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浅谈OSI参考模型(七层模型)

    很多人说“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计算机”;正是如此,21世纪的今天,计算机正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生活起居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电脑,手机都能上网随时随地了解多彩的世界。但是有时我们会想:我们人类友好交流时需要使用统一的语言,而计算机之间交流是否也需要一个沟通标准呢?答案是肯定的,osi参考模型(七层模型)也是由此产生的。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互联,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个用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一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划分

    OSI为网络开放系统定义了七层结构,

    层数 OSI参考模型 各层解释
    第七层 应用层 为网络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第六层 表示层 处理数据格式和数据加密
    第五层 会话层 建立、维护、管理会话
    第四层 传输层 建立主机端到端的连接
    第三层 网络层 寻址和路由选择
    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提供介质访问和链路管理
    第一层 物理层 比特流传输

    七层详解

    物理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利用传输介质实现比特序列的传输。

    物理层是传输的媒介,在线路中将0/1转换成电信号和光信号;就相当于是邮局与邮局之间的搬运工。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使得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又称数链层;相互直连的设备之间需要使用地址实现物理传输,而这个地址就是MAC地址,也叫物理地址(注:任何一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身份识别码,这个识别码就是MAC地址,MAC地址是一串十六进制的12位数字编码);相当于邮局中的拆箱工人。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实现路由选择、分组、转发与拥塞控制等功能,为“分组”传输选择“最佳”的路由。

    网络层的作用是寻址(ip地址就在网络层),将数据从发送端主机发送到接收端主机时,虽然两端主机之间有众多数据链路,但能够将数据准确地从发送端主机发送到接收端主机都是网络层的功劳;相当于邮局中集散中心的分拨排序工人,例如:邮件从沈阳发到上海,邮件先到沈阳集散中心,再到北京集散中心,再到上海集散中心;每个集散中心都可以看成一个ip地址。

    传输层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向高层用户提供可靠的“端——端”的通信服务,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讯的据体细节

    传输层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用于将建立和断开连接的实际行动,传输层为确保所有数据到达目标地址,会在通信两端计算机之间进行确认,如果数据没有到达或已损坏会负责进行重发;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工人。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两个通信计算机之间的进程通信,管理数据交换。

    会话层属于传输层的领导,决定采用何种连接方法以保证两端进行高效的数据交换是会话层的主要责任,管理传输层什么时间建立连接,什么时间断开连接;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拆信封的秘书。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两个通信的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表示方式,完成数据格式的变换,加密与解密,压缩与恢复

    表示层是进行“统一的网络数据格式”和“某一台计算机或某一款软件特有的数据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分成;相当于替老板写信的助理(可以进行内容加密处理)。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为应用软件提供多种网络服务,例如:万维网,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其他服务

    每一个网络应用都对应不同的协议,这些协议就属于应用层。

    工作流程

    数据在发送时由第七层至第一层依次封装,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包后从第一层至第七层依次拆包,如图:


    TCP/IP协议栈

  • 相关阅读:
    springmvc文件上传后访问上传的图片时404
    springmvc文件上传
    springmvc的注解开发
    使用maven简单搭建springmvc
    mybatis的逆向工程
    mybatis的动态sql
    使用maven创建项目配置mybatis
    使用maven和myeclipse配置hibernate以及基本的入门程序
    maven的常用命令
    try-with-resources和multi-catch的使用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u-z/p/10799661.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