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事件要我不断的思考这结果到底源于哪?在几天的思考以后我把一些个人的体会和网上所搜集的资料总结如下。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六年:被操控的人生大都是悲剧》
原文:
http://www.sohu.com/a/220074954_99901726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不记事,还有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能正是这样的观点导致很多人在孩童期间心理上有诸多的伤痕。很多人认为不打不骂出逆子,所以养孩子就是要打要骂,这些思想都是老年景的事了,糟粕的东西就应该摈弃掉的。对子女的教育重在引导,重在启蒙,重在健康心理的建立,那些打骂之前出的很多都有反社会倾向的,爱子女应该用心而不只是拿钱和其它的什么物资来碓砌的。
老一辈人总是说:一家人之间哪有不吵架的,吵完了还得住在一个屋檐下,不会那么计较的。
可实际上,每一次被讥讽和束缚都在孩子的童年回忆里生了根,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的继续被忽视发了芽。
有人因为从小被父母打,直到24岁回家过年还会焦躁不安:
@穷胸极饿张美丽:到了现在,我已经虚岁24了,依然很恐惧面对她们,她的心情依然阴晴不定,时刻担心着哪句话惹到她了会甩脸色,所以毕业了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去过,马上要过年了,现在已经开始焦躁不安了,我害怕回去面对她。
就算没有动手,长大后听到父母叫自己的全名都会非常害怕,甚至频频做噩梦:
@隐鸪:我妈不打我。她只会用最最尖刻的话在我心上划刀子。直到现在,我都很少和她打电话。
@冷场恐惧症患者:我直到现在还是会做噩梦,梦到爸爸当众辱骂我,直到现在这个年纪,我还是会从梦里哭醒。
我想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打骂是大忌讳,这样会要孩子感受不到爱,可能在成年后的很多年中在深夜中噩梦惊醒,这样的结果你又怎么样去期望子女记住你的抚养之恩还不是把你当作仇人来看待,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长大后只会暗自盼望自己早日独立然后逃离“魔掌”,再不回头,家中父母不和,家庭暴力,父母之间的争吵只会把自己的子女推得远远得,他们幼小得心灵中埋下的是痛苦、恐惧和憎恨,所以但很多父母年老时子女不去看望,不讲所谓的孝道他们不知道其原因正是自己多年前埋下的种子,万事万物都是又因有果的。父母将子女抚养长大是恩情,但是你却不能总把自己放在高高再上的位置,你生养了孩子但又不能事事要求他们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因为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这可能正是所谓的矛盾吧。
著名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提出一份《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的负面教育会直接影响子女以后的性格
不能去给孩子做负面的定义,这样会要孩子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的:
研究中提到,当被父母一直骂「你这个笨蛋」,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相信这些评价,导致长大后有强烈的自卑感;
婚恋观的扭曲:
父母经常争吵和互相不尊重,会导致孩子对爱情十分不信任,直到婚恋时依然不会爱别人,表现得十分笨拙;
父母对子女过度的控制:
父母的草木皆兵也很容易让孩子过分敏感,别人无心的举动会让他们如临大敌,甚至做出过激举动……等等。
就比如,因为剥鸡蛋产生心里阴影的王猛;
比如,因为家庭期许过高而陷入了「性格缺陷——争议——放大的性格缺陷——更大的争议」的恶性循环的郑爽。
人人都说她不适合娱乐圈,但当12岁那年被送去跳舞的时候,这一条在多年前就被父母选定的轨迹,已经很难更改了;
再比如,和从小打骂自己的妈妈一起上节目的陈乔恩。因为手曾被妈妈用枯树枝打到流血,提到这段经历她的双手还是会不停地交叠互捏手指,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紧张局促的表示。
外人理解不了原生家庭怎么就成了一代人的流行病。尤其是像王猛这样年少成才的北大高材生,是没有资格舔舐伤口的,怎么看都像是忘恩负义。
可殊不知,这种棍棒教育带来的亲子裂痕,并非是外在的荣誉能够掩盖的。
就像同样优秀的董卿,40岁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那些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不让妈妈给她做新衣服的童年阴影,都是一生如影随形的枷锁
上面这些内容都是 文章 http://www.sohu.com/a/220074954_99901726
中所提到的例子,看了这些案例我想父母在子女孩童时期所不经意留下的伤痕可能真的是无法挽回和弥补的,而这些事情不是当事者提及很多人都是不可能相信和知道的。我想很多父母之间的结合可能是出于一个人无法维系日常的生活、一个生活过于孤单、家庭及社会的舆论压力等等,我想说的是不要把生孩子当作繁衍后代的任务,不要在自己还都没有完全做好做父母的准备的时候就去生孩子,否则可能这很有可能是有一出悲剧。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以为长大了就不再脆弱。可残忍的是渗进骨子里的暗病完全治不了,成长也永远不能消弭脆弱,只能慢慢接受脆弱。
