对这些功能分别展开介绍。

    6.服务配置
    在微服务架构中,考虑到服务数量和配置信息的分散性,一般都需要引入配置中心的设计思想和相关工具。与注册中心一样,配置中心也是微服务架构中的基础组件,其目的也是对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别在于配置中心管理的对象是配置信息而不是服务的实例信息。

    image-20201229201748963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配置中心通常需要依赖分布式协调机制,即通过一定的方法确保配置信息在分布式环境中的各个服务中能得到实时、一致的管理。可以采用诸如 Zookeeper 等主流的开源分布式协调框架来构建配置中心。当然,像 Spring Cloud 也提供了专门的配置中心实现工具 Spring Cloud Config。

    7.服务安全
    在对微服务架构的学习过程中,服务安全是一块非常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一般意义上的访问安全性,都是围绕认证和授权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用户身份,然后再确定这个用户是否有访问指定资源的权限。站在单个微服务的角度讲,我们系统每次服务访问都能与授权服务器进行集成以便获取访问 Token。站在多个服务交互的角度讲,我们需要确保 Token 在各个微服务之间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服务内部,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访问策略限制服务资源的访问。

    image-20201229201802466

    在实现微服务安全访问上,我们通常使用 OAuth2 协议来实现对服务访问的授权机制,使用 JWT 技术来构建轻量级的认证体系。Spring 家族也提供了 Spring Security 和 Spring Cloud Security 框架来完整这些组件的构建。

    8.服务监控
    在微服务架构中,当服务数量达到一定量级时,我们难免会遇到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如何管理服务之间的调用关系?另一个是如何跟踪业务流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这就需要构建分布式服务跟踪机制。

    image-20201229201815601

    分布式服务跟踪机制的建立需要完成调用链数据的生成、采集、存储及查询,同时也需要对这些调用链数据进行运算和可视化管理。这些工作不是简单一个工具和框架能全部完成,因此,在开发微服务系统时,我们通常会整合多个开发框架进行链路跟踪。例如,在 Spring Cloud 中,就提供了 Spring Cloud Sleuth 与 Zipkin 的集成方案。

    微服务架构的第三要素:研发过程
    微服务架构的第三个要素是研发过程,这点怎么理解?实际上,过程转变与技术体系建设有密切关联,所以对于微服务架构而言,最后一个要素就是研发过程。Martin Fowler 在介绍微服务架构时,同样也提出了围绕“业务功能”组织团队的研发管理理念。

    当寻找把一个大的应用程序进行拆分的方法时,研发过程通常都会围绕产品团队、项目管理、大前端和服务器端团队而展开,这些团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能团队。任何一个需求,无论大小,都将导致跨团队协作,从而增加沟通和协作成本。而微服务架构则倾向围绕业务功能的组织来分割服务,而不是面向某项技术能力。因此,团队是跨职能的特征团队,每个服务都围绕着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部署到生产环境。

  • 相关阅读:
    网络编程-python实现-UDP(1.1.2)
    网络编程-python实现-socket(1.1.1)
    1-浮动布局
    1-解决java Scanner出现 java.util.NoSuchElementException
    1.激活函数
    A-交叉熵的使用
    matplotlib的学习16-animation动画
    matplotlib的学习15-次坐标轴
    matplotlib的学习14-图中图
    07-爬虫验证码破解实战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alianpai/p/142085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