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web攻击之四:DOS攻击

    DDOS是DOS攻击中的一种方法。

      DoS:是Denial of Service的简称,即拒绝服务,不是DOS操作系统,造成DoS的攻击行为被称为DoS攻击,其目的是使计算机或网络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最常见的DoS攻击有计算机网络带宽攻击和连通性攻击。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指借助于客户/服务器技术,将多个计算机联合起来作为攻击平台,对一个或多个目标发动DDoS攻击,从而成倍地提高拒绝服务攻击的威力。

      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下面的图片是TCP的通信的三次握手,如果说攻击端,发送完第一次握手的数据后,然后就“消失”了,那么服务器就会不断的发送第二次握手的数据,可是攻击端的人找不到了。于是,服务器的资源大量被消耗,直到死机为止。当然要完全弄懂机制,需要对TCP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事实上DOS的攻击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下面的常见的:

      1、SYN FLOOD
      利用服务器的连接缓冲区(Backlog Queue),利用特殊的程序,设置TCP的Header,向服务器端不断地成倍发送只有SYN标志的TCP连接请求。当服务器接收的时候,都认为是没有建立起来的连接请求,于是为这些请求建立会话,排到缓冲区队列中。 
      如果你的SYN请求超过了服务器能容纳的限度,缓冲区队列满,那么服务器就不再接收新的请求了。其他合法用户的连接都被拒绝掉。可以持续你的SYN请求发送,直到缓冲区中都是你的只有SYN标记的请求。 

      2、IP欺骗DOS攻击
      这种攻击利用RST位来实现。假设现在有一个合法用户(1.1.1.1)已经同服务器建立了正常的连接,攻击者构造攻击的TCP数据,伪装自己的IP为1.1.1.1,并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带有RST位的TCP数据段。服务器接收到这样的数据后,认为从1.1.1.1发送的连接有错误,就会清空缓冲区中建立好的连接。这时,如果合法用户1.1.1.1再发送合法数据,服务器就已经没有这样的连接了,该用户就必须从新开始建立连接。 
      攻击时,伪造大量的IP地址,向目标发送RST数据,使服务器不对合法用户服务。 
       
      3、带宽DOS攻击
      如果你的连接带宽足够大而服务器又不是很大,你可以发送请求,来消耗服务器的缓冲区消耗服务器的带宽。这种攻击就是人多力量大了,配合上SYN一起实施DOS,威力巨大。不过是初级DOS攻击。 


      4、自身消耗的DOS攻击
      这是一种老式的攻击手法。说老式,是因为老式的系统有这样的自身BUG。比如Win95 (winsock v1), Cisco IOS v.10.x, 和其他过时的系统。
      这种DOS攻击就是把请求客户端IP和端口弄成主机的IP端口相同,发送给主机。使得主机给自己发送TCP请求和连接。这种主机的漏洞会很快把资源消耗光。直接导致当机。这中伪装对一些身份认证系统还是威胁巨大的。 


      上面这些实施DOS攻击的手段最主要的就是构造需要的TCP数据,充分利用TCP协议。这些攻击方法都是建立在TCP基础上的。还有其他的DOS攻击手段。 
       
      5、塞满服务器的硬盘
      通常,如果服务器可以没有限制地执行写操作,那么都能成为塞满硬盘造成DOS攻击的途径,比如: 
      发送垃圾邮件。一般公司的服务器可能把邮件服务器和WEB服务器都放在一起。破坏者可以发送大量的垃圾邮件,这些邮件可能都塞在一个邮件队列中或者就是坏邮件队列中,直到邮箱被撑破或者把硬盘塞满。 
      让日志记录满。入侵者可以构造大量的错误信息发送出来,服务器记录这些错误,可能就造成日志文件非常庞大,甚至会塞满硬盘。同时会让管理员痛苦地面对大量的日志,甚至就不能发现入侵者真正的入侵途径。
      向匿名FTP塞垃圾文件。这样也可以塞满硬盘空间。 

  • 相关阅读: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8章 1.动画基础
    一些被遗忘的设计模式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4章 数据绑定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3章 控件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5章 样式和控件模板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7章 绘图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9章 自定义控件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7章 绘图 (2)
    《Programming WPF》翻译 第8章 前言
    关于Debug和Release之本质区别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uanxz/p/4898143.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