站着不腰疼的旁观者试图把「考上北大」归功于其父母的教育,可在王猛看来,自己学生生涯投入惊人的努力,恰恰只是为了逃离——「我花了四年时间去证明自身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需要靠父母的认可过日子」。
「小白眼狼就知道说以前的事」
王猛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决裂,他曾多次试图和父母沟通,得到的回应却仅仅是「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怪他为什么这么久的事情耿耿于怀。
当他写下万字长信,其实也有一种期望父母会理解自己的渺小期望吧。毕竟世界上没有完美不犯错的父母,长大后试图倾诉委屈的尝试,与其说是抱怨,更像是一种求助,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当时有多么难受。
以上内容来自
文章 http://www.sohu.com/a/220074954_99901726
我想很多父母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子女的裂痕早已在不经意中产生,当这一切产生时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子女的没有良心不讲孝道,其实父母和子女间的不和是双方的悲剧,要是父母能早些意识到这些我想很多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哪个小孩不是被打骂长大,是爸妈常用的托辞。
普遍性赋予了家庭暴力和软暴力合理性,每每被质疑,别人孩子都好好的,怎么就你这么矫情?——就成了他们反将一军的万能句式。
而当有些错误没办法硬撑下去的时候,他们偶尔也会承认自己犯过错,就像王猛的父亲从不否认自己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
但绝大多数时候也就止于不痛不痒的承认问题这一步了,一句「你怎么还在说以前的事?」就能化解一切内疚,好像只有那一件事值得说,看不见压在身上许许多多的稻草。
@平行的shelley:我都说过了,可我爸轻描淡写的说:不就是一句话么。我无数次的沟通过,好好说话、吵架说过,最后他们还是忽视我。
这并不意外,人本身就是种容易自我感动的生物。
孩子忘不了鞭子和疤,可父母却只想让孩子记住大人给予的每颗糖。
养育之恩是比天大的,这种恩情足以让一切不愉快的经历大事化小:
@爱是凝望又离开:父母好像都会美化自己的记忆,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麻将馆里被我妈莫名的打了一顿。后来我给她提了这件事,她的回答就是「我不就是碰了你两下么?」而事实却是我妈把麻将桌都掀翻了。
小事化了。
@花润夏:我爸做过很多伤害我的事,有一次他还在打我骂我,我控诉他那些事时他竟然全部矢口否认,说我疯了,满嘴胡说八道。
如果父母不记得了,可你还记得,那你就是不该被养这么大的纯种玻璃心:「我养了你这么久,偶尔不尊重你也不需要道歉」
@懒懒染染懒懒:现在有时候当笑话一样轻描淡写地和我妈提起她以前揍我的事情,她总是说我没有良心,还说小时候就没怎么揍过我。搞得我都以为自己是太讨厌她,在回忆里编造事情。
并开始哭诉自己养孩子的努力,在言语之间透露出孩子是白眼狼的意味,甩出一句「你是不是要我死了才满意」的绝杀。
以上内容来自
文章 http://www.sohu.com/a/220074954_99901726
父母在抚养自己过程中都是十分辛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我想也是不应该的。人总是很在意自己的面子的,这一点我想是不分国际的,尤其是中国该现象更是严重,人即使是父母也应该去承认自己的错误的,即使不承认我想接受自己也会犯错这个事实也是应该的,否则很多事情都是无解的,一切只会僵化在那里。
孩子希望爱,父母希望孝
人们常说,中国式家庭最常见的矛盾就是——
父母在等孩子一句道谢,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最终彼此都不能得偿所愿。
相当一部分像王猛父母一样的50后60后们,经历过社会大环境中的集体创伤。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心理支持和帮助,甚至没有机会去正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导致那个年代普遍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不足。
偏偏固执的孩子却一次次单方面努力地和父母建立沟通桥梁。就算有关爸妈的回忆已经变成了一根刺扎在血肉里,但他依然试图把脓包扒开给他们看,可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再一次在伤口上撒盐。
给予伤害的人都是善于遗忘的,反而被伤害的耿耿于怀就会被说斤斤计较。家庭矛盾如此,性骚扰如此,校园暴力也如此。
孩子希望的是爱,父母却希望孝。在这种常见的认知矛盾下,「父母皆祸害」的控诉似乎也显得有些自说自话了。
在不同的时代成长背景下,很难强求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对方,最后达成共识。
结果就是大多数人没勇气、也懒得费力像王猛一样表达出来,而是选择闷在心里。更可怕的,是把原生家庭的悲剧作用在下一代。
部分内容引自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