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的
再庞大复杂的代码编译器都能接受,编译器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让我们原本的代码更加高效。但是代码执行的多变与不可预测性,如果编译器大肆“优化”,偶尔或者大胆的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得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后果,所以编译器非常小心谨慎,一遇到不可预测后果的优化,它就会立即折返,停止这一步的优化工作,因为它不知道程序员的本意是什么,“它怕得罪你”。
程序员要编写容易优化的代码,以帮助编译器扫清障碍。关于代码优化,笔者特别喜欢《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一书中的第五章,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
代码优化小剖
代码优化的方法总结了5种。
- 将函数展开,即内敛函数,以优化函数的调用。 《从简单的算法初探过程汇编》,过多的函数调用会导致极大的调用开销。所以,简单而且时常调用的函数建议内敛,例如swap,max,min。改用宏或者直接展开函数更好。
- 消除循环的低效率
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
toupper(* str)
for i=[0,strlen(str))
if(str[i]>='a' && str[i]<='z')
str[i] += ('A'-'a')
strlen的源码大概如下:
strlen(* str)
len = 0
while(*s!='\0')
s++,len++
return len - 减少不必要的存储器引用
sum(* src,n,* dest) // src向量相加结果放入dest
for i=[0,n)
*dest += src + i
sum(* src,n,* dest) // src向量相加结果放入dest
temp = *dest;
for i=[0,n)
temp += src + i
*dest = temp - 循环展开
什么是循环开销?比如:
for i=(0,n]
sum(* src,n,* dest) // src向量相加结果放入dest
temp = *dest
for i=[0,n-2+1),i+=2
temp += src+i + src+i+1
for i=[i,n),i+=1
temp += src+i
但是浮点的乘法没有得到效率的提高,是因为浮点乘法这个关键路径是循环展开的限制因素,即使循环展开,也需要执行n次的乘法。而有疑问,为什么整数乘法就能得到提高呢,那是因为编译器作了“重关联变换”的优化,改变了乘法的结合顺序(有兴趣看看下面的第6点,我带过了)。又有疑问了,为什么浮点不能作想整数乘法这样的优化呢?因为浮点乘法加法是不可结合的,记住“编译器怕得罪你”。
珠玑中第九章的顺序搜索就是用了这种优化。 - 多个累积变量
这是提高并行操作的方法,同时达到了循环展开的效果。
sum(* src,n,* dest) // src向量相加结果放入dest
temp1 = *dest
temp2 = 0
for i=[0,n-2+1),i+=2
temp1 += src+i // 提高并行性,temp1和temp2可以并行计算而毫不牵连
temp2 += src+i+1
for i=[i,n),i+=1
temp += src+i
*dest = temp1+temp2
//temp1和temp2的加法操作是两条关键路径,而两条关键路径各执行了n/2个操作。
关于第六种优化方法——重新结合变换
书上还有说第六种优化——重新结合变换,如果大胆对浮点运算进行此类优化,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之所以没有标号,是因为笔者也不太能说清楚,说说笔者的理解。
temp = *dest
for i=[0,n-2+1),i+=2
temp = temp * (src+i * src+i+1) // 假设原来是temp = (temp * src+i) * src+i+1
for i=[i,n),i+=1
temp += src+i
我的理解可以结合下图,下图是乘法的图,同样可以换成加法的图:
注意是temp = temp * (src+i * src+i+1)的图,而不是temp = (temp * src+i) * src+i+1的图,后者大家可以自己手动画画。
哈哈,书上说:未经训练的人员,上面的两条语句是一样的,“捣乱笑而不语啊!”我的理解是虽然循环寄存器只有一个,但是temp = temp * (src+i * src+i+1)中(src+i * src+i+1)的计算不依赖于循环寄存器的值即temp的值,而temp = (temp * src+i) * src+i+1会对temp产生依赖,结合顺序会对循环寄存器进行产生依赖,因此前者可以增加计算的并行性。
神马?什么是循环寄存器?对于某些循环来说,有些寄存器既作为源值又作为目的,一次循环的结果会在下一次循环中用到。循环寄存器之间的关联越大,那么,这种关联将是性能提升的瓶颈。
简单举个例子:
temp = *dest;
for i=[0,n)
temp += src + i
*dest = temp
那么temp所在寄存器就是所谓的“循环寄存器”,它使得每一次循环都有很大的关联,所以,temp的加法操作(抑或是乘法操作)是关键路径,这也就是为什么累积变量能够提高程序的性能,它有两个循环寄存器,降低了循环关联。
《珠玑》第九章的代码优化,印象比较深的:
- 整数取模
- 函数内敛
- 循环展开
跟上面的内容差不多。
关于哨兵
哨兵就是能帮助程序检测数组边界的东西,简化了数组边界的检测,从而使代码更加清晰简便。记得一开始接触哨兵是在顺序表查找的时候。
arr[n] = data
for i=[0,n) arr[i]!=data //肯定会遇到data
do nothing in for
if(i==n) return -1
return i;
再来就是直接插入排序;如果不设置哨兵,不仅要检测下标是否下溢,而且要检测只有当满足arr[j]>data,才后移,这里会有两个判断。
for i=[0,n)
if arr[i]>arr[i+1]
arr[0] = arr[i+1] //哨兵
for j=[i+1) arr[j]>arr[0] //相比常规版本,只做n次判断。
arr[j] = a[j-1],j--
arr[j+1] = arr[0]
另外,用单链表存储一组顺序数据,对于这种问题,一般的单链表插入,都要考虑头插法和尾插法的情况,其他情况的代码可以是一致的;如果能够为单链表的最后添加哨兵,应该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代码。下面的代码比一般的单链表插入简洁而且应该更高效:
insert(* first,data)
p = first->next
while(p)
if data < q->data
end while
p = p->next;
p = new node(data,p)
《珠玑》第9章第8小题,“如何在程序中使用哨兵来找出数组中的最大元素”?
如果没有“哨兵”,大致的想法就是用一个变量max来存储数组的第一个值,然后从第二个开始“逐个”检验是否>max。加上循环中的下标检验,共有2n次的检测。
放置哨兵的做法:在数组的最后放置“已经找到的最大的元素”,然后逐个检验,
i = 0
max = arr[i]
while(i!=n)
max = arr[i]
arr[n] = max
i++
while(arr[i]<max) //因为有哨兵的存在,此循环必定可以终结。
i++
除非arr是严格递增或者每个元素值相等,否则总的检测次数会<2n。总之在考虑边界检测的时候,不妨考虑下用在边界上放置哨兵来简化清晰代码。
总结
不知道这些优化,在以后的做题能不能奏效了。对于一些程序,笔者认为上面的优化是无关痛痒的,或许编程的技巧会更突显重要性,当完成了大部分程序,而后考虑上面的优化也不为过;但养成“优化”的习惯不失为一个优秀程序员的品质。(以上是笔者的学习笔记,需要更深入了解上面的内容,阅读原著或许收益更多。)关于珠玑的第十章,笔者实在无能为力 - =,只写了第九章。
本文完 Sunday, April 15,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