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kankan      html  css  js  c++  java
  • 走出舒适圈的信念和勇气——“Learning by doing!” 我的软工2020春季教学总结


          看着大家陆续提交个人学期总结,我还不敢去翻看,怕思绪纷飞思维定式,变了自己写总结的初心和思路。一篇总结,开头起笔尤是最难,总是想各式各样的开头,翻来覆去,写了念,念了删,写了念,念了删。还是回到初心,回首一下为什么上这门课。经过一个学期,我的态度和想法有没有变化,我的收获和惊喜是什么。

           为什么我想上这个班?
           过去没有一次课,会像这次一样,具有一点使命感。过去也没有一次课,全程都是线上进行。也没有一次课,如果放大忐忑的心情,也会挺忐忑的。
           作为一门临时穿插安排的选修课,上课前,我听到的关于系里同学的水平和积极主动性,负向居多。如果课程要求高和严,还可能一翻两瞪眼,学生投诉或纷纷消极放弃,那么我大多数的时间精力可能都会用来劝说、解释和鸡汤。如果上的太差,也有可能搞砸后续我想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虽然考虑过这些困难,但相比于还没有为系里学生完整上过一门课,还没有近距离感受不同学生的精彩作品和风格,还没有为后续其他课程的改革做探索和调研,前面那些疑虑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只有许多期待和兴奋感。

           你们给我的惊喜:

           你们从个人Github开始,也结束于团队协作的GitHub,而且不少组做的很不错,互帮互学,其团队Github实践能力,远胜过以往我的班级;
           你们其中有的组分享的Android或小程序开发的经验和教程,写的用心,媲美以往我的班级;
           你们不少组用上了一些自动化测试工具,而且妥帖,用的好,远胜过以往我的班级;
           更难能可贵的是,你们的不少作品,都离用户很近,教务课程表、查寝点名、图书馆占座、校园失物招领……等等,都将可以被用得上,希望你们不断将作品成型,离之更近。
           不少同学的能力和潜质,都让我觉得相见恨晚,也相识太短。匆匆你们也就要进入毕业年级。什么是课程?就是抛却那些具体的什么理论和知识,回忆自己能留下的,就是这门课要教给你的。 如果问我,我们短暂的线上相聚,这门课,要交给你们什么呢?是“Learing by doing”吗? 这也许是之一。做中学,其实就是做自己所不会的。我们常有的观念是,我不会,所以我做不了。而“Learning by doing”给我们的勇气和信念是:做我所不会的,但又是对于自己发展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关键路径上的实现和突破。换句简单的话来说,这门课想交(交,不是教,我没有写错别字)给你们的是:走出舒适圈。其中的信念和勇气就是,我可以“Learning by doing!”

          你们给了我更多在专业推行课程实践改革的信心和动力。信心是:你们有这么多潜质和能力,怎么就不能做成项目,达成自己的能力提升呢? 动力是:在你们最好的时节,遇到你们,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把握这样的机会,做的更好,错过了,将可惜许多未来的你们。成为系里不少项目的开发者、成为课程核心助教、成为我们改革的初创者和开拓者,是这门课和这个学期,你们给我的最大收获。

          就算是自赋的使命感吧,我想,当初来,并不是让自己来挣课时费的。希望能了解现状,立足现实,理解问题,分析原因,给出方法,执意推行,做出成果。前四点,无论老师或是学生,多多少少都有感慨和认知。不少知名的企业家,也常常在不同场合,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提出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大多数时是痛心疾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觉得应该这样改那样改。为什么问题显而易见,现状人人不满(至少是不满意),但改变却牛步而行,各层次教育依然故我。人人都能对教育发表评论,因为重要,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百年基业;也因为平凡,人人都受过教育,当过学生,也大多教育别人(比如养儿育女)。但这些其实是一种错觉。企业也很重要啊,但少有人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指摘或评论,很少其他人指导企业经营者应该怎么做。我想,原因可能在距离。是否直接与学生互动,感受和方法,可能会真的不一样。教学不是做菜,学生不是食材,互动胜过一切。这也是慕课为什么知易行难,选课人数多,坚持人数微乎其微的原因。即使坚持了,效果也远远不如近距离教学的收获和感受。评论或建议教育的人的错觉,就在于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教育者一以贯之,却常常忽略受教育者的感受、过程、反馈和互动。教学相长,如同没有一次软件开发项目是可以完全一样完全照搬的,也没有一次课程教学是可以完全一样完全照搬的。更没有什么理论或建议,是可以醍醐灌顶,直接有效快速解决教育难题的。孔圣人之所以较其他名家更伟大一些,称为至圣先师,除了有真知灼见,更在于自己带领弟子三千,是真正战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者。与学生的互动,一问一答,一段经历,一个故事,乃至于对学生的点评,都成为后人传颂的至理名言。将距离拉近,师生作为教学相长的团队一体,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和改变。
         《构建之法》的作者,也正是将在清华、北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教学实践的课程讲义,凝结成书,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推陈出新,改版完善,才让书具有了强大和茁壮的生命力,书中凝练的教学做法不断推广铺开和可持续化,成为不少其他教学研讨场合里都会提到的话题。回到根源,是经过实践检验的“Learning by doing”才具有了这样的生命力。如何继往开来,我想,也要回到这样的初心。不断实践,不断改变。比如,线上教学,是可以发挥这样的优势的。作者对某些博客夜以继日或苦心费思的点评,碍于单篇博客本身的阅读量,点评被看到率不算高,回复率更让人着急,也不一定能够符合这个时代视频影音影响力的特点。所以,正是线上教学,视频直播,考虑到传播力、影响力、互动性,作者可以考虑不断前进,为不同开展的学校,做一次线上互动的软工讲座,分享软件工程思维、案例、心得,和互动问答,这些,都将长久影响不少学生,也能逐步累积与一线学生互动的思考、感受和来自广大读者受众的声音。对作者来说,这一步,其实也是走出舒适圈,“Learning by doing!”

  • 相关阅读:
    jQuery 源码解析(二十四) DOM操作模块 包裹元素 详解
    jQuery 源码解析(二十三) DOM操作模块 替换元素 详解
    jQuery 源码解析(二十二) DOM操作模块 复制元素 详解
    jQuery 源码分析(二十一) DOM操作模块 删除元素 详解
    jQuery 源码分析(二十) DOM操作模块 插入元素 详解
    jQuery 源码分析(十九) DOM遍历模块详解
    python 简单工厂模式
    python 爬虫-协程 采集博客园
    vue 自定义image组件
    微信小程序 image组件坑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easteast/p/13173887.html
Copyright © 2011-2022 走看